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牽住產業“牛鼻子”——山西運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見聞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洋 字號:【

  近年來,山西運城市在三產融合上下功夫,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走出了一條內陸地區建設高水平、高檔次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新路徑。

  運城,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處得天獨厚的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因“鹽運之城”得名。幾千年來,運城黃河中游的農耕文明,生生不息,恒透靈遠。

  近年來,運城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的指示精神,深入實施農業“八大提檔升級行動”,跳出農業抓農業,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合理的產業布局、頗具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三產融合上下功夫,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不斷拓寬園區建設的范圍,不僅解決了農業效益低下的問題,更走出了一條內陸地區建設高水平、高檔次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新路徑,從而使農業進入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優化的新時期。

  一幢幢現代化溫室大棚果實滿枝,一片片經濟林作物綠蔭如蓋……2019年10月28日-29日,運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各縣(市、區)書記、縣長,分兩路對13個縣(市、區)26個觀摩點進行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觀摩活動,并于11月1日召開了總結交流大會。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時節,穿行于運城市各縣、區的鄉村田野間,可以感受到“農旅雙鏈”模式下果品產地變成了旅游旺地;可以感受到農民跳出農家樂的局限,走入車間、工廠,成為品牌果蔬加工業的生力軍;更可以感受到這里處處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巨大商機和無限潛力。

  鹽湖區:布局“一區兩園三帶”

  鹽湖農業,歷久留芳。

  近年來,鹽湖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先后榮獲梨果和糧食等9塊國字號招牌,走出了一條具有鹽湖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一區兩園三帶”是該區的主要發展思路。“一區”就是依托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緊盯城市消費需求,創建城郊農業示范區。“兩園”就是依托三路里3萬畝雙季槐產業基地,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依托泓芝驛3萬畝酥梨示范基地,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帶”就是在北部峨嵋嶺,打造特色經濟農業帶,重點發展高效雙季槐、優質核桃和畜牧養殖等產業;在中部涑水河兩岸,打造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帶,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優質水果等產業;在南部中條山沿線,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帶,重點發展玫瑰、皂莢和花椒等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規劃的頂層設計,為全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以來,鹽湖區先后召開了全國蜜蜂授粉現場觀摩會、全國韭菜綠色發展交流會、運城市果園機械化現場演示會等,全方位宣傳展示該區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建設了“一村一品”專業村146個,“三品一標”數量達34個,面積20萬畝;打造了“冠之姑”食用菌、“河東脆”冬棗、“南花”紅香酥梨、“殿旗”酥梨、“42℃光照韭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

  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優質果品大賽中,山西省共獲5項金獎,鹽湖區獨攬4項,分別是酥梨、玉露香梨、考密斯梨、冬棗,大大提升鹽湖果業品牌知名度。鹽湖酥梨遠銷美國、歐洲等地,占運城市酥梨出口量的51%,有力帶動了果農增收。以龍居鎮為例,去年紅香酥梨每畝直接經濟效益達萬元以上,農戶收益最低5萬元,最高70萬元。

  在鹽湖區觀摩當日,18.75噸的紅香酥梨滿載著鹽湖人民的深情厚誼,代表運城、代表山西水果首次出口馬爾代夫,這也使運城水果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64個。

  在發揮龍頭引領,發展智慧農業方面,鹽湖區依托中農樂“互聯網+農業”新技術,打造現代農業展示服務中心,形成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傻瓜式”技術和“保姆式”服務;西張耿中農樂基地實施果品產業示范、安全可溯源建設、水肥一體化等工程,推動農業發展由規模化邁向信息化、智能化;同時,借助“滴滴農業”、莊稼醫院等新模式,推廣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農村“土地荒”、農民“技術荒”等問題。現該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300個,家庭農場105家,帶動全區農業可持續發展。

  永濟市:“三帶五板塊”帶動農戶增收

  永濟境內一馬平川,井黃兩灌,耕地面積達83.1萬畝。其中,黃河灘涂面積近30萬畝,中條山前沿洪積扇面積10萬畝,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是傳統的農業大市。20世紀60年代,這里被確定為全國優質糧棉生產基地,被譽為“晉南糧倉”。

