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防災減災、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做好農業防災減災,確保小康之年農業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據專家分析預測,2020年我國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并存,農業防災減災任務繁重。當前正是春耕關鍵時期,減輕今年氣象災害可能的影響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有哪些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影響夏糧豐收?各地可采取哪些措施有效減輕寒潮、陰雨天氣的影響?農民可通過哪些渠道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當前蔬菜生產供應情況如何?湖北春耕和復工進展如何?
3月2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防范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志華、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回答上述問題,為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確保全年豐收提供了權威信息。
苗情總體較好,田管切勿放松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生產超過1/5,奪取夏糧豐收對保障糧食的穩產保供、提振全社會的信心至關重要。夏糧的主體是冬小麥,目前北方的冬小麥已經起身拔節,江淮地區開始孕穗,西南地區正在灌漿。根據農業農村部調度,小麥的面積基本穩定,越冬期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加之春季田管比較到位,目前小麥的苗情長勢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一二類苗比例87.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劉莉華表示,今年夏糧情況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土壤墑情充足,苗情總體較好,豐收很有基礎,田管切勿放松。
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倒伏等關口。今年氣溫偏高,作物的物候期有所提前,其中小麥的生育期提前一周左右,即將進入大面積的拔節,小麥拔節孕穗的時候抗寒能力比較差,比較容易遭受凍害。近期全國出現大范圍降溫過程,因為時間比較短,專家分析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有限。但將來可能還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要持續關注,做好防范。劉莉華提醒,后期夏糧還要注意防倒伏,因為今年溫度比較高,小麥長得比較旺,群體比較大,抗倒伏的能力比較弱,如果灌漿成熟期遭遇大風的話,可能會發生倒伏。
3月初,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組織各地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制定完善防范預案,落實控旺促壯、增墑保溫、“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的關鍵措施,努力減輕災害影響,奪取夏糧首戰告捷。
病蟲害發生態勢偏重,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
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既要抗旱防澇,也要防病治蟲。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和專家會商,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可能重于上年。威脅玉米生產的主要是草地貪夜蛾,威脅水稻生產的主要是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是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溫濕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今年冬季暖濕氣候,造成小麥條銹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銹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10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今年4、5月份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霉病的大流行。小麥白粉病現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奪取今年的夏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防病治蟲的任務十分繁重。
農業農村部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思路已經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一是提前做好防控準備。已經下發了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的防控預案,提前預撥14億元防控資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物資的準備。二是加密監測預警。啟動了重大病蟲發生動態網上直報,實行每周一報,重大病情隨時報告,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三是精細指導服務。分病蟲制訂了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及時篩選推薦28種草地貪夜蛾的防控用藥,近日又派出了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赴病蟲重發區開展巡回指導。四是搞好應急防治。組織各地開展病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目前小麥條銹病已經累計防治1800多萬畝次、草地貪夜蛾累計防治190多萬畝次,基本上做到了應防盡防,一些地塊已經防治兩遍以上。
3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草案)》。農業農村部將認真按照條例要求,壓實屬地責任,落實防控措施,堅決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
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采取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在谷雨前,也就是4月20日前發生“倒春寒”是比較常見的。目前,春耕春播已經從南到北陸續展開。據劉莉華介紹,近期出現的強降溫天氣主要是影響南方個別地區的早稻育秧,造成部分已經提前開花的果樹花芽受凍。降溫前,農業農村部就發了預警信息,指導降溫的地區及時開展肥水管理、增溫保墑,排出田間積水,對果園進行覆草蓋膜,增強抗寒能力,受凍的果樹采取晚疏果、多留果的方法,減輕災害的損失。
專家分析,目前我國南方主要是靠小拱棚育秧,整體來說這次降溫對春耕春播影響有限。目前看全國春耕春播進行比較順利,截至3月26日,全國春播糧食7480多萬畝,完成意向種植的8%,進度同比快了0.6個百分點。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1600多萬畝,育秧進度快了1.6個百分點,栽插進度快2.9個百分點。
