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的囑托,全面開展“社情民意大走訪、‘八八戰略’大宣講、思想觀念大解放”活動,立足統籌城鄉發展水平走在前列的基礎,出臺了《關于堅定不移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地的意見》,提出了“奏響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復興升級版的農耕文明,打造世界級的詩畫江南,建設高質量鄉村振興示范地”總體目標,確立了“實施‘六大行動’高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市縣兩級抽調了約120名精干人員集中辦公,建立了督查考核、要素保障等工作機制,推進中央精神在嘉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著力打造充滿江南水鄉韻味和紅色文化元素的鄉村振興示范地。
產業提質
夯實經濟“家底”
嘉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根在鄉土、本在農業、魂在文化”的思路,全方位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做大做強農業發展平臺,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7家、省級2家,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5個、特色農業強鎮7個,掛牌成立3家農業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模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持續推進主體提質發展,累計培育家庭農場3592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8431名、農民大學生1084人,組建了“農業領創人才聯盟”。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全面推進農業接軌上海工作,嘉興約40%的農副產品銷往上海。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66.9%,農業標準化率達65%,農業現代化指數居浙江省第三位。
加快農村工業轉型升級。按照“整治非法、淘汰落后、規范提升、整合入園”的思路,實施“低散亂”企業(作坊)整治、園外企業整合入園、“僵尸企業”出清、“兩創”中心提升、“退低進高”升級五大行動,通過條塊結合、標本兼治、“騰進”并舉,實現嘉興工業經濟規范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共整治“低散亂”企業2.21萬家,建成和在建的小微企業園138家,總規劃用地1.51萬畝,已建成建筑面積876.7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197家。
大力發展農村新型業態。發展創意農業、養生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業態,加快實現田園變公園、農業區變風景區、美麗鄉村變美麗經濟,開發農耕體驗游等鄉村旅游線路產品9條,培育省級旅游風情小鎮4個,鄉村旅游從業人數達到1.48萬人,農家樂休閑旅游接待游客4322.4萬人次。建成淘寶鎮17個、淘寶村113個,涌現出浙江虹越花卉、卓然生鮮等一批“互聯網+農業”龍頭企業。
全域提升
彰顯美麗“底色”
嘉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為目標,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彰顯“秀水泱泱、粉墻黛瓦”的江南“底色”。
突出規劃引領。立足縣(市)綜合實力較強、區域發展相對均衡和城鎮密度相對較高等優勢,創新規劃理念,將城鄉納入“一張圖”,構建了“1640”“四百一千”的城鄉規劃布局。編制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全域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累計實施整治項目823個,完成農房改造集聚21.5萬戶,復墾新增耕地8.62萬畝,節約建設用地指標4.2萬畝,農村土地利用格局得到優化,農村土地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優化人居環境。統籌兼顧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田園風貌保護,推進生態保護系統化、環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質化,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小城鎮環境整治完成率100%,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覆蓋率100%、無害化處理率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9.96%,農村生活污水行政村覆蓋率100%、農戶受益率80%以上,四類及以上斷面水體比重達到9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7%,林木覆蓋率20%。
強化美麗創建。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扎實開展美麗系列創建工作,成功創建省級以上“四好農村路”示范縣3個(國家級1個)、美麗經濟交通走廊1422.6公里、美麗河道3條、美麗鄉村示范鎮22個、森林城鎮33個、美麗宜居示范村88個(國家級2個)、3A級景區村莊28個、森林村莊124個,涌現出潘家浜、梁家墩、聚寶灣、文溪塢等一批“網紅村”“示范村”,3個村入榜“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名單,“江南小烏鎮·田園新生活”的美麗畫卷正在嘉禾大地徐徐展開。
文化浸潤
厚植人文“底蘊”
嘉興市自古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充分發揮耕讀文化、慈孝文化、鄉賢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優勢,堅持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厚植“勤善和美”的人文“底蘊”。
培育新時代新風尚。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扎實推進道德講堂建設,廣泛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鄰里”等評選活動,深入開展文明鎮村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鎮占比分別達到33.2%和79%,推動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加強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深入挖掘優秀村落傳統文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強化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積極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將傳統文化與農村建設、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城鄉居民重拾鄉愁記憶。全市農村文化禮堂覆蓋89.1%的行政村,擁有人類非遺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5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建成“非遺文化客廳”8家、非遺宣傳教學等基地20個。
全面繁榮鄉村文化。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形成了圖書館總分館服務、文化館總分館制、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兩員”制度等多個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創新經驗和做法,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增強城鄉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實現每個村平均每月看1.17場電影、每年看5.45場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8.4場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每個村業余文藝團隊數達6支。
共建共享
增強發展“底氣”
嘉興堅持以保障和增進農民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扎實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增強改革發展“底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79元,連續15年居浙江省首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8:1,全省最低。
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共享,實現了城鄉交通、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供氣和信息化建設一體化,農村公路密度190.3公里/百平方公里,優良中等路率達到92%以上,所有鄉鎮15分鐘內可上高速,城鄉客運一體化達到交通運輸部5A級水平,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達到95%以上,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新農村電氣化市,廣播電視、寬帶網絡實現了自然村全覆蓋,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實現全覆蓋。
完善城鄉均等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國率先建立多險種多層次全覆蓋社會保險體系,實現了制度的公平性和人群的全覆蓋,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以上,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8.8%,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205元,被征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金標準每人每月1095元,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每人每年1420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990元),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79%,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一為每人每月810元。
優化城鄉一體社會事業。構建了配置公平、發展均衡的社會事業體系,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市、區)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公辦學校達到100%;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連續5年位居全省首位;率先實現省級衛生鄉鎮全覆蓋,城鄉居民“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可及性達到100%,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浙江省排名第二;率先實現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以“文體娛樂、配餐就餐、醫療保健”為基礎的“3+X”服務功能體系不斷完善,助餐、配送餐服務覆蓋率達到60%,實行醫養結合模式照料中心占比65%;率先實現省級體育強縣、體育強鎮和小康體育村建設三個“全覆蓋”,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居全省第二。
實施低收入農戶全面小康計劃。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救助并重的方針,全面落實“一戶一策一干部”“多幫一”結對幫扶制度,因人施策、因戶施策,以“項目化”運作方式實現精準救助脫貧,增強低收入農戶就業創業增收能力,提升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水平,創新開展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計劃,不斷提高低收入農戶生活質量。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282元,殘疾人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5.9%,位居全省第二。
黨建引領
筑牢執政“底盤”
嘉興堅持“三治融合”,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全面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筑牢鄉村振興基層基礎。
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抓住組織振興這個“牛鼻子”,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發布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嘉興十條”,加強農村黨組織對農村各類組織、各項事務的領導,將黨的建設融入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和全過程,通過黨建工作的“高質量”,引領推進產業興旺“高效益”、生態宜居“高顏值”、鄉風文明“高素質”、治理有效“高水準”、生活富裕“高水平”,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黨員群眾創業致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激發鄉村振興的“組織動能”。
深化“三治融合”實踐。堅持繼承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實現新常態下社會治理的新途徑,全國率先探索實踐“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創新“一約兩會三團”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治理載體,實現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格局。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農村基層延伸,深化“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從2010年開始連續三輪實施“強村計劃”,探索形成了“抱團取暖”“飛地造血”“農光互補”“要素交易”“退散進集”“電商孵化”“美麗撬動”“一村兩樓”“政策扶弱”等“強村九法”,使村級組織“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村均集體經濟總收入382萬元,96.3%的村經常性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全面實現轉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