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冬時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田間地頭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綠油油的小白菜、萵筍、花椰菜等各種蔬菜鋪滿大地,滿眼望去,毫無冬天的“面容”。采摘后的蔬菜被運送至加工車間,經過預冷、分揀、稱重、包裝,被送往冷鏈物流中心,賣往全國各地,有的還“漂洋過海”被送到美國、中東。
一頭是農民的錢袋子,一頭是居民的菜籃子,作為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重點產業之一,“云菜”的發展勢頭正猛,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每年超過千萬噸的云南蔬菜產品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云南已逐步成為我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和“西菜東送”基地,享譽世界的菜園子。
“云菜”打響品牌:端上了G20峰會的餐桌
位于紅河州瀘西縣金馬鎮的明康匯公司種植基地,名頭極響。2016年9月,這里陸續向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供應生鮮蔬菜13車次72.44噸,成為峰會的“菜籃子”。走進基地放眼望去,數千畝蔬菜在陽光下霧氣氤氳,一排排蔬菜大棚一直延伸到山腳盡頭,精細的噴滴灌系統、輸蓄排功能健全的水利系統、機耕與運輸一體化的道路系統縱橫交錯井然有序。這里還有目前國內最為嚴格的生態蔬菜種植全程可追溯管控體系,每棵蔬菜上面都有自己的二維碼“名片”,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明康匯負責人王榮望告訴記者,“公司的蔬菜能夠入選G20成為供應商,主要還是得益于基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這里是高原壩區,水質、土壤均符合生態有機蔬菜種植條件,加上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種出的蔬菜口感特別好。專家在全國各地考察了蔬菜情況后,最終選擇了這里。”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常年溫暖,無霜期長,且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光照充足,滿足了多數蔬菜喜陽喜溫的特性, 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的進行, 為蔬菜的優質高產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海拔2300 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溫度低、病蟲害少, 在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不僅如此,云南立體氣候突出,為蔬菜周年生產上市提供了有利條件。冬春時節,北方露地只能種植白菜時,云南露地還可以種植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夏秋季節,沿海地方蔬菜飽受臺風肆虐之苦時,云南蔬菜絲毫不受影響。在這種資源優勢下,“云菜”不僅品質好,還能實現錯季生產、錯峰上市。
好產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多樣的氣候類型、良好的自然環境,只是蔬菜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一。要擦亮“云菜”的招牌,還離不開對質量的把控、品牌的培育和市場的開拓。
“我們基地種的蔬菜,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我每個月的獎金跟農藥化肥使用量直接相關。”在昆明市宜良縣馬街鎮的云南青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忙活的周樹祥告訴記者。周樹祥是馬街鎮堡子村人,以前自己種著20多畝蔬菜,經驗豐富,如今在青美公司負責98個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工作。
馬街鎮與嵩明牛欄江鎮僅一山之隔,之前從未有工業項目落地,在灌溉用水方面,有賈龍河、芹菜河、丁所河3條河流環繞馬街,是最佳的綠色蔬菜種植之地。2011年,昆明市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這里是第一批建設的蔬菜基地。2013年引入云投集團旗下的云南青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自有核心示范基地1500畝,建有兩座保鮮蔬菜加工及冷鏈倉儲中心,總占地面積40畝,總建筑面積10000余平方,其中有冷庫8個,總容積10000立方,蔬菜預處理加工車間兩個,總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基地蔬菜種植過程中積極運用物理殺蟲燈、黃板、性誘劑、生物農藥等生物物理綜合防治技術,推廣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質。青美公司主打產品“青美源”牌上海青、菠菜、菜心等已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預計到2018年底,公司經營的蔬菜產品可實現綠色食品認證全覆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也將更為完善。“我們目前的保鮮技術可達到讓蔬菜保鮮30天,所以蔬菜較遠的可以運往南非,連迪拜‘土豪’吃的都是宜良送出去的蔬菜。”青美公司總經理穆道友介紹,公司產品市場已輻射東南亞、中東、意大利以及國內香港地區等中高端市場,與新加坡NTUC、CMM、香港百佳、中國沃爾瑪都建立了農超對接直供關系。近年來,多數農產品出口受國際市場環境影響處于下滑態勢,青美公司2018年外貿業務規模卻逆勢激增,比上年增長超7成。
