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過不少小山村,到處有我的父老鄉親,小米飯把我養育……”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父老鄉親》把山西小米的革命歷史唱了出來。筆者家鄉在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對于我們武鄉人來說,“寧可三餐無肉,不可一餐無(小)米”,小米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食物。從小就聽父母說武鄉小米是最好的,但市場上熟知的卻是沁州黃小米,很少見到武鄉小米。這次春節回家,筆者驚奇地發現,武鄉小米已經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于是激發了興趣,在走親訪友之余拜訪了縣農業委員會和小米企業。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武鄉,了解武鄉小米。
武鄉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說起武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昔日做軍糧,今日致富忙”,這是武鄉縣的真實寫照。
武鄉是一個革命老區,地處太行山西麓,抗戰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長期在此駐扎,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長期戰斗和生活。當時僅有14萬人口的小縣,就有9萬余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有2萬余人為國捐軀,可謂是“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
武鄉是一個“資深”貧困縣,一直以來就是國家級貧困縣,多年來受區位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產業基礎薄弱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被列為國家扶貧重點開發縣。
武鄉是全國優質小米核心產區,地處北緯37度,日照充分,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土壤以弱堿性紅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高,有著不可復制的古貢米資源,非常適合谷子生長。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小米生長環境,武鄉小米色澤金黃,米油濃稠、香氣濃郁、營養豐富。武鄉縣谷子種植歷史悠久,2018年全縣谷子種植面積約9.19萬畝,總產量為2.5萬噸,畝產約500斤。
武鄉小米的品牌之路
我們熟知的沁州黃小米產于距離武鄉30公里的沁縣,是清朝供朝廷享用的貢米。沁州黃小米早已名聲在外,事實上,武鄉已成為沁州黃貢米的主要產區,甚至品質更佳,很長一段時間武鄉的小米只能“蹭著”沁州黃的熱度銷售,做沁州黃的種植基地,優質小米一直“養在深閨人未知”。近年來,伴著扶貧的春風,在國家各項扶貧政策支持和老區人民辛勤努力下,武鄉小米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有了自己的品牌。農委同事老白向筆者詳細介紹了武鄉小米的品牌發展經驗,總結梳理如下。
一靠技術推廣。近年來,老區人民借助傳統種植優勢,依托山西省農科院雄厚的科技實力,將地處丘陵旱地的鋪上村作為谷子示范基地,大力實施有機小米生產示范園區項目,推廣谷子寬壟密植、滲水地膜機械穴播等新技術,根據各地氣溫差異選擇不同品種,主要有長農35號、長生07、晉谷40號、晉谷28號、晉谷21號等優質品種。為確保品質,谷子種植也由以前施用化肥,轉變為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確保武鄉小米綠色、有機品質。武鄉縣與省農科院開展“院縣共建”戰略合作,定期面向農戶開展谷子新品種、新技術培訓和推廣。縣里還創建了綠色有機谷子封閉示范區,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二靠電商扶貧。乘著全國脫貧攻堅的東風,隨著武鄉建設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的建設,縣政府確定了“打響小米品牌、進行全網促銷、實現脫貧增收”的新思路。在政府的引導下,武鄉小米通過各類電商平臺拓寬了銷售渠道,涌現出以中國第一微店村——上司鄉嶺頭村為代表的小米微商銷售網點,多家企業在武鄉縣設立了小米產業基地,在全縣發展電商訂單農業5萬畝。嶺頭村村民通過微店創業,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實現了整村脫貧。武鄉縣先后與京東、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簽訂協議,推動小米等農產品在電商銷售。縣里還打造了農民直播網紅團隊,宣傳銷售農產品等等。目前武鄉小米產業電商(包括淘寶、微店等)從業人員約5000人,年銷售額近8000萬元。
三靠品牌建設。近年來,武鄉縣以提升武鄉地域品牌,創建綠色生態有機小米基地、打造全國首款頂級健康小米品牌為目標,精準制定了“武鄉小米”品牌化發展戰略,組建了武鄉小米推廣團隊,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對接會20余場,開展武鄉小米品牌發布會,宣傳推廣武鄉小米。掛職“小米縣長”張志鵬為武鄉小米代言,講述“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的故事,“大米五常,小米武鄉”逐漸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目前全縣已有小米專業合作社260家,小米加工企業30余家,已認證無公害、綠色小米企業7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標準化種植,帶領米農脫貧致富。2018年武鄉小米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有了自己的區域品牌。
這次回鄉我重點走訪了太行沃土農業產品公司的負責人張總。據張總介紹,太行沃土公司已經發展為中國首家高端羊肥小米私人訂制服務商,打造了“晉皇羊肥小米”高端生態小米品牌。企業小米種植全程只施用有機發酵羊肥,不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選用兩次獲得全國金獎的“晉谷21號”優質小米品種,基地安裝24小時視頻追溯管理系統,確保小米品質。隨著品牌化建設,武鄉小米實現了整體溢價,“晉皇羊肥小米”瞄準高端消費市場,更是賣出了每斤80元的“天價”。
武鄉小米面臨問題及發展方向
看到家鄉的小米產業取得了如此成績,筆者深感欣慰,但喜悅的同時仍有擔憂,武鄉小米的產業發展仍面臨很多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仍不夠。盡管武鄉小米在品牌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從全縣范圍來看,小規模零散農戶仍占較大比重,市場競爭力較弱,通過微商、電商的銷售也是零零散散,不太規范。市場上企業“多、亂、雜”,沒有形成一個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品牌,品牌認知度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是種業發展落后。目前全縣沒有育種企業,生產用種全部通過市場購買。谷子品種在品質、產量等性能上還不能充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如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口感不夠好,口感好的小米品種產量較低,抗病性差,目前推廣品種多不適合機械化收獲等等。此外,由于飲食習慣差異,小米消費市場有限,這也是限制小米產業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
為此,筆者認為武鄉小米產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要提升優良品種推廣應用率。積極依托省農科院谷子所等科研單位,逐步引進和推廣適合種植的優質谷子品種,提高高產、優質、高抗病性谷子良種推廣應用率,為谷子產業提供品種保證,推進谷子種植標準化,保證產量和品質,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減少勞動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二是要繼續加強品牌推介。依托已獲得的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整合現有企業和品牌資源,打造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小米品牌。加強宣傳,拓展消費市場和渠道。
三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全面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科技服務組織+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米農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促進增產增收,實現小米產業脫貧。拓展小米產業鏈,以原糧加工為基礎,研發深加工產品,實現產品升級,推動谷子產業提質增效。
期待武鄉小米和沁州黃小米齊名的那一天盡快來到!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