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市塘里村的塑料大棚里,一個個菌包密密麻麻,整齊排列,其間“傘骨朵兒”已爬滿全身,使人油然而生豐收的喜悅。
三年多的時間,這小小的蘑菇已讓近2000余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讓這些小蘑菇走向大舞臺的是新余市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其掌舵人名叫付小華。3年多來,他擔當起父老鄉親創業致富的領頭雁,讓小小蘑菇撐起了扶貧大產業,述說了許多扶貧“菇”事。
只想為家鄉做點事
今年35歲的付小華,17歲開始在廣東多地打工,后在廣州蹬黃包車?;剜l后,他以2萬元起家,先后從事煤炭運輸、混凝土攪拌和室內裝潢。
3年前,他發現人們越來越崇尚“綠色健康飲食”,食用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無污染,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付小華決定投身食用菌產業。
2015年3月,他流轉土地2300余畝,籌資3000多萬元成立新余市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商標“草之靈”。種菌培育是食用菌生產最核心的技術,付小華不惜以百萬元年薪,先后從上海、福建等地聘請專家駐廠指導把關。次年9月,蘑菇正式投放市場。
目前,欣欣榮農業已成長為江西省規模最大的,集食用菌研發培育、生產種植、技術推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省級龍頭企業,擁有17000平方米食用菌生產廠房和現代化食用菌生產流水線與深加工流水線,設計年生產菌棒1500萬根、年產鮮香菇1.35萬噸,產品包括黑木耳、香菇、平菇和有機蔬菜等,遠銷上海、青島和深圳等地。
“當時也就是想著為家鄉做點事,改變家鄉面貌,沒想到要把規模做這么大。”談起投身食用菌產業的原因,樸素干練的付小華坦言。
結下2183戶“窮親戚”
食用菌產業,產量穩定,收益可觀,市場前景廣闊。為使農戶菌菇種植無后顧之憂,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實現了從種菌到銷售的“全包干”,做到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
針對許多農戶既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種植技術的問題,付小華從臺灣、浙江等地聘請了3名專業技術顧問,指導農戶種植菌菇。每兩天,3名技術顧問要跑遍32個合作社,保障農戶收益。
目前,公司吸收渝水區、分宜縣等縣(區)32個專業合作社加入,并與3300余名農戶簽訂食用菌種植合作協議,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83戶。“這些貧困戶不僅是公司的扶貧對象,也是我們的家人、親戚,也是公司力量的源泉。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公司發展我脫貧,公司欣榮我小康。”付小華說。
在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可以看到在崗的員工中有不少是殘障人士。通過技術培訓、吸收推薦就業的幫扶方式,塘里村周邊的300余名農戶進入欣欣榮農業的工廠車間。根據員工的身體狀況和勞動能力,公司因人設崗,從采摘、拌料到裝袋做到人盡其用。員工每個月工資有兩三千元,年底合作社有保底分紅、土地流轉補貼和凈利潤分紅,生活水平相比往常有了很大提高。
織牢扶貧“保障網”
“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必須發展產業。下村鎮根據發展香菇產業在本鎮有基礎、有市場,群眾有技術、有熱情的實際情況,確定把香菇種植作為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來抓,強力推進香菇產業鏈發展。”下村鎮黨委書記胡旻說。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貧困戶的期盼中,付小華提出了“以菌帶旅、以旅興菌、菌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實施“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
在塘里村基地,總面積16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已經建成,將具備菌菇種植、果蔬種植、自主采摘、旅游觀光、科普教育、拓展培訓等功能,實現一年四季有菌菇、果蔬,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鄉村旅游,讓當地村民吃好“鄉村旅游”飯,更多地吸納貧困戶投工投勞,增加務工及分紅收入,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
“帶頭發展產業,共同脫貧致富。”秉持這一理念,付小華的創業致富之路將越走越寬。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