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傳統村落保護的探索與思考——基于安徽績溪尚村和潛山萬澗村的調研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賓 萬晨 龍文軍 郭金秀 字號:【

  傳統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古宅古建筑,而應該是將村莊社會治理、文化資源利用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莊的生活環境建設好,把村莊治理得更加和諧有序。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不可再生的農耕文明遺產。近年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從2012年起,國家先后公布了5批共6799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擬對這些村落進行重點保護。但多數地區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中更多的是從城市人(外來人)需求的視角,關注建筑和空間本身的建筑學或歷史價值,而對生活在傳統村落里的“人”的因素考慮較少;僅僅把當地的傳統民俗、儀式等作為滿足外來游客觀光(獵奇)需求的“表演”,而忽視對傳統民俗的進一步挖掘和發展。這樣,民俗、儀式等傳統元素也就不斷喪失其內在精神,越來越與當地人的生活疏離,使得傳統村落徒具傳統之形而難行傳統之實。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過度商業開發和“亂打造”現象,造成了對傳統村落的破壞。

  兩村試點項目的創新價值

  2017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會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等組建聯合團隊(以下簡稱:“聯合團隊”)在安徽省績溪縣尚村和潛山市萬澗村探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試點。聯合團隊認為,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傳統村落中的人都應該成為主體,發揮好作為村莊所有者和文化傳承者的村莊主體作用至關重要。傳統村落中的人如何使用這些建筑和空間,從來都應該是建筑和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靈魂。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首先需要將建筑和空間這些物的因素放到村民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在村民生計、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歲時節慶的大背景下考察建筑和空間的意義。傳統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古宅古建筑,而應該是將村莊社會治理、文化資源利用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莊的生活環境建設好,把村莊治理得更加和諧有序。基于這種理念,兩村的試點項目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之路。

  這兩個村莊都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尚村村落整體形態完整,保存清代老屋50余棟,獨立祠堂6座;萬澗村保留著400多年歷史的楊家老屋、楊家祠堂、楊家花屋等古建筑。從人口和經濟的角度看,這兩個村如全國大多數村莊一樣,“空心化”程度比較高,青壯年大量進城,村莊更多扮演的是家屬區的角色,平日里安靜冷清,缺乏生機,只有在清明、春節等重要節慶日,村莊才會熱鬧起來。這表明傳統村落在“空心化”表象背后,因血緣和地緣而結成的社會關系從來就沒有消失。

  動員村民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只有充分調動常住村民和離家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保護工作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為此,聯合團隊在兩村探索建立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濟合作社,作為村落保護和產業培育的實施主體。截至2018年12月,尚村有133位村民加入合作社,并吸引多位村民回鄉創業。萬澗村成立了“回味鄉愁”傳統村落經濟合作社,有81戶以現金入股、42戶以房屋入股到合作社,流轉了土地30余畝。為了規范和指導合作社發展,尚村德高望重的長者、自然村小組長等成立了尚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濟合作社管理委員會,指導和協調村落保護工作。為充分尊重和吸收村民意見,兩個村分別安排一位駐村工作人員,與村民長期共處和溝通,了解村民真實的需求、愿望并反饋給規劃師與建筑師,同時將規劃師的設計、想法傳遞給村民,讓村民從宏觀層面對于村落的發展有更多的理解。聯合團隊全程指導規劃的具體落實,盡可能使古建筑不被拆除、損毀或買賣,讓村民享受村莊的保護成果,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傳統村落保護必須和產業培育結合起來,否則難以激發村民保護熱情。為此,兩村充分挖掘村落的物質和文化資源,推動特色手工藝等產業發展。為了將尚村傳承千百年的民間手藝保護下來,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坊利用老屋被建立起來,為傳統手工藝提供展演的舞臺,既讓村民傳承了技藝、增加了收入,同時又提升了游客的現場體驗感。停辦多年的板凳龍表演恢復,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參與感、認同感,增加了村民的旅游收入。在改造老屋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坍塌廢棄場地上的黏土青磚、老小青瓦、石頭、未輔修的木料等建筑材料鋪設墻面、地面,用當地特產的竹子搭建頂棚,設計幽篁里公共活動中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萬澗村的“回味鄉愁”經濟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種植金絲黃菊,以產業發展的效益來反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傳統村落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鄉村規劃、文物保護、鄉村產業培育等多個部門,只有當地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地方黨委和政府支持是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推動力量。兩村試點堅持“四主”原則,即“政府主導、村干主抓、村民主體、合作社主營”,讓各方力量都參與這項工作。潛山市成立多部門聯合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協調小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天柱山管委會副主任任組長,兩名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直相關單位及龍潭鄉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潛山市成立建設和融資平臺,設立拯救老屋專項資金對現存老屋進行搶救性保護。同時,潛山市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明確50萬以下村落環境整治項目不需招投標,村委或村民理事會可直接根據要求組織村民自行施工,政府先行墊付部分資金,驗收合格以后發放所有資金。鼓勵村民成立村級施工隊,鼓勵老匠人參與古建筑維修工作。兩村均籌集建設資金600多萬元,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資金300萬元,安徽省保護維修經費16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100多萬元,中規院投入項目資金70萬元。

