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誰是阿什旦牦牛背后的人?——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琦琪 字號:【

  “大家畜育種的周期長,工作條件艱苦。培育阿什旦牦牛,是我們團隊認準的育種方向,我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新品種誕生。”

  “看,這就是剛出生一個多月的阿什旦牦牛!”在海拔3400多米的青海大通種牛場,一個西北漢子懷抱一只牦牛崽興奮地對我們說。2019年4月,牦牛的第二個人工培育品種——阿什旦牦牛取得國家頒發的新品種證書。它的誕生不僅代表牦牛育種領域的又一次突破,更是解決牧民生產中一系列實際問題的一把利劍,推廣之后將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被譽為“高原之舟”的牦牛,耐高寒、適低氧,可騎可馱、可耕可駕,是青藏高原牧民群眾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伴侶。在青藏高原,還有一群像牦牛一樣的人,有干勁、有耐力,為解決牧民的生產問題奮斗終生。他們就是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培育阿什旦牦牛的科學家團隊——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

  “我們是牦牛育種頭一家”

  世界牦牛品種中兩個人工培育品種——2004年的大通牦牛和2019年的阿什旦牦牛,都是幾代科學家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歷經數十年培育成功的。

  閻萍,團隊首席科學家。被譽為“牦牛媽媽”的她,從大學畢業后就沒有離開牦牛科研一線;看起來嬌小的她,卻能馴服力大無窮的牦牛;有點“急脾氣”的她,卻堅守20多年帶領團隊培育出阿什旦牦牛;

  梁春年,主要負責牦牛新品種培育工作。他是一位沉默的西北漢子,但講起牦牛來卻是滔滔不絕,對各個牦牛品種的地理分布、生長環境、種群數量、生產性能如數家珍,是團隊中研究牦牛育種的“技術大牛”;

  郭憲,負責牦牛繁殖和功能基因挖掘,簡而言之,就是“讓牦牛多生小牛”。一般的牦牛兩年產一胎,在他的研究和不斷試驗下,如今阿什旦牦牛一年一胎的比例可達到50%~70%;

  丁學智,主要研究牦牛的高原低氧適應性。為什么牦牛能適應高海拔氣候?它的身上究竟有哪些秘密?在丁學智的研究中,這些謎底都將被逐漸揭開……

  團隊中還有許多雄心壯志的年輕人:王宏博、包鵬甲、褚敏、吳曉云、裴杰、熊琳……他們既有試驗研究,又有理論研究,既有不同的分工,又有相互的協作,每個人都是“木桶上不可或缺的一塊板”。

  “若是那時撒手了,我可就被大水沖走了”

  團隊選擇無角牦牛為研究課題,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那時,團隊在培育大通牦牛的過程中發現,因為混合了1/2的野牦牛基因,大通牦牛性格較烈。又大又尖利的牛角打斗起來常常造成人和動物的傷害,給牧民的養殖尤其是舍飼養殖造成了不小困難。

  培育無角牛品種,在世界上已有先例。像馳名中外的安格斯牛就以無角為主要特征,無角牛不僅減少了牛角對人和設施的傷害和破壞,而且擴大了養殖密度,提高了養殖效益。團隊發現牦牛也具有同樣的潛力,便確定了以“無角”作為牦牛品種的主要特點。

  青藏高原本地牦牛的表型性狀多樣,有角牛的比例更大。育種的第一步,就是挑選無角的牦牛作為研究親本。“你要知道哪頭牛是哪頭牛的后代,搞清楚系譜,才能避免近親交配,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梁春年說。

  根據大家畜育種的規律,能在一代人手中培育一個新品種是無比艱辛的事情。青藏高原高寒低氧的環境,更是隨時考驗著人的意志。

  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大通種牛場是蘭州牧藥所開展牦牛育種試驗的重要試驗和合作基地。乘車從牛場場部到牦牛放牧的夏季牧場,一路青草芳菲、河流湍急,山谷接連、云繚霧繞,風景美不勝收。但車窗外的美景卻依舊消不掉身體的低氧反應。直線距離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我們坐車卻用了近一個小時。這不僅是山路蜿蜒使得實際距離變得更長,更是因為剛剛下了雨,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石塊讓人不禁膽寒,放慢了行車的速度。

