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家的公路還沒完全開通,戶戶出門都是土路,下雨后不穿靴子都沒地方下腳。城里人回農村都不穿皮鞋的,否則擦都擦不干凈。”家鄉一位80后朋友如是說。為了解近年來家鄉農村的新變化,農民朋友的真感受,借春節返鄉之際,筆者深入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山東省聊城市侯營鎮了解情況,結合所見所聞,簡要描繪一幅侯營掠影。
侯營掠影
侯營鎮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西南近郊,村莊密集。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高速主干道和城區道路在此地縱橫交錯,是市里重點建設的高鐵新城核心區。我們常說“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因此,實地走訪時,筆者重點選取了侯營鎮“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村黨支部”——蘇莊村進行調研,將村干部和農民近年來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切身體會總結如下。
村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得更好了。蘇莊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村里每月要召開2次村委會,1次黨員大會,研討重點工作,開展互諫互議。為了促進集體增收,村里推廣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平整清理盤活廢坑塘等土地20余畝,開展土地流轉、果樹和油葵種植,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村干部注重家庭教育,為村民樹立良好榜樣,培養的子女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蘇莊村520人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就有45人。
基層便民服務和民主法制化進程加快了。為減輕村民辦事壓力,蘇莊村強化了村級代辦員職能。代辦員受理村民需要辦理的事項,按期辦理,接受群眾監督。群眾到代辦點詢問情況或申辦手續,接待人員必須及時給予答復、辦理和解決,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為便于村民走法律程序,及時尋求律師幫助,村委會懸掛帶有律師照片和聯系方式的律師公示欄。每半年對村“兩委”成員、調解員、村民進行法律培訓。村級法律顧問每月不定期在村委會接受群眾的法律咨詢,遇到緊急事務,律師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群眾解決問題。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村里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已經結束了歷史使命,新的水泥路平整敞亮,村民出行方便,農產品運輸也更加便利。侯營鎮村莊環境整潔,每條街上都安放了垃圾桶,村委會專門聘請環衛工人定期打掃衛生,垃圾集中回收處理。每戶門口都有矮籬笆圍起的觀賞樹和花卉,相信在春夏之際,更是美觀。為了便于村民外出,侯營鎮將水泥地、磚地覆蓋了所有居民點。蘇莊村黨支部書記說:“我做村書記30多年來,眼見著這個村從貧困村變成了現在這樣,過去很多危舊農房,房屋建設標準也低,現在我們村人居環境大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也明顯提升。”如今,侯營鎮已實現道路、路燈、網絡、天然氣全覆蓋,農村基礎設施穩步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指數也更高了。
鄉風文明水平提升了。為發揮道德模范的引領作用,侯營鎮多個村莊大力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侯營村在給“好媳婦”發放牌匾,以示表彰的同時,還會向其娘家送去寫著“教女有方”的牌匾。通過良好家風帶動良好村風,讓孝老敬老之風代代傳承。為了給村民打造一個精神家園,蘇莊村搭建了集文化宣傳、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道德大講堂、戲臺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中心,并且結合慶典節日、民間特色節日、扶貧日等,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活動,倡導鄉風文明,促進鄰里和睦。
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出現了。蘇莊村書記回憶,1994年,他想在本村推廣大棚蔬菜,當時很多村民不理解,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帶領村民去山東壽光學習大棚種植,村民學習后慢慢接受了這一想法。如今,大棚蔬菜種植已成為村里發展農業經濟、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除了傳統的蔬菜、瓜果種植外,鄉村旅游等新的產業項目已在蘇莊村落地。2019年,蘇莊村提出了社區化建設、片區化發展、景區化打造的思路,結合高鐵新城建設和土地增減掛政策,形成近郊鄉村發展規劃。為發展近郊觀光農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村里投資打造了觀光采摘溫室大棚、休閑垂釣荷花池、生態觀光景觀帶、鄉村風味農家樂等功能區。
“疫情防控墻”筑牢了。“大爺,給您送菜和生活用品來了,最近身體咋樣?還有口罩嗎?有啥需要記得給我打電話,我給您送來!”侯營鎮黨委機關干部在給貧困老人上門送生活物資時說。疫情發生后,侯營鎮第一時間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擔任組長,小組全體成員大年初一就取消了休假,駐村排查,逐戶宣傳。鎮黨委發出《致武漢來侯營鎮朋友的倡議書》《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議書》,引導群眾有效防控疫情。各村黨支部響應鎮黨委號召,紛紛組織黨員開展抗“疫”工作,嚴格村莊進出排查,積極向群眾宣傳,杜絕走親訪友和人群聚集,義務幫助村“兩委”每天對村內公共區域實施“消殺”。黨員自發組織成立“黨員先鋒隊”,熱心群眾也陸續參與進來,協助村“兩委”對外地返鄉人員進行排查。黨員義務為貧困戶、孤寡老人院落進行消毒,每位扶貧幫包干部入戶給貧困戶送去口罩和消毒用品,為他們講解消毒方法。為做好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侯營鎮嚴格監督、落實垃圾清運和運輸車消毒、村內垃圾桶消毒等工作,中轉站每日消毒。為加大宣傳力度,侯營鎮政府自1月底便在全鎮范圍內通過村級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播出山東快書《一定打贏這一仗》,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方法。“大事難事看擔當”,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村民紛紛捐贈新鮮蔬菜、口罩、消毒用品等給貧困戶,共同筑起了抗疫“長城”。