  注重引導鄉村傳統治理資源。早在1913年,尚村九姓共同設立了以糧濟貧為宗旨的民間組織——積谷會,采取以姓氏人口實力攤股出谷和九姓以股享權共管的議事方式。尚村人采取全村糧食統籌的辦法,確保所有村民不因饑餓貧困而影響社會穩定。盡管100多年過去了,積谷會也曾停止過活動,但其精神仍然在傳承。2014年,尚村恢復了積谷會的活動。積谷會幾位核心成員在村民中的威望高,號召力強,他們自己出錢出力,組織村民上山修路、保護村莊環境。積谷會已成為保護傳統村落的中堅力量,通過積谷會組織帶動村民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若干思考和啟示

  對于農民來說,村莊是生計所在,是生活家園,也是寄寓人生意義的最重要的社會空間。與普通村落相比,傳統村落往往保留了更多更豐富的傳統元素,如比較嚴格的家族組織和家族活動,比較完整的歲時節令民俗。但與普通村落一樣,在市場經濟和城鎮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村落中保存的傳統元素也正在走向碎片化和衰落,保護傳統村落刻不容緩。借鑒皖南傳統村落保護案例,我們認為做好這項工作,不僅需要物質投入,更需要創新理念和機制。

  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傳統村落保護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復雜工作,做好這項工作不能操之過急。傳統村落保護無法離開村民生活而獨立存在,首先要在深入調研并與村民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制訂村莊保護規劃,指導村莊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不僅僅是修房子,而是要在尊重村落文化的基礎上,把規劃師的設計理念引入鄉村,制定系統、全面的規劃,包括古建筑修繕、文化傳承保護、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等各個方面。不僅要修房子,更要讓房子妥善使用,要讓傳統村落的各類要素真正活起來,在活態中實現可持續的保護,把傳統村落打造成一個安全、友善、富有生命力和充滿生活氣息的空間。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因村施策,不宜簡單地將傳統村落的資源整體出讓給企業經營。對于歷史文化價值高、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落,可以鼓勵其適度發展旅游和康養等產業;對于歷史文化價值高、意義特殊、區位條件不太好的村莊,可以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兜底保護;對于歷史文化價值高、條件可以適當改善的村落,可以引入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村莊保護和建設。目前,國家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只有6799個村莊,建議與脫貧攻堅為貧困戶建檔立卡一樣,對這部分村莊建檔立卡,綜合評估其區域和資源情況,發揮其優勢,制訂讓傳統村落村民都能接受的、合理的保護規劃。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傳統村落的保護最終需要人,為了防止出現“見物不見人”的情況,在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要關注村莊發展中各類人群的需求,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首先要滿足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其次也要滿足從村莊走出去的人的需求,他們希望家鄉既要建設好,也要留得住鄉愁。從尚村和萬澗村的案例看,很多在外創業的人有濃郁的鄉土情結,他們雖然不在村莊居住,但對保護村落、改造家鄉充滿熱情,只要有暢通的渠道和機制,他們普遍愿意為村落保護工作建言獻策、籌資籌勞。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婦女,不能把他們當作村落保護的包袱,他們守的是傳統村落的“根”和“魂”。在建設過程中,要發揮當地老年人熟悉家鄉、了解發展歷史的優勢,做到在房屋和公共場所的改造和修建過程中修舊如舊;發揮村民勤勞、善良的優勢,帶動大家參與到村莊的公益事業中去;重視在外工作人員關心家鄉發展的熱情,在村莊的改造中及時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讓所有的人在傳統村落保護的過程中都能參與和受益。

  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當地農民、村集體和地方財政難以負擔,需要上級財政和各類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調研中了解到,被列為國家級的傳統村落有一些中央財政資金扶持,被列為市縣級的傳統村落通常地方財政也會有一些投入,最尷尬的是被列為省級的傳統村落,既沒有資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沒有配套政策,成為傳統村落保護最為薄弱的部分,同時這部分村落的數量也是比較大的。建議統籌現有專項資金,集中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特別是要加強省級財政資金統籌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制定相關政策來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鼓勵各地的愛心企業家、社會資本、藝術家等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參與方。另外,由于傳統村落保護建設需要熟悉當地情況的工匠,每個民房的建筑風格都不太一樣,項目建設公開招標成本高,建議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推進傳統村落建筑保護任務的落實。

  利用好傳統文化資源。傳統村落保留的多樣民族文化,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作為活著的傳統精神載體和表現形式,傳統村落的建筑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復制的靈魂厚度。嵌入傳統村落的傳統手工藝、民俗及價值理念是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村落的魂魄。要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特色文化元素,發揮獨有優勢,把活的文化融入保護和利用全過程。要注重打造公共空間,提升村民和游客的參與感、體驗感;注重保護特色文化元素,喚醒村民的共同記憶;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

  (作者單位:王賓、萬晨,農業農村部政策改革司;龍文軍、郭金秀,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