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來,浙江開化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守生態定力不變,綠色富民不改,以茶產業“三改三提”行動為主抓手,大力實施“龍頂振興”戰略,強化政策引導、科技支撐、主體培育和品牌引領,加快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實現“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2019年,全縣新提升茶園2萬畝,為近五年新增總和,實現全鏈條產值18.8億元,增長15%。
護綠為基,繪就產業底色。優化茶產業發展環境,強化生產監管,規范茶葉加工,健全質量體系,確保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質量安全。一是推動茶葉品種改良。主動與中茶所、中茶院等科研院校進行戰略合作,開展“開化龍頂品種選育”和“開化龍頂適制性品種篩選”課題研究,成功培育出氨基酸含量高、香高味醇的中龍22、中龍113兩個茶樹新品種,從源頭把控茶葉品質。二是推進茶園綠色發展。選擇基礎好、區域優勢突出的茶葉生產基地,集中連片建設一批標準化生態茶園,按照綠色標準規范生產,強化源頭管理,推行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蟲害防治措施。自2000年起,名茶開發公司、云翠茶業、萌芽茶業、芹陽茶業等縣內龍頭企業陸續通過茶園綠色、有機認證。截至目前,全縣建成省級生態茶園3個、市級生態茶園10個,創建綠色、有機茶園近2萬畝。三是推行茶葉清潔加工。堅持“標準興茶”“質量興茶”,動態修訂開化龍頂行業標準,定期開展茶葉采摘、加工技術及質量標準培訓,實現全縣生產加工主體培訓全覆蓋。強化技術培訓,結合全縣茶廠加工布點規劃,以村集體為單位,新建或改造一批標準化茶廠,引進名茶加工流水線,促進茶葉規模化、集約化、清潔化加工,建成SC認證茶廠13家。定期對產銷大戶開展茶葉產品農殘和水分檢測,嚴把產品質量關,逐步完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產品在縣內外各項檢測中,均未檢測農殘超標現象。
點綠成金,提升產業能級。明確“高端茶引品牌價值,大宗茶促農民增收”發展定位,健全生產體系,加大扶持力度,擴大惠農紅利,把龍頂振興納入全面小康全過程。一是科技創新添動力。深化產學研合作,成立“開化龍頂”頂級茶管理中心,優選海拔400米以上原料基地,提升龍頂茶品質標準。調整豐富茶類結構,積極開發香茶、紅茶、黑茶等系列產品,做精做深抹茶等二產加工,實現從茶園到銷售全鏈條有實體、有跟蹤。創新茶園變景區、茶廠變體驗館,實現品茶、玩茶、用茶、飲茶無縫融合,打造了茗博園、益龍芳等茶旅示范點。二是品牌賦能拓市場。實行“錢江源+開化龍頂”雙公共區域品牌,首批冠名頂級茶銷售額增長35%,達標冠名的大宗茶上漲50元/公斤以上。全方位開拓市場路徑,成功打入北京、山東、廣東等地,連續六年融入世界互聯網大會,品牌價值高達25.16億元。2020年首采第一波春茶寄送武漢,馳援6名最美天使,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助農增收強后勁。依托中國龍頂名茶之鄉資源優勢,制定出臺扶貧產業增收政策,對發展高標準茶園基地的補助2000元/畝,引導低收入農戶和扶貧重點幫扶村發展茶葉生產,增加山林茶樹覆蓋率。自政策出臺以來,新增發展茶園基地703.5畝,發放扶貧補助資金316.575萬元。引導集體經濟通過“千企結千村”架建農特優品助銷橋,中國美院、浙江綠都控股等結對單位購銷茶葉50余萬元。
增綠革新,實現產業突圍。針對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春茶用工難、市場拓展難、產品銷售難等新問題,在服務、用工和銷售三端協同發力,實現危中尋機、化危為機。一是抓好產茶服務環。根據全縣12.5萬畝茶園分片布局情況,科學劃定7個產茶矩陣,每個矩陣按照“1名茶葉農合聯或茶葉龍頭企業負責人擔任牽頭聯絡員,1支由茶葉生產技術服務隊進行專項指導”“1+1”的模式進行點對點服務,幫助茶農解讀政策、防治疫害、標準生產。春茶鮮葉產量達到400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7%。二是抓好采茶用工環。精心繪制“春茶產量三色圖”和“用工需求三色圖”兩張茶情圖,通過兩圖每日更新比對,精準掌握片區采茶用工缺口。建立采茶工信息大數據平臺,統籌整合鄉村閑散勞動力、來料加工隊伍、職校專業學生等可調劑采茶工1346人、采茶機器114臺。目前春茶采摘用工整體飽和度達到90%以上,其中大宗茶機采率達到95%以上。三是抓好精準營銷環。建立龍頂春茶產銷聯盟,將“生產大戶+重點茶企”“電商平臺+縣外門店”“目標市場+需求大戶”三個“朋友圈”合而為一,以政府做媒、產銷相親的模式,推動實現供銷信息無縫銜接,龍頂春茶未上市就收到了期權訂單20噸,預售額達到5000萬元。精心策劃首屆開化龍頂·云上茶市節,組織開展“頭茶贈英雄、好茶搶鮮購,縣長請喝茶、大師講茶學”等系列活動,在抖音、好易購等新媒體平臺推廣發布,并出臺疫情期間春茶電商銷售50萬元以上訂單銷售額補助3%等優惠政策,有效刺激線上市場拓展,龍頂春茶網上交易額突破2000萬元。
(作者系浙江省開化縣農業農村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