  近年來,永濟市在黃河經濟帶、涑水河經濟帶和中條山經濟帶形成了優質糧食、綠色蔬菜、干鮮果經濟林、畜牧水產養殖、休閑觀光農業“五大農業板塊”,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提升了農業農村發展動能。

  在黃河經濟帶,利用30萬畝黃河灘涂和豐富的水資源,發展蔬菜、中藥材、干鮮果及水產養殖等產業,培育建設了萬畝水稻、萬畝蓮菜、萬畝山藥、萬畝蘆筍和萬畝水產養殖基地;在涑水河經濟帶,抓葡萄、冬棗、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及商貿物流等產業,培育建設了萬畝冬棗、萬畝葡萄種植基地和一批養殖基地;在中條山經濟帶,則立足促進“三產融合”,實施了凡谷歸真、堯王洞天、紫韻花海薰衣草莊園、河東葫蘆文化藝術莊園等農旅融合項目。

  截至目前,永濟市葡萄、冬棗、桃、核桃等干鮮果經濟林近40萬畝,蘆筍、蓮菜等綠色蔬菜9萬畝,同時發展中草藥、油料、山藥等其他經濟作物10萬余畝,糧經比達到1:1.1;畜禽養殖1326戶,肉、蛋、奶總產達4.26萬噸;水產養殖1.36萬畝,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1.49億元。

  現今,永濟市已先后建成凡谷歸真設施農業示范園、長榮科技循環農業示范園、栲栳櫻桃精品示范園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示范基地55個,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產業20余萬畝,形成了城西蔬菜、卿頭葡萄、開張冬棗等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并以此為基礎,編制完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規劃,成功入選省級創建名單。

  同時,永濟市將葡萄作為特色產業重點發展,依托60余家葡萄種植合作社、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推廣設施栽培技術,葡萄種植面積從2009年的2000余畝發展到現在的5萬余畝,設施葡萄從無到有,目前發展到3萬余畝,畝效益從3000元增長到2萬元左右,建成了全國第二、北方最大的克倫生葡萄種植基地,葡萄產業已成為該市優質農產品的新名片。

  河津市:工業化理念驅動現代農業

  河津市耕地面積35萬畝,總人口41萬,人多地少,農業底子薄,基礎較差。

  近年來,河津市委、市政府把農業作為固本之基,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首先,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起“東苗木、西灘涂、南農旅、北修復”的整體產業布局,東部以康培、潤興、隆興等企業為引領,打造萬畝特色花卉苗木產業園區;西部以連伯村、和平農場為龍頭,發展臨水農業和灘涂經濟;南部以山王古耿文化園、汾河花卉苗木產業觀光帶為中心,打造草莓、蘋果、葡萄等特色林果產業園區;北部以花椒、核桃等經濟林和防護林為重點,大力實施生態修復。

  再次,實施總投資5億元的3萬畝高標準農田、瓜峪水庫、三交河治理、汾河水生態修復等六大基礎設施項目,完善渠系配套、節水改造、土壤改良等設施,全面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同時,積極對接山西農業信貸融資擔保公司和螞蟻金服“普惠金融+智慧縣域”項目,為企業、農戶提供無抵押、秒到賬信貸服務,授信額度6億元以上,為現代農業發展引進資本,注入活力。

  機制上,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方式,輻射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如:通和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模式,公司提供種子、統一噴施硒肥,每公斤小麥高于市場價0.4元統一收購,農戶每畝可增加收入160元。康培集團采取“訂單收購+分紅”模式,農民通過土地、勞務入股,五年后每畝可純收入2萬元。另外,依托73家規模企業,大力開展“一企幫一村”,因地制宜助推產業化發展,切實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去年1~9月份河津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9元,增長了8.8%。