  在大通種牛場從事牦牛研究35年之久的閻萍至今都記得十幾年前的驚險一幕。“我們去牧民家中都要經過寶庫河。有一次雨下得特別大,河水都漲到我的腰以上了。雖然那次我騎著馬,但馬也是害怕的,到了河中央突然腿一跪。眼看就被掀下馬去,我也不知是哪里來的力氣,竟然在急流中死死地抓住了馬尾巴,又掙扎著爬上馬背。若是那時撒手了,我可就被大水沖走了。”

  “你們現在坐著車子都覺得遠、覺得累,再往前幾十年的交通條件你們更想象不到。”閻萍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我一大早就要去趕大巴車,先從蘭州坐到西寧。從西寧倒車到大通縣,每天只有那一趟車。下了車還要走四五公里山路才能到牛場場部,若是要去更高更遠的牧場或牧民家里,那還需要再走好幾公里。天氣好咱就不說了,若是遇上極壞的天氣,那就不是兩天三天能到的了。”

  跋山涉水的歷程,也讓每一個數據都格外珍貴。“純合、雜合”“側交、控制近交”“體高、體長”……或許一個外行人一聽到這些專業的名詞就瞬間“頭大”,但對于牦牛育種團隊來說,卻是月月年年重復了無數遍的常規操作。

  牛場地處高原,實驗條件不足,實驗設備落后。“就比如給牦牛測體重,需要十幾個人,像套馬一樣拿著繩子套住牦牛,保架固定十幾分鐘才能把一頭牦牛數據和樣本完成。”雖然條件如此艱苦,但團隊還是沒有放棄。每一個在這里奮斗的人都擁有牦牛般的意志和力量。

  20年,在歷史中也許只是一個瞬間,但對牦牛資源與育種團隊來講,卻是一段漫長、曲折和輝煌的歷程。歷經20多年的選育,以雪山命名的“阿什旦”牦牛終于在今年4月獲得了國家頒發的新品種證書。20多年的選育,是枯燥的重復性工作,同時又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阿什旦沒有被培育出來,你們怎么辦?”

  “大家畜育種的周期長,工作條件艱苦。培育阿什旦牦牛,是我們團隊認準的育種方向,我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新品種誕生。”梁春年的回答十分堅定。

  “他們就是我的‘120’”

  盡管兩個品種相繼培育成功,但團隊依然堅守在青藏高原沒有一絲松懈,大部分時間他們還是和牧民們同吃同住,繼續觀察阿什旦牦牛的生長發育情況,并希望能發現新的研究問題。“每年5~10月份我們都要隨著牦牛,去海拔更高的夏季牧場。為了觀察牦牛和追蹤牦牛的生長發育情況,我們需要到每個牧民家中去測定每頭牦牛。”郭憲說,“牧民家住的十分分散,到了晚上我們就睡在牧民帳篷中。一杯磚茶、一塊餅子,就是一天的干糧。”

  除了科學研究,團隊還承擔起了培訓牧民的任務。牧民都是在團隊搞研究的過程中認識了他們。隨手留下的聯系電話有時就是牦牛急救的“120”,牦牛的疾病、產育問題都能在團隊人員熱心地回答中找到答案。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羊吉才讓是養了500多頭牦牛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對牦牛十分上心的他經常跑到團隊的辦公室咨詢牦牛養殖問題。“阿什旦牦牛一培育出來,我就馬上找到閻老師要求引進新品種。梁老師經常到我們合作社,手把手教我們牦牛飼料搭配、冬春季補飼技術。”羊吉才讓滿心感激地說。

  牦牛生長在嚴寒的雪域高原上,它適應高寒生態條件,耐粗、耐勞,一生默默地為高原地區的牧民奉獻。科學家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艱苦的雪域高原,義無反顧、無怨無悔;他們啃干糧、飲雪水,不忘初心;他們將一腔熱血轉化為對藏族同胞的愛,傾情為他們解決生產問題。

  如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品種證書”等還靜靜地掛在研究所的榮譽墻上,上面承載了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奮斗。團隊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應用到牧民家”的格言,扎根雪山高原,守在牛群身旁,不斷發現并解決科研和生產問題,為牦牛的保種和選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相繼研發成功,下一步還要做些什么?

  “育種是個長期的工作,對新品種我們還要不斷地選育提高、優化品種、擴大推廣,為牦牛的良種繁育和提質增效體系建設服務”“我們已經定位到了一些影響產肉量的有效基因,通過基因選擇的方法提高牦牛的產肉量”“天祝白牦牛是世界珍稀畜種,我們想把它培育成專門的景觀牦牛,發展藏區旅游業”……

  提起未來的研究方向,團隊成員各個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