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株洲市農民收入總體持續增長,但仍然面臨著要素保障不足、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約,迫切需要聚焦重點難點、調整和拓寬農民增收思路和路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調研表明,當前株洲市農民增收形勢總體向好,但面臨的困難不可忽視。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目標,迫切需要拓寬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潛力、培育增收新動能。
農民增收呈現新的變化
近年來,株洲市農民收入總體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2017-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8340元、19889元,同比分別增長8.4%、8.4%,絕對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04元、5796元,位居全省第二。
第三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潛力。分析四項收入構成(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凈收入),可以發現,從增速來看,轉移凈收入增速最快,增長14.5%;經營凈收入增速加快,上升2.2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增長穩中趨緩,增幅同比分別回落0.3、4.6個百分點。從占比來看,工資性收入最大,經營凈收入其次。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行業來看,2018年全市第三產業占49.2%。農民從事第三產業獲得的收入達到60%,從事一二產業收入占比40%。
“愛鄉回流”的返鄉經濟成為趨勢。株洲是勞務輸出大市,農民工經過在外多年的打拼,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技術,通過實施“愛鄉回流”返鄉創業工程,吸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據統計,近年來全市回鄉創業就業的農民工占外出務工人員40%以上,帶動就業200萬人。2015-2018年,茶陵縣招商引資項目50余個,其中近40個項目負責人是茶陵老鄉,占比近80%。攸縣目前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70家,其中202家來自于返鄉創業的老鄉,占比75%,帶動農民就業20萬人次,收入占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就地就近就業的打工經濟成為主流。新生代農民,特別是90后農民大多是在城鎮、城郊打工。醴陵市通過發展工業產業,實現了80%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炎陵縣新引進規模以上企業52家,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近萬個崗位。休閑農業蓬勃發展,2018年全市休閑農業企業530家、實現經營總收入14.5億元,解決了近15萬農民的就業。就地就近就業、離土不離鄉,既可以賺到錢又可以照顧家庭,成為農民就業首選。
旅游、電商經濟的新業態成為新潮。各地依托特有自然稟賦、“互聯網+”平臺等優勢,打造農特產品電商和全域旅游等新興潛力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荷塘區以投資8億元的耕食項目為龍頭,打造集農業生產、旅游休閑、健康養老、文創孵化于一體的全域文旅聚集區。鄉村特色旅游方興未艾,2018年接待游客8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00多億元,增加從業人員收入50多億元。電商經濟把農民增收帶進了全新領域。炎陵縣目前有60家電商企業入駐,僅黃桃銷售微商達到646家;“e品攸州”實現產值1950多萬元,助農增收570多萬元。
農村集體“三變”的產權改革成為主方向。突出在農村集體“三變”產權制度改革上發力,探索土地經營權、承包權入股等新方式,成功探索“一公司五大股份合作社”模式,全市已完成95%村社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改革等工作,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醴陵市珊田村擁有集體經濟股份制企業4家,全村村民每人配股2000股,年底按股金分紅。2018年,村集體經濟創收4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近4萬元。攸縣江橋街道江橋社區創設的集體經濟股份制合作社,為村集體分紅30余萬元、農民純收入90萬元。以“三變”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僅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
品牌農業成為特色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堅持“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深入實施品牌建設提升行動,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主體,市本級財政投入2000萬元,打造株洲紅茶、油茶全市性區域公用品牌。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培育炎陵白鵝、茶陵黃牛、攸縣豆腐等一批知名品牌。扶持茶陵黃牛入選全省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推動株洲紅茶、白關絲瓜、王十萬黃辣椒、醴陵茶油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年,農業品牌對農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0%以上,農民從發展特色農業獲得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
農民增收制約瓶頸分析
當前,農業發展進入調整轉型期,農民增收進入了“爬坡期”。從大環境看,農民收入隨著GDP增幅放緩逐年放緩、城鎮化率漲幅隨之放緩。農民增收制約瓶頸突出。
要素保障利用不足。主要體現在農村的土地、資金、人才和農產品資源等方面,利用效率不高,盤活不夠。比如,水資源利用率方面,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70%,尚有30%耕地屬“天水田”;土地利用方面,中低產田占到40%多,分散的土地經營方式占有一定比例;人力資源方面,全市180萬農村勞動力人口,僅有1/3實現就地就業,大量勞動力的外流,不僅造成了“空心村”現象的加劇,也讓“主要農時缺勞力、重要領域缺人手”的問題凸顯。