  臨猗縣:產業興園、創新活園、科技強園

  臨猗縣共有耕地150萬畝,其中林果面積110萬畝,主導產業為蘋果和冬棗,年產各類水果50余億斤。

  2019年5月,臨猗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涵蓋7個鄉鎮71萬畝,主要布局為“兩帶一核”,即以董夾路沿線為主軸的涑水平原鮮棗生產帶,以三趙線為主軸的臺垣區蘋果生產帶,以果品加工、銷售、倉儲物流、研發、服務為一體的核心區。產業園鮮棗、蘋果年產值43.5億元,該區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0.6%。

  近年來,臨猗縣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實施產業興園、創新活園、科技強園三大舉措,強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產業興園。一是調優品種,實施果樹高接換頭5萬畝、老舊果園改造6.7萬畝,確立“良種繁育基地+生產基地+龍頭企業”新品種推廣模式,成功創建山西省早中熟蘋果特色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二是做優品質,大力實施“三改三減兩推廣”提質增效工程,推廣果園“兩大設施配套、六大技術集成”管理模式,建成標準化水果出口示范區12個,標準化示范園國家級5個、省級5個。在該縣角杯鄉,吳忠定成立的角杯忠定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和重點服務對象905戶,遍及全縣6個鄉鎮50多個村莊,果園實施老舊果園改造后,高檔蘋果論個賣,每個優質富硒果賣到8~10元,一棵好蘋果樹賣到6000元。三是創優品牌,按照“區域公用品牌+縣域品牌+企業商標”模式,重點打造“臨猗蘋果”“臨猗冬棗”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王萬保”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8年中國品牌建設促進大會上,“臨猗蘋果”品牌價值為41.44億元,成為山西省唯一躋身農產品區域百強榜品牌。

  創新活園。一是創新融合發展,發揮百萬畝果園綠色資源優勢,連續舉辦兩屆運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生態旅游文化節,推動傳統果業生產向農耕體驗、休閑采摘、觀光旅游轉變,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二是創新營銷模式,充分發揮全國農村電商示范縣優勢,推廣“前店后倉+果農”“線上線下”銷售模式,依托448座果庫總容量75萬噸的倉儲優勢,吸引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物流平臺落戶臨猗,年銷售額達10億元。三是創新發展途徑,結合主題教育,開展現代農業發展大討論,征集“金點子”60余條,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科技強園。一是提升產學研水平,與中國農大、西北農林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建立縣、鄉、村三級果業技術指導網絡,推廣果業技術服務應用體系。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在全國率先發布臨猗水果景氣指數,構建臨猗智慧果業大數據中心,推動果業轉型升級。三是提升發展活力,2018年圓滿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任務,目前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267個,占74%。

  萬榮縣:果業掀起“二次革命”

  近年來,萬榮縣啟動實施總投資59億元的21.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大工程60個項目,規模居運城市第一。2018年,萬榮縣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創建,2019年5月,設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該縣充分發揮國家投資效應、技術支持效應、品牌影響效應,圍繞果業生產、貯藏、加工、營銷等環節,著力發揮產業園的“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社會化”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萬榮果業掀起“二次革命”。

  著眼“優質化”示范引領,萬榮縣建成3個水果主題公園、10個精品水果示范園;著眼“綠色化”示范引領,實施農業循環發展、農業綠色防控專項行動,去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現場會在萬榮觀摩;著眼“品牌化”示范引領,構建出口創匯三大體系,出口水果認證基地達5.7萬畝;著眼“融合化”示范引領,建成蘋果博覽館,新實施方源果酒、匯源擴建等果品加工項目;著眼“社會化服務”示范引領,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796家、家庭農場299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組織39個,農業生產托管面積達20.8萬畝。

  蘋果是萬榮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第一主導產業,種植面積35.9萬畝,年產量38.2萬噸,年產值15.3億元,蘋果收入占到全縣農民收入的60%以上。目前已經形成“一軸六區”的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布局,即:以209國道萬榮段為產業帶動軸和現代蘋果生產示范區、現代蘋果電商集聚區、現代蘋果產業拓展區、現代蘋果鏈條延伸區、現代蘋果農旅融合區、現代蘋果加工集散區。

