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興城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是傳統的生豬養殖大縣。2015年以來,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抓住生豬規模養殖向東北地區轉移的機遇,大力推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大北農、偉嘉等一批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養殖企業紛紛投資落戶。今年過年返鄉期間,與親朋好友聊天時發現,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再結合2018年突然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給小城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都帶來了諸多改變。
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
遼寧省是發現非洲豬瘟最早的地區,也是疫情相對較多的地區。受非洲豬瘟的影響,遼寧省嚴格落實生豬調運監管和移動監管措施,跨省外調和省內調運都在一定時間內受到嚴格控制。但遼寧是生豬調出大省,年調出生豬達千萬頭,興城也是生豬調出大縣,調運禁令造成了生豬市場極大波動。走親訪友時不少人提到,2019年1月初,縣里一個規模較大的超市,普通豬肉價格最低為4.6元/斤,大部分菜市場的價格也僅為4.8~5元/斤。即使在過年期間,豬肉價格上漲到6~7元/斤,也明顯低于很多蔬菜價格,出現了“肉賤菜貴”的現象。他們說,已經有十幾年沒有這么便宜的豬肉了。
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大幅下跌,聊起原因,不少人從肉販處聽說生豬疫情導致禁運,本地肉多了所以價格便宜。但是基本沒有人對非洲豬瘟有清晰的認識。一些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質較高的人過年前到農村找熟悉的人家買百十斤的土豬肉,肉價比市場高50%左右。他們認為這樣的肉既安全又有營養,是過年居家團圓的首選。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也不關注非洲豬瘟疫情,極少有人由于害怕傳染而放棄食用豬肉及其制品。
生豬養殖受到嚴重影響,但“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戶收益。2017年底,家里的一個遠方親戚(簡稱“A”)在村里找了塊地,準備發展規模養殖,并向我咨詢了解相關政策和信息。結合規避養殖市場風險和龍頭企業到東北開展業務的相關情況,當時建議與龍頭企業合作,按照“公司+農戶”模式養豬,風險低而且收益穩定。隨后,A與縣里畜牧部門相關人員溝通后,與偉嘉公司達成了合作養殖協議。A負責規模化生豬養殖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偉嘉公司的要求和規范建設標準化生豬養殖圈舍,總投資140多萬元,設計年出欄量2000頭。2018年9月,圈舍完工后A與偉嘉公司簽訂了第一批代養協議,由公司提供仔豬和相關的獸藥、飼料等物資,他負責仔豬育肥,公司統一按照協議價7.9元/斤回收。
到A家拜年的時候,第一批出欄的生豬剛好全部賣掉。他如釋重負地說,養豬的4個多月,每天都如履薄冰。期間剛好周邊縣市發現非洲豬瘟,他的養豬場甚至周邊范圍內的養豬場一旦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的疫情,就可能面臨全部捕殺的風險,損失就太大了。而且就算躲過了非洲豬瘟,也剛好趕上豬肉價格大幅度下跌,如果只是自己養,這次要虧慘了,多虧當初與偉嘉公司合作采取這種“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生豬出欄的時候,市場生豬價格只有3.5元/斤左右,而偉嘉公司依然要按照當初協議規定的7.9元/斤回收生豬。扣除投入的農資和生產成本,這一批豬就掙了20多萬元。按照這樣的效益來測算,兩年時間就可以將養豬場的全部投資收回。見到回頭錢,他也終于可以安心過個好年了。
過年后,A還準備養第二批豬。雖然還要重新簽協議,協議價格還不確定,但只要有龍頭企業在這里發展,他就有信心把養豬的事業做到底。
生豬無害化處理業務受政策影響較大,非洲豬瘟的出現卻意外地保障了處理場的正常運行。隨著不斷擴大的生豬養殖規模和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很多人看準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廣闊商機,紛紛投資其中。一個朋友的親戚(簡稱“B”),投資700萬元左右建設了一個生豬無害化處理場,于2018年初開始投入使用。前幾年,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都安排了相關補貼資金,總額為80元/頭,一般在年底統一核算后撥付。這個標準相對較高,即使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不能完全到位,處理場也有一定盈利空間。
但是2018年底,B按照慣例去縣畜牧和財政部門協商補貼資金的相關事宜時才發現,中央財政關于生豬無害化處理的補貼政策轉變為切塊下達,全市處理11萬頭病死畜禽的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約207萬元,折合約18元/頭,加上市縣財政配套資金難以全部落實到位,企業開展生豬無害化處理的物化成本都不能完全覆蓋,“處理一頭虧一頭”,前期投資更難以收回。尤為關鍵的是,在年底前他根本不知道相關政策的變化情況,一年下來虧損金額較高。
對于B而言,非洲豬瘟的出現卻給企業帶來了一絲轉機。下半年,受非洲豬瘟擴散的影響,地方財政安排資金對普通豬瘟進行撲殺并處理,每頭補貼80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的損失。雖然如此,但地方財政給予的補貼資金能否持續依然是個未知數,他并不能將處理場的前景全部寄托于此。
目前,B正在多方了解和咨詢2019年生豬無害化處理財政補貼政策變化情況,再決定這個小小的無害化處理場還能否正常運行下去。
相關政策建議
對帶動農戶效果好的龍頭企業給予適當傾斜支持。當前,東北地區的養殖龍頭企業受到疫病、市場、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業績面臨巨大的下滑壓力,其中很多企業屬于上市公司,業績披露和盈利要求更高。但這些企業依然堅持帶動農戶發展的模式,保持規模養殖戶的發展動力和積極性。如果沒有這些龍頭企業的支撐,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大量小規模養殖戶根本無法承受這次非洲豬瘟導致的市場價格波動,停產、破產將會成為常態。這不僅會影響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果,也會影響全國生豬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帶動農戶效果較好、數量較多的龍頭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幫助他們帶動規模養殖農戶共渡難關,助力鄉村產業興旺。
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支持力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屬于政策性較強的業務,養殖農戶一般不愿意花錢專門去處理,所以財政補貼資金對處理場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調研了解到,該處理場建成以前,本地病死畜禽大都就地掩埋處理,既不衛生、也不環保。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在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同時,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