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三農”工作高度重視。2014年總書記視察江蘇時,要求努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2017年視察江蘇時,勉勵聚焦富民增收和綠色發展,走好鄉村振興路。江蘇認真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圍繞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把產業興旺作為關鍵之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全省鄉村產業發展呈現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功能拓展、效益增強的新特點。
堅持把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導向。以優質化、品牌化、綠色化為導向,大力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夯實鄉村產業振興基礎。圍繞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層次,制定實施了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規劃,全面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建設,全省銷售額超10億元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162個。突出質量興農,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將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等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監測體系;突出品牌強農,實行省級品牌目錄制度,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等5大品牌入選“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連天下”“淮味千年”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突出綠色發展,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省示范建設,全省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2.7%。
堅持把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增長點。立足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文化體驗、農村電商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健全供應鏈。大力實施“百園千村萬點”休閑農業精品行動,加強省級鄉鎮電子商務特色產業園建設。2018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535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470億元,農產品淘寶賣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三,直接帶動200多萬農民就業。加快主食工業化步伐,積極探索中央廚房產銷模式,有9個企業入選全國中央廚房模式案例。
堅持把推進主體培育和機制創新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動力源泉。圍繞做強大龍頭、培育新農人、帶領小農戶,持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全省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36家,家庭農場4.8萬家,農民合作社9.9萬家,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力軍。在做強大龍頭方面,鼓勵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234家農業企業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在培育新農人方面,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同時創建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203個,吸納38萬人就業;在帶領小農戶方面,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與小農戶共享信息資源、抱團帶動發展。
堅持把強化農田基礎和科技裝備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支撐。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并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到61%。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試點,啟動高效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應用工程,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4%。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建設22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整合農業農村信息服務資源,建設“蘇農云”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農業信息化率提高到62.4%。
堅持把抓好平臺搭建和政策扶持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保障。組建江蘇鄉村振興產業聯盟,成立“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推進辦公室”,強化組織協調,集聚資源要素;連續3年成功舉辦全國“雙新雙創”博覽會,加大南京國家農業科創園等園區建設力度,引導鄉村產業集聚發展;支持農業企業掛牌上市,對在主板上市、新三板、四板掛牌的企業分別給予300萬元、40萬元、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設立1億元“鑫農貸”農業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緩解企業貸款難問題;強化用地、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措施落實,支持鄉村產業興旺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