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江蘇揚州已有十余載,春節回家探親已成為每年的慣例和期盼。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這次返鄉帶來了一些不尋常的意味。揚州是全國聞名的建筑之鄉、花木之鄉,很多人在湖北做生意,受這次疫情影響較大。大年初三,揚州已有5例確診病例。當地政府嚴陣以待,每車必查,每人必測體溫。因為疫情的關系,回家后也沒能出去轉轉。不過通過與父母的交談,與親戚朋友的電話聊天,了解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影響。
鄉村產業遭受嚴重沖擊
村里草莓滯銷。本地的大棚草莓,是農民主要的增收渠道。往年春節期間草莓賣30元/斤,今年才10元/斤。草莓種植專業戶李大姐介紹,草莓銷售主要依靠客戶上門采摘、商販上門收購和同城快遞配送這三個渠道。春節期間是采摘高峰,往年每天接待二三十戶上門采摘,今年受疫情影響,盡管采摘價格一降再降,還是沒人上門采摘。草莓商販也因為交通管制措施多,暫停了上門收購。快遞紛紛停運,同城快遞配送基本行不通。李大姐只能通過微信朋友圈宣傳,以低價把草莓賣給附近村民。她說:“賣多少算多少,總比爛在地里強。”據測算,一個草莓大棚租金5000元,需要購買5000多株草莓苗,一株一元錢,每年更換棚頂塑料膜2000元,加上肥料等其他開支2000元,一個大棚一年的固定投入在1.4萬元左右;產量在2000斤左右,按照20元/斤的均價計算,正常年景,一個大棚一年的純收入在2.6萬元左右。李大姐種了5個大棚,現在已經虧了五六萬元,她盼著疫情趕緊過去,期待草莓能賣個好價錢。
鎮上蔬菜賣不上價。疫情期間,鎮上的菜場縮短了營業時間,菜場里面冷冷清清,人們都戴著口罩,三言兩語便買好了菜,再無往日在菜場的熱鬧。春節期間,為了討一個好兆頭,揚州家家戶戶都要吃“三件套”:一是炒水芹菜,寓意“一切順利”;二是炒安豆,寓意“安安穩穩”;三是青菜豆腐,寓意“平平安安”。春節期間正是水芹菜、安豆、青菜這類蔬菜緊俏的時候,以往要賣十幾元一斤,而今年受疫情影響,蔬菜往外運輸不暢,大多只能本地銷售,價格降到了3~4元一斤。蔬菜種植戶眼看著錯過了春節這個黃金銷售期。
飯店停業損失慘重。往年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去飯店聚餐。村口飯店年三十到年初六的餐位很早之前就全部訂滿了,每天20桌,每桌1000元,飯店老板在年前備足了貨,準備大干一場。不想因為疫情,村民紛紛取消了聚餐,轉眼十多萬元的收入就沒了。沒有了收入,老板還要照常支付房租、廚師工資等固定開支。為了減少損失,老板將年前備貨高價買的魚、蝦、螃蟹等水產便宜賣了,將豬肉腌制起來做咸肉,蔬菜索性半賣半送了。我家從飯店買的螃蟹10元一只,品質很好,剝開殼滿滿的都是蟹黃,以往在菜場買起碼得30元一只。老板半開玩笑地說,一個月下來虧了十來萬,再這樣下去要成貧困戶了。
鄉村治理經受了嚴峻考驗
以往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要走親訪友、吃飯聚餐、打打麻將。今年春節突發疫情,村里及時給家家戶戶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明白紙”,村口拉起了宣傳橫幅,響起了喇叭,每天宣傳不聚餐不聚集。政府要求所有的飯店疫情期間暫停營業,免費取消所有的預訂,并做好解釋工作。村干部通過微信、短信等渠道向村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提出各項防護要求,并帶領村醫一起做好消毒防范工作。
我家取消了年前約好的好幾場聚餐和走親訪友活動,改為通過微信視頻拜年、電話拜年。親友們都說,疫情期間人人都是防線,不聚會不是人情淡薄,而是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等疫情過了再聚會也不遲。父母之前沒有戴口罩的習慣,經過村干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他們出門都主動戴起了口罩。我媽說現在不戴口罩出不了門,到了村口就被攔了。
村“兩委”處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承擔著政策宣傳、入戶調查、監測統計、衛生防疫等多項工作。村干部克服人少事多、裝備簡陋、專業性不強等困難,春節期間主動放棄休息,加班加點,一直戰斗在防控最前沿,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落地。
總體來看,疫情防控的具體落實主要依賴村“兩委”。早期村民對疫情認識不足,對村里嚴禁聚餐聚集等要求不太理解,認為村干部“小題大做”,配合度支持度不高。隨著疫情宣傳的不斷深入,村民逐步理解并積極配合執行各項防控措施,但在疫情防控中主動參與較少,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坐等的思想。
農村醫療衛生暴露了不少問題
雖然揚州農村早已建成了三級診療體系,但是村鎮兩級醫療單位在阻斷傳染源、防疫篩查、病患救治等諸多方面能力較弱。村里僅有的1名村醫年紀較大,雖然缺乏專業防護裝備,還是認真負責,承擔著全村消毒防疫、防控知識宣傳、外來人口統計、體溫監測等工作,任務極其繁重艱巨。疫情防控期間,基層醫院普遍反映防護裝備嚴重短缺,一線醫護人員防治傳染病方面的培訓嚴重不足。
另外,村里對慢性病防治水平較低,許多村民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認知不足。因為早期干預不夠、日常管理不力,村民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一旦染上新冠肺炎,極易發展為危重病例。
思考與建議
抗擊疫情期間,村里疫情防控行動充分反映了村“兩委”的動員組織能力,生動展現了鄉村治理能力水平。通過幾天的觀察、訪談,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幾方面建議。
一是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疫情期間,有的地方在防控措施上“層層加碼”,采取隨意封門、堵路、限制居民正常出行等非常規措施。雖然有助于疫情防控,但是村里生產的蔬菜、水果運不出,影響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影響了農民群眾的增收致富。建議各級政府在疫情期間為生鮮農產品運輸提供綠色出行證,為農民銷售生鮮農產品牽線搭橋,保障生鮮農產品運得出、賣得好,保障城市居民吃得上吃得好。動員農民抓好春耕春播,加強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保障,確保農民有農資可用。同時,及時將因疫情陷入貧困的農民納入貧困戶,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繼續打好脫貧攻堅戰。
二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此次疫情防控為契機,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借鑒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經驗,構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充分發揮鄉賢等鄉村精英在治理活動中的帶動凝聚作用,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激勵、引導村民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從簡單傳達布置上級政府的工作安排向結合村里實際制定更為有針對性的措施轉變。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法治意識,同時進一步增強村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更好地服務群眾。
三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加強市區鎮三級醫療體系建設,明確每一層級醫療機構的定位,堅持醫療公益化的改革方向,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力爭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讓農民看得起病,不因為一場大病而讓一個家庭致貧或者返貧。加強村醫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村醫在衛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宣傳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提供測血壓、測血糖、測血脂等日常基礎性醫療服務,做好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干預。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法規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