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夏天,我開始研究生期間的第一次實地考察。“走,去黑土區看看黑土。”惜字如金的導師用不到10個字說明了此行的目的地和主題。越野車行駛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的丘陵緩坡間,除了漫山遍野的玉米和偶爾裸露出來的黑色田埂,地上連一根電線桿都找不見。油亮的黑土在太陽照射下泛著光,足有一人半高玉米的葉子隨風發出唰唰的響聲,仿佛在說,瞧,這就是黑土賦予的生命力!
有人說,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個調色盤:西北是黃色,西南是紫色;東南是紅色,華北是棕色。東北則是復合的黑色,尤以黑龍江省松嫩平原及內蒙古東北部最為“黑”。得益于高緯度地區寒涼的氣候和茂密的植被,層層覆蓋在土地上的落葉經過微生物的分解,變成了有機成分豐富的腐殖質,這是黑土豐富營養和黑色“色素”的重要來源。在封建社會末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黑土“插根筷子都能活”的強大的原始生產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不顧嚴寒的氣候奔向北大荒,去開墾自然留下來的豐厚積淀。“喝不夠的大碗酒啊,燃不盡的紅高粱……”這是人們在吃飽肚子之后發出的對黑土地由衷的贊美。
直到今天,這片面積100平方公里左右的黑土地依然承載著生產全國人民口糧的重任。就說黑龍江省,從21世紀的頭幾年起,逐漸超過山東、河南等老牌糧食產出大省,成為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最大和糧食產量最高的省份。2018年,黑龍江以一省之力托起了全國11.41%的糧食產量,精米白面,雜糧副食,滿足有缺口地區對吃飯的需要,強硬了他們經濟騰飛的翅膀。
雖然是夏天,這片土地上的風依然寒涼。在嫩江、北安、海倫、雙城,我們跟隨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專家看了一周的黑土——有的亮黑如鐵,正是年富力強;有的卻被風侵沙蝕,站在上面仿佛能聽到她的嗚咽。化學肥料的廣泛應用讓人不像以往一樣重視土壤的培肥和保育,日益增加的生產需求更讓土地難以休養。鋒利的翻耕機攪動著土層,密集又單一的作物種植造成土壤板結和養分失衡,部分區域黑土層已由原始狀態下的20厘米退化至三五厘米,有機質含量由最高時期的8%~10%下降到不足2%。黑土土層薄了,養分少了,就像一具營養不良的干癟的身體,老了,瘦了,沒有力氣回應人們對豐收的期盼。
糧食和土地對于一個國家,就好比健康對于一個人,日常生活中不覺有多么重要和急迫,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設想。在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硬通貨”除了口罩,還有糧食儲備和土地生產能力。在多國限制糧食出口時,我們依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豐富的食物,這正是腳下的土地給予的底氣。
考察總結會議上,專家、政府官員、農場代表對采取什么樣的黑土地保護措施爭得面紅耳赤。北京來的專家建議,進行玉米秸稈全部還田,只要有足夠馬力的機械粉碎秸稈就可以實現;當地農機站人員反駁,寒溫帶熱量和積溫不足,秸稈大量還田難以分解影響下年播種;有人提出,增加大豆種植,因為大豆秸稈便于還田且自帶固氮作用;農場代表卻說,大豆產量低還賣不上價錢,為了還田犧牲經濟利益不可行……
黑土地的生態問題已引起各方重視。2015年起,東北“鐮刀彎”地區推廣糧豆輪作,對種植大豆的農民每畝補貼百元以上;同年,“藏糧于地”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采取科學措施提高土地可持續發展能力;2017年,農業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規劃綱要,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面對這片人們習慣索取的土地,只有不斷實踐才能形成保護理念和方法的共識。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少耕免耕、作物秸稈還田為主的保護性耕作將在黑土區全面推廣,這意味著相關研究和舉措已經較為成熟。《行動計劃》實施的關鍵,是采取因地制宜的保護模式,不搞“一刀切”,并形成一套激勵與懲罰相得益彰的政策支持體系。5年固然不足以撫平過度開發的傷痕,還需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距離和黑土地的第一次接觸,雖有5年之久,那厚重的顏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希望能再次走入那一望無際的地頭,聆聽黑土地的聲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