據了解,目前云南全省蔬菜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 367個、面積297萬畝,已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21個,12個蔬菜產區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已建成24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10個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省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的企業506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26家,規模以上蔬菜加工企業達到93個。云南蔬菜產業正從分散種植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質量優勢不斷強化。
脫貧致富的“利器”:80歲老太也有了掙錢營生
在曲靖市陸良縣大馬路村曦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產車間內,幾十個工人正在忙碌。80歲的方春梅老人一邊麻利地分揀著剛從地里收割回來的藜蒿,一邊與記者閑聊:“總有人問我累不累,我不累。這樣每天有事情可做,能掙錢,還有人聊天,比天天在家里待著沒錢花,心里可舒坦多了。”
31歲的殷紅娥,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里工資按件數計,時間自由,每天還能接送孩子,很滿足了。”殷紅娥是大馬路村村民,家里4畝地流轉給曦野公司種藜蒿,她在車間打工,旺季工資能到2千多元,淡季也能有一千五左右。她對“能照顧家人,孩子不會成為留守兒童”的狀態很滿足。
現在的大馬路村,很少見到坐在村口閑聊的村民,“大家都有事干了。”據介紹,陸良縣2015年引進云南曦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大馬路村采用“支部+公司、聯基地、帶農戶、促增收”的經營模式,已建成藜蒿種植基地500余畝,每畝土地流轉平均價格達到2000元。藜蒿種植加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曦野公司直接帶動周邊農戶400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有效解決了村民就近務工的問題,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和務工收入,實現了產業扶貧。
截至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蔬菜產業作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八大重點產業之一,是云南省覆蓋面最廣的產業,也是惠及貧困戶最多的產業。在云南,像大馬路村這樣依靠特色蔬菜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村莊有很多,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了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蔬菜產業發展道路,對筑牢產業脫貧基礎,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深遠。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街道小密枝村,過去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烤煙和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經濟效益很低,如今通過大力發展以辣椒為主的特色產業,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萬元,大家的日子都紅火了起來。“這一切都離不開村委會的引領和黨員干部的帶頭。我們村里有漢族有彝族,大家互相尊重,不分你我,有活一起干,有飯一起吃,每次開會,黨員干部們都強調要平衡發展,共同進步。”據小密枝村委會主任李順介紹,2005年剛引進辣椒種植的時候,村民都持觀望態度,村委會經過多方動員,勉強種植了120畝。為了保障種植戶的利益,村委會與臺灣客商簽訂收購合同,并明確了收購保底價。試種的效果大大超過預期,村委會班子看到了種辣椒的前景,“為了打消村民種植的顧慮,我們黨員干部帶頭種植辣椒,嚴格按照科學的栽培技術,栽種市場看好的品種,教村民學技術。村委會成立了種植協會,積極聯系有實力、信譽好的客商,引導農戶采用訂單農業的方式種植售賣。為了與市場接軌,達到規范種植、控制農殘以及市場化運作的目的,2017年,村委會成立了石林山頭上蔬菜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在的小密枝村,幾乎人人都是辣椒種植專家,從育苗到種植,一個個都能獨當一面。
據統計,小密枝村的辣椒種植已經帶動石林縣及周邊辣椒產業發展,2018年全縣辣椒種植面積5萬余畝,產量達5萬噸以上。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零散交易模式漸漸無法適應產業規模化發展。2017年4月,合作社籌集資金1300余萬元,建立了“山頭上辣椒交易市場”。市場占地40余畝,建有冷庫7座,配有日處理達40噸的烘干設備一套,并建有20畝標準化育苗基地。每到辣椒成熟季節,各種轎車、拖拉機、三輪車涌入辣椒交易市場,種植戶選收購商,收購商選辣椒,雙方按貨論價,公平交易。紅紅的辣椒,為椒農帶來了紅紅火火的日子,也承載著收購商的滿意和期望,流向各地市場。
為實現黨建帶扶貧,激發貧困村的內生動力,云南實施了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活動,全員輪訓了全省1339名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對貧困地區鄉村組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10萬余人進行輪訓,并在貧困村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1.9萬人,組織有幫帶能力的黨員結對幫扶貧困戶。在他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集體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產業,越來越多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廢棄菜葉變成褚橙的有機肥