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新舊動能轉換迫切需要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株洲市現代農業產業鏈還不完善,全市國家級龍頭加工企業僅有2家,農產品加工比僅為2:1,低于全省2.5:1的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入社率僅為30%,且多以“松散合作”為主,龍頭帶動效應不大。農村土地流轉率不到45%,同時,還面臨種植結構調整、重金屬污染治理、非洲豬瘟防控、人居環境整治等多項任務和多重挑戰,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支撐效果不佳。
政策扶持體系不全。農業農村發展的保障體系仍不完善。一方面,農民在就醫、就學、就業、住房、養老等日常性生活開支的成本依然較大。特別是在醫療方面,株洲市貧困戶中有近40%都是因病致貧;另一方面,部分惠農政策在支持農業生產上還有缺失。比如,在土地流轉機制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流轉租金過高,流轉難度較大;在農業保險覆蓋面上,主要農作物大豆、玉米等未納入被保范疇內,這無形中放大了農業防風險能力弱的問題。
科技、金融支撐不力。對“科技興農、科技強農”認識不深、重視不夠、投入不多,服務農業領域的科技人員整體偏少。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偏低,農村留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調查顯示,僅30%的農民參加過技術培訓,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效率低,科技轉化率僅為60%左右。部分農民生產還是采用相對傳統、落后的耕作方式。同時,農民貸款難也是普遍問題。據對攸縣和醴陵市調查,農村金融服務滿足率只有30%左右,80%的中小企業缺乏信貸資金支持。
著力“五提”,拓展農民增收新路徑
當前農民增收形勢發生新的變化,農民增收新舊動能發生大轉換,迫切需要聚焦重點難點、調整和拓寬農民增收思路和路徑。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株洲大力實施“農民增收三年行動計劃”,重點要抓好“五提”。
提速以農村產權制度為重點的改革進度。一是穩妥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鞏固完善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推進和規范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積極推廣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土地經營模式,讓農民通過土地增值獲得收益。二是提速集體產權改革進度。以作為全省唯一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為契機,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消薄三年”和“扶強四年”行動計劃,健全制度措施、盤活資產資源、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加快推進“三變”試點工作,繼續做好身份確認、股權量化、新的經濟組織登記發證等各項工作,發揮集體產權改革效用。三是積極探索金融創新改革。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搭建融資平臺,統籌集約利用,不斷增加農戶股權收益。鼓勵發展村級金融機構,實現農商行和村鎮合作銀行縣域全覆蓋,發展普惠式金融,通過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
提優返鄉創業經濟發展環境。一是規劃“引”。結合推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積極引導返鄉創業人員主動對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就近就業拓展渠道。二是示范“帶”。注重典型引路,講好群眾身邊的“創業故事”,樹立一批返鄉創業標桿,讓群眾能夠照著學、比著做、跟著干。比如,攸縣、茶陵縣均制定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示范縣、示范園區、示范項目評審認定辦法,并給予相應獎勵,使返鄉創業者感受到成就感和榮譽感。三是政策“扶”。研究出臺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獎補措施、指導意見。在出臺的《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基礎上,出臺《株洲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實施意見》。特別在資金支持方面,擬設立市本級財政2000萬元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探索實行失業保險金補充創業貸款擔保基金辦法。四是服務“推”。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思路,依托現有產業集聚區、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場所,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創業園區,并且采取創業孵化、融資對接等形式,推動返鄉創業向園區集中,為返鄉創業經濟厚實根基、提升發展質量。
提升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水平。一是強品牌。按照“一縣一品、一特一片”思路,創建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做大做強炎陵黃桃、醴陵油茶等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繼續實施品牌強農行動,扶持茶陵黃牛、株洲紅茶、炎陵白鵝、攸縣豆腐等一批品牌,創響株洲“土字號”“鄉字號”。二是優結構。實施科技強農、質量強農等行動,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和品種更新換代。炎陵縣引進新技術,將楠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現已低改楠竹34.6萬畝,畝均增值1倍以上,成為該縣農民的經濟支柱。三是促融合。深入推進農業“接二連三”,依靠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拓展農產品加工鏈條,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重點建設環城休閑農業產業帶,打造一批知名休閑農業企業。建設一批鄉村民宿、特色旅游村鎮,加快建設云陽國家森林公園、大院國有林場2個森林康養試點示范基地;推動更多的農產品觸網銷售,實現線上線下交易。
提高農民就業創業技能本領。一方面,加強農民就業培訓。定期開展企業用工需求調查,針對用人單位和市場勞動力需求缺口,積極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技術培訓和專項招聘會。創新培訓形式,細化培訓內容,把農業生產、病蟲害防治、安全生產常識、電子商務操作等實用技術作為重點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