  為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萬榮縣不斷健全完善生產設施條件、蘋果品質、加工轉化產業集聚、技術集成水平、營銷體系、綠色發展、帶動農民、產業融合、政策支持、組織管理等“十大優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踐行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造建設產業特色鮮明、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鄉村發展新動力、農民增收新機制、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稷山縣:三級布局促增收

  稷山縣是晉南商貿重鎮,素有“晉陜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碼頭”之稱。

  世界級的板棗生產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國家級的板棗生產公園、山西省第一的蛋雞存欄和設備技術、山西省第一的農業機械化率,是稷山現代農業豐富的內涵支撐。

  近年來,稷山縣向上積極爭取國家級現代農業項目樹標桿,統籌捆綁資金抓設施完善提品質,積極引導百花齊放促增收,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縣域層面,稷山縣圍繞蛋雞、板棗、葡萄、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編制了《山西省稷山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區總體規劃》《稷山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與項目規劃》等規劃進行整體布局。在鄉鎮層面,因地制宜,結合現有產業,引導發展蘋果、桃、山楂、櫻桃等水果以及蔬菜、雜糧等經濟作物標準化生產。在村級層面,布點近800家專業合作社和58個家庭農場輻射帶動28000余農戶,進行適度規模生產,能種則種,愿養則養,形成有效補充。

  通過縣、鄉(鎮)、村三級網格布局,全縣現代農業規模效益初步顯現。目前全縣蛋雞存欄1350萬只、板棗15.3萬畝、水果10萬畝、中藥材6.8萬畝,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5000余元。

  “晉有板棗稷山中,皮薄肉厚核小同。敢問赤寶何所去,遙望塵騎奔皇宮。”稷山板棗位居中國十大名棗之首,素以“皮薄、肉厚、核小”著稱于世,距今栽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悠久,藥用價值極高,成為歷代皇室“貢品”。

  如今,稷山縣加強了板棗的科技應用和標準化生產,栽植、嫁接、施肥、植保、收獲等生產技術標準均經過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定并頒布,經過標準化管理的產品量價都較普通產品提高2~3倍。

  另外,晉龍集團的蛋雞養殖在集中飼養、封閉管理,供料、控溫、清糞和雞蛋的輸送、消毒、光檢、稱重、噴碼等流程上全部實現自動化,年產鮮雞蛋16萬噸,雞肉4200噸,可轉化農副產品13萬噸,產品供不應求,雞蛋價格每公斤高于市場1元左右;同時,還為當地農戶提供了數千個就業崗位。

  新絳縣:蔬菜、油桃播遠名

  新絳素有“中國果菜十強縣”之稱。

  2018年、2019年新絳縣累計投資9000余萬元發展現代農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持續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引進和試驗示范,2019年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30余個。

  該縣以基地園區建設為載體,制定了蔬菜、油桃、中藥材等14個標準化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健全完善了農產品檢測檢疫平臺和監管網絡體系,建立完善了鵬翔農業等16個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追溯機制,全縣主要農產品的農殘檢測合格率達98%以上;加快了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認證綠色農產品11個、面積達4.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27個、面積達22萬畝,“新絳遠志”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經過努力,該縣現代農業已形成“糧、菜、果、藥、畜”五大主導產業,其中蔬菜已成為新絳的標志性產業,全縣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5萬畝,年產銷量達11.7億公斤。干鮮果種植面積5萬畝,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優質油桃生產基地。新絳蔬菜、新絳油桃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出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等“一帶一路”國家。中藥材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量1500萬公斤,是全國面積最大、品質最優的道地遠志生產基地,“新絳遠志”直供北京同仁堂。

  聞喜縣:十大示范園區初現雛形

  聞喜縣耕地面積82萬畝,是傳統農業縣,也是山西省小麥種植面積第一大縣。

  近年來,聞喜縣委、縣政府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引領,堅持“穩糧、強果、優菜、壯畜、發展苗木、提升藥材”路徑,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基地、一鄉一特一園區”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田水利等項目,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同時,該縣先后投資15.8億元,組織實施了石門引水、小浪底引黃、北趙引黃、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有機旱作農業等一大批農業重點項目,這些項目的完工,可使該縣的水澆地面積由目前的20萬畝增加到40萬畝以上。