通海縣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著名的“蔬菜之鄉”,從20世紀90年代起,蔬菜就成為通海縣的支柱產業。201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4.67萬畝,蔬菜總產量13.62億公斤、產值19.75億元,產品銷往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外銷至中東、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蔬菜打包運輸前工作人員都會進行處理,蔫了的葉片、破損葉片都要剔下來丟棄,全縣每天產生的廢棄菜葉超過2000噸。
這些廢棄菜葉該怎么處理,一直是讓人頭疼的問題。過去,一部分菜葉被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一部分被運至山溝中掩埋。菜葉95%的成分是水,腐爛后產生大量的滲濾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威脅到位于通海縣的云南九大湖泊之一——杞麓湖,對環境造成破壞。“現在公司所在的芭蕉溝,以前就是堆放廢棄菜葉的地方。別說是站在這里了,就是離這里好幾公里,都會被腐臭味熏得受不了。”云南福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詹家明告訴記者,云南省2011年確立“廢棄菜葉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由福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針對通海縣廢棄菜葉資源化利用處理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廢棄菜葉的無害化處理、能源型轉化和資源化利用,達到保護綠色生態環境的目標。
如今,蔬菜廢棄葉梗通過清運中心運到工廠后,先要進入預處理車間來進行分選、破碎、固液分離。固液分離后產生的蔬菜汁從管道進入IC罐也就是高效厭氧反應罐進行厭氧發酵處理,菜葉渣從另外的管道進入厭氧發酵罐同步進行發酵處理。產生的沼氣再進行脫硫、脫碳,生產出高純度生物天然氣,一部分用于發電,另一部分則輸送至里山片區管道燃氣輸配站。沼液、沼渣經堆漚、干燥后,可用于生產有機肥,有機質含量80%以上,修復改良土壤的效果很好。“大名鼎鼎的褚橙,用的都是我們的有機肥。”這些過程中產生的水則通過無害化處理,進入綜合毒性評價池。記者看到,這些評價池中還有金魚在游來游去。據介紹,這種水已符合排放標準,可直接用于農業灌溉。目前福慧科技已實現日均800噸蔬菜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能力,2017年打撈杞麓湖水生生物10萬噸,年生產有機肥10萬噸。正在啟動“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可將廢棄物日處理能力從800噸提升至2000噸,還可增加接納杞麓湖水生植物殘體的無害化處理能力。詹家明告訴記者,他們還在通過不同渠道向種植戶推廣有機肥。使用有機肥進行種植,不僅能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結,也讓蔬菜的產品價值更高,讓種植成為一個長久的良性循環,也讓農業更有環保效益和經濟收益。“這兩年杞麓湖的水質改善了很多,通海的環境也是越來越干凈整潔,有機肥還能改良土壤,廢棄菜葉也成了寶。”
不光是通海,陸良縣也于2017年5月引進了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廢棄菜葉處理項目。項目總投資2.7億元,占地 150畝,建設內容包括生產區、發電區、污水處理區、生活辦公區、農業科技示范區。公司依托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技術,引進德國進口設備,利用現代農業物聯網等技術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圍繞項目周邊地區鋪設沼液輸送管網,工藝和規模都是國內領先水平。目前生產系統已經建設完畢,進入聯產調試階段,計劃于2019年3月建成投產,預計年處理廢棄菜葉75萬噸,生產生物天然氣600萬方,固體有機肥5萬噸,同時帶動150人就業,探索了一條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而通海縣秀山街道的大樹社區,還利用蔬菜種植搞起了鄉村旅游。走在大樹社區,縱貫土地中心有一條趙家溝,波光粼粼,山溝兩側風光很是美麗。趙家溝與杞麓湖緊緊相連,田園風光配上湖光山色,儼然一個休閑勝地。據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趙思旺介紹,大樹社區位于杞麓湖南側,只有2000多畝土地,平均每人只有5分地,精耕細作的水平堪稱全國第一。蔬菜種植是全社區的支柱產業,大量種植蔬菜產生的廢菜葉對農田及湖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為了將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機結合,社區干部多方籌集資金,投資460余萬元完成“三面光工程”,改造大橫溝800米,改造小溝3200米,完善農田水利網;推進清潔家園工程建設,建設三格化糞池716個;推進清潔水源工程建設,實現自來水入戶,并在多處河道建設濕地工程,循環利用水資源。“如今,我們社區依托杞麓湖和趙家溝,與周邊3個村子聯合起來,共有上萬畝土地、2萬余人,開展鄉村旅游。我們推出了30元一日游,游客可以先乘坐電瓶車觀賞田園風光,再乘坐小船進村,可采摘購買綠色蔬菜,還能吃到地道的農家飯,節假日來的人很多。”
從一棵蔬菜到一個產業,不僅需要高原明媚的陽光、潔凈的水源,更離不開標準化的種植過程、一套“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一批“叫得響”的品牌、一群領著村民干的帶頭人。云南蔬菜產業的由大到強,不光帶富一方農民,更帶來一場農業發展觀的革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