有關問題
看到侯營鎮展現出來的鄉村新形象,看到村民們對黨和政府的衷心擁護,筆者仿佛看到了中國鄉村的美好未來。同時也要認識到,當前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距離生態宜居、產業興旺、人才振興等目標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鄉村文化體系建設有待完善。調研時發現,某村建設了供農民學習、休閑的場所,設施齊全、寬敞明亮,但圖書室里的書很少有被翻動的跡象,說明看的人很少。由此,筆者想到,在當前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學習渠道多元的背景下,很多農民也更新了學習方式,與閱讀紙質圖書、報刊相比,廣播、電視和手機移動端聽書、閱讀更受大眾青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仍有改進空間。“廁所革命”如今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環境問題,有利于營造衛生的生活環境,但一些技術手段還有待完善。比如,調研中發現,某村廁所排污系統水管外露,北方冬季氣溫降低時水管里的水被凍住后,給抽水帶來了不便。
鄉村發展距離產業興旺還有較大差距。由于地理條件限制,近郊區域農業種植難以實現規?;r業科技水平低,缺乏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導致傳統農業收益低。在此背景下,近郊區域為發展經濟,大多會在工業發展上著力,即使是這樣,距離產業興旺的目標還是有著不小差距。
農村缺乏鄉村振興帶頭人。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絕大多數年輕人毅然選擇到城市工作,到縣城購房安家已成為新動向。某位村黨支部書記說:“現在我們村里老人和孩子居多,45歲以下的青壯年還是會選擇去城里打工,因為掙得多啊!而且現在澆地地頭都有井,施肥可以外包,也用不了多少人力。像我現在快60歲了,身體特好,倒也能干農活兒!”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建議
結合筆者調研和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現就加強鄉村文化體系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完善鄉村文化體系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體系建設是重建鄉村文化自信、促進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方式。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應有效吸收當代先進文化及其傳播方式,比如,在農村同時開展“好公公”“好婆婆”“好丈夫”“好媳婦”評選活動,在倡導性別平等的同時化解家庭糾紛、引領鄉風文明。再比如,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圖書館的同時采用廣播、微信公眾號、手機聽書等方式傳播先進文化,同時兼顧宣傳時間和內容,比如,在工作日,面對留守老年人較多的情況,村里播放的歌曲、書籍讀物應從他們的喜好和習慣出發。
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如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到面逐步推開,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農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現階段既要兼顧全國面上的工作,確保逐步推開,也要兼顧發展質量,中國幅員遼闊,東北、西北、西南、華東等不同區域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不一,因此,在廁所革命、垃圾處理等方面應做細做實,因地制宜。同時,應加強技術研發和試點示范,逐步推開。此外,有的地區年長的農民不適應新廁所,寧愿去地頭也不在家上廁所,類似這種情況,建議相關負責人員做好農民群眾的心理疏導工作。
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充分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選取重點產業進行培養,爭取政策支持,積極培育電商,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推動融合發展,實現增值收益,讓好產品種得好、賣得出,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
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鄉村仍面臨著缺人少人的現實制約,尤其缺乏各類鄉村振興帶頭人,包括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高素質農民、能工巧匠等。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歸根結底需要人的現代化。因此,要加強人才培養工作,一方面,要把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強、學習能力好的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養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包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兩委”其他成員和農村黨員骨干等,提升他們的發展理念和鄉村治理、致富帶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新時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通過培訓和實踐,讓農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發展產業的本領,有協調資源的能力,有忠誠善戰的隊伍,有誠信厚道的口碑。一個村子,如果有幾個或者是十幾個這樣的高素質農民代表,帶動普通農戶發展,配合推動鄉村有效治理,那么鄉村振興的實現指日可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農村在脫貧攻堅、農民增收、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還有很多短板要補齊,只有補齊了這些短板,逐漸縮小城鄉差距,農民才可以真正地走在幸福大道上。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