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戰勝黃沙、海風、鹽堿營造了森林,為小鳥安了家,鳥兒也在不遺余力地為人民解憂。
大沙洼原來是距日照鎮北50華里以外的一片沿海荒灘。20世紀50年代前,這里“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大風裹著黃沙漫天跑”。飛沙、海霧、小咬三害嚴重影響著當地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
1955年起,日照為防風治沙,開展了大規模的營造防風林的活動,成果斐然。唯獨大沙洼有幾萬畝的鹽堿灘涂地,屢種屢敗。1960年2月18日,山東省林業廳、日照縣委決定建立“國營日照縣大沙洼林場”,大沙洼候鳥筑巢就是從這以后的事了。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全世界現有鳥類9000多種,中國有1100多種。人們都知道候鳥有跨洲越洋遷徙的習性,有的一個寒暑可跨越幾萬公里飛翔,其實它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生存。日照沿海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但由于沒有樹,鳥兒無處安家,缺少必要的生存條件,來自西伯利亞的候鳥就越門而過。大沙洼林場建成后,頭等大事是把樹栽活。筑臺田,降內澇,引樹種,抓科技。抗鹽堿的刺槐,耐海風侵蝕的黑松,快速成長的楊樹,都是他們的首選樹種。之后還有雪松、木槿、蜀檜、淡竹、白蠟、馬尾松,現在還有了茶花、梅花、紫薇、銀杏。有喬木,有灌木,有多層混交林,近自然狀態經營。特別是幾十年前種下的大片水杉林,現在已經成為這里的一大景觀。“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茂密的森林長大了,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候鳥在這里安家了,特別是人們喜愛的灰喜鵲,在這里筑巢了。人們戰勝黃沙、海風、鹽堿營造了森林,為小鳥安了家,鳥兒也在不遺余力地為人民解憂,最讓人感動的就是灰喜鵲,它專門捕食松毛蟲。據統計,自從灰喜鵲出現,每年都節約治蟲資金幾十萬元。日照人把灰喜鵲奉為“吉祥鳥”,日照市人大常委會還專門做出決議,把灰喜鵲確定為市鳥。現在已經有300多種鳥類在這里停留,繁衍生息。不但有治蟲功勛卓著的灰喜鵲還有珍稀的鳳頭燕鷗、黑嘴端、黑嘴鷗、火烈鳥以及大天鵝等。
大沙洼林場的森林建成了,鳥兒的家園有了,曾經鳥不拉屎的地方現出了勃勃生機。我每到大沙洼一次,大家給我講的都是那些為改變這里面貌作出貢獻的人:第一任場長趙明穩,林業局局長姜振邦、縣委書記李魯生、牟步善,工業局長秦振玉,一代又一代林場職工,還有那些非林口的機關干部職工,日照駐地解放軍,都為林場建設殫精竭慮,揮灑汗水。20世紀90年代初,林場遇到經濟困難,場長鄭培宏在黨組織的信任和職工的期待中走馬上任。他把生態、生產、生活一起統籌,森林、大海、藍天一起經營,保護、改造、提升一起發力,以林為本,生態優先,實施“春、夏、秋、冬、海”五區提升工程,努力把大沙洼林場建成“森林王國,花的海洋,鳥的家園,休閑天堂”。他和團隊的努力,得到了鳥兒的喜愛,這里的鳥越來越多;得到了人們的青睞,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得到了黨委、政府、林業、環保、旅游、海洋、文化等方面的肯定。大沙洼現有樹木71科325種,自1960年建場以來,入場職工336人,現在已經是全國聞名的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成功范例。
鄭培宏同志愛鳥,也愛這片付出了心血的大沙洼林場,他沒事就在這片摯愛的林場中轉悠,抓拍這片森林吸引來的各色鳥兒。2017年,他把自己這么多年拍攝的鳥兒,集結成冊,分54科243種。這些都是曾經在這片熱土上棲息過的鳥兒。鳥兒種類和數量的增多履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之約。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這樣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熱愛自然,保護森林,愛護這些可愛的小鳥,為美麗中國添綠增彩,像大沙洼人那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