今年春耕春播的全程有一些氣象災害需要密切關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東北地區局部旱澇并存。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地區去年秋季降雨比較多,土壤偏澇的范圍是近5年來最大的,春播期可能發生局部內澇。同時,東北西部傳統旱區今年春季的氣溫偏高,土壤失墑快,干旱的可能性依然比較大。二是早稻產區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陰雨寡照。長江流域春季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連陰雨,容易造成早稻爛種爛秧,影響栽插的進度和秧苗的正常生長發育。三是西南華南局部地區的春旱影響適時春播。主要是云南、廣東、廣西去年降水少,蓄水不足,今年春季降水依然偏少、氣溫偏高,目前滇南部分地區已經旱象露頭,對玉米、水稻、茶葉等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劉莉華表示,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就制訂印發了科學應對氣象災害的預案,近期又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了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制定了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當前重點是加強分類指導,在東北西部傳統旱區大力推廣抗旱坐水種、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在東北東部低洼易澇的地方組織農民及時排水除澇、整地散墑,南方早稻產區加強秧田管理,西南地區及時改種耐旱作物,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春播任務,贏得全年糧食豐收的主動權。
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確保農民及時知曉
如何有效地把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到廣大農民群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氣象部門關注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據王志華介紹,中國氣象局采取了很多措施,確保預警信息及時通知到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先是建立了國省地縣四級一體化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行24小時值守,一旦監測或者預報有氣象災害發生,第一時間發布氣象災害預警,確保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能夠發得出;另外,整合多方資源,加強和相關部門信息傳播渠道的共建共享共用,多手段努力使預警信息收得到、用得上。
除了傳統的電視、網站等渠道外,中國氣象局還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通過手機短信、農業天氣通APP,設在基層農村的12316益農信息服務平臺、氣象信息員,氣象預警大喇叭等方式和渠道將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
蔬菜階段性價格上漲正常,供應量總體充足
近期蒜苔、大白菜等部分蔬菜價格出現上漲,當前蔬菜生產情況備受關注。據劉莉華介紹,蔬菜的生育期普遍比較短,容易受天氣影響,生產的季節性也很強。往年3-4月份是冬春蔬菜與夏季蔬菜倒茬的季節,冬春蔬菜進入生產尾聲,夏季蔬菜剛剛移栽定植,還不能大量采摘,會有一段時間蔬菜的上市量減少,部分品種會出現階段性的價格上漲,這是正常的季節性、規律性波動。
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蔬菜等“菜籃子”產品保供,農業農村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擴大蔬菜生產。及時下發通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指導各地抓好冬春蔬菜生產,因地制宜擴種速生葉菜,千方百計增加產量。二是保障重點地區供應。設立“菜籃子”產品保供組,多次與蔬菜生產重點省份開展視頻會商,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湖北加強蔬菜生產,保障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特別是武漢的蔬菜供應。三是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制定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創新服務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培訓、指導和答疑,落實關鍵技術。四是促進產銷銜接。加強與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及時解決蔬菜等“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受阻、交通不暢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促進蔬菜等“菜籃子”產品順暢銷售。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3月26日,全國在田蔬菜面積5600多萬畝,一周新增蔬菜面積680多萬畝,采收蔬菜780多萬噸。隨著天氣回暖,蔬菜生產逐漸進入旺季,產量還會穩步上升,供應量總體是充足的。
湖北春管春耕工作正有序推進
湖北是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2019年糧食產量為545億斤,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左右。據劉莉華介紹,受疫情影響,湖北的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影響,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加大對湖北春耕生產的支持。一是幫助湖北制訂了防疫情保春耕的工作方案,指導湖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開展春耕生產,及時下撥2.1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湖北解決蔬菜采收難等問題。二是農業農村部與湖北省政府進行了專題的視頻會商,協調幫助湖北解決春耕生產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三是保障湖北春耕生產的農資供應,協調135家農藥生產企業與湖北省內的1200家農資經銷企業對接,解決小麥條銹病防治農藥缺口;幫助解決春耕生產所需的60多萬噸化肥缺口;會同有關部門,推動湖北磷肥重點企業加快復工復產。
湖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迅速對春耕生產進行安排,開展線上線下指導服務,組織農民不誤農時開展好春管春播。目前,湖北的種子、化肥、農藥等儲備總體充足,小麥、油菜的長勢好于上年,防病治蟲、追肥補肥等田管措施落實到位。早稻育秧已經接近尾聲,中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種進度也與常年相當,春管春耕工作正有序推進,努力減輕疫情帶來的影響,爭取抗疫情和農業生產雙勝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