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中央國務院“三農”工作部署,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著力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堅持質量引領,夯實鄉村產業基礎。黑龍江省牢記總書記關于“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囑托,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牢鄉村產業發展基礎。一是推進優質化。目前,全省優質水稻和大豆種植面積1.1億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8000萬畝。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54萬噸、108萬噸和440萬噸。二是加快標準化。全省建設“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1458個,建成446個“兩牛一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全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達到247個。三是注重科技化。全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16個,現代農業科技園370個,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1%。
堅持綠色導向,放大鄉村產業優勢。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保障,著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動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實施黑土保護工程。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2000萬畝。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221個,帶動有機肥施用1600萬噸,覆蓋面積500萬畝。二是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全面推進農業“三減”,測土配方施肥累計推廣面積1.8億畝,占耕地面積的75.3%。三是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全省秸稈總產量1.3億噸,秸稈還田面積達9000萬畝,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和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到70%以上。
堅持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水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著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延長產業鏈。立足“一產抓融合”,把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產業。2018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3%,僅玉米就新增340萬噸加工產能,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主要農產品綜合加工轉化率提高14個百分點。二是打造多業態。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18年,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5700個,營業收入65億元。全省農產品電商集群初步形成,農村益農信息社實現全覆蓋。三是健全利益鏈。積極發展產業化聯合體,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農民+合作社+企業+品牌”等經營模式,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堅持特色支撐,加快鄉村產業培育。依托黑龍江的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是提升大豆產業。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主推畝產350斤以上高產品種和栽種模式,大力發展大豆食品加工,今年增加大豆面積近1000萬畝。二是擴大鮮食玉米。建設甜糯玉米加工產業帶,全省鮮食玉米面積175萬畝,約占全國的1/10。三是發展蔬菜產業。重點打造5大設施蔬菜產業集群、7大露地大宗蔬菜優勢區、4大特色蔬菜基地。2018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157萬畝,總產量2575萬噸,純收入221億元。四是振興中草藥產業。建設22個示范縣、8個規模種植基地、8個科技示范園區,力爭建成龍江中藥材千億產業。
全省中草藥種植面積107.6萬畝。五是做強奶業。出臺奶業振興實施意見,全省現有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620家,奶牛存欄105萬頭,生鮮乳產量45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0%和14.5%。
堅持主體帶動,激發鄉村產業活力。不斷加大改革力度,推動要素資源向鄉村聚集。一是培育經營主體。實施“百村千社萬戶”示范典型創建活動,全省農民合作社9.7萬個,國家級示范社102個,省級示范社570個,家庭農場1.93萬個,省級示范場395個。二是打造平臺載體。對接推進“百千萬”工程、“百大項目”,加快工業園區、農業示范園區、高科技園區、旅游景區等各類園區建設,每個市縣都培育1~2個立縣主導產業。三是發展縣域經濟。根據不同縣域類型制定分類政策,精準施策,放大政策效應。全省縣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67.2億元,占全省42.6%。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