  截至目前,聞喜縣已形成區域明顯、特色突出的“山楂、中藥材、杜仲、葡萄、核桃、甜柿、蘋果、設施蔬菜、食用菌、苗木”十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雛形;成功引進牧原養殖、象豐農牧、康培苗木、九九慢城等優勢龍頭企業;七里坡山楂、涑川茼蒿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全縣無公害認證面積達到6.5萬畝、品種15個;全縣綠色防控示范區達到30萬畝,蔬菜面積達到13.8萬畝,干果經濟林達到15.5萬畝,藥材種植達到13.2萬畝。

  絳縣:小櫻桃做成大產業

  絳縣東南高峻,西北平緩,素有“七山二嶺一分川”之稱,是華北最大的櫻桃種植縣。

  近年來,絳縣縣委、縣政府立足櫻桃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著力建設集櫻桃鮮果生產銷售、櫻桃新品苗木培育、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高端櫻桃產品深加工和櫻桃種植技術培訓于一體的“全國櫻桃之鄉”。

  該縣圍繞櫻桃特色產業,確立了13個示范點,推進農業先進技術迅速普及與主動應用。2018-2019年,該縣新種植櫻桃1.3萬畝,用于苗木、設施大棚補助資金200多萬元。同時,統籌部門資源,整合項目資金,用于園區內道路硬化、水利設施建設等配套資金近4000萬元。

  針對倒春寒時有發生的情況,該縣改革創新,探索設立櫻桃補貼保險,是山西省首個政府補貼櫻桃保險的縣。去年,縣政府籌資158萬元為全縣1.3萬畝掛果櫻桃全部購買財政補貼型櫻桃保險,增強果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當前,全縣櫻桃種植面積5萬畝,初步形成了發展規模化、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優質化、銷售品牌化的發展路徑,成為華北最大的櫻桃生產基地和國家出口水果安全示范區,并成功出口至巴基斯坦和我國臺灣地區。“絳縣大櫻桃”也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地方標準正式立項。

  面對櫻桃仍然賣“原字號”“初字號”產品的現狀,該縣積極推動農業與互聯網融合,成立電商協會,建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引導各類農產品經營主體與淘寶、京東、農芯樂、惠農網等知名電商平臺合作,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垣曲縣:核桃唱起主角戲

  2010年,垣曲縣委、縣政府在多方考察,聘請專家實地論證的基礎上,作出發展核桃產業的重大決策,將全縣域作為現代核桃產業園進行打造。該縣按照“擴基地、強管理、創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經過10年持續發展,全縣核桃面積達到了30萬畝,已有15萬畝進入了掛果期。近年來,該縣組建了干果經濟林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成立了11支核桃專業技術隊伍,專門負責核桃種植、管理、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全產業鏈發展。同時,在原有6個加工企業的基礎上,新建設煜耀、舜興兩個核桃加工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帶動了一批合作社、小作坊參與核桃銷售加工,解決了核桃銷售難、附加值低的問題。另外,該縣整合資金,分年度對核桃進行提質增效,已投資3000萬元,改良20萬株、綜合提升7萬畝。通過近10年的努力,全縣核桃產業走上了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垣曲縣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山西省優質核桃示范縣。

  除核桃產業外,該縣還將發展勢頭好、產業規模大的香菇和溫氏生豬養殖作為重點,進行產業園區化推進。在食用菌產業園發展方面,鞏固以沐風香菇加工企業為龍頭、42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為基地、年產960萬袋菌棒的基礎上,由娟娟專業合作社投資2000萬元,新建成年產香菇400萬袋的菌棒自動化生產線,帶動了食用菌合作社和分散種植戶標準化生產,解決了香菇生產的環保問題。該縣引進亞洲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溫氏養殖集團,并投資5億元,采用當前世界先進技術,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一個飼料加工廠、兩個年產40萬頭的種豬場,可帶動養殖大棚200余個。

  此外,該縣以人口聚集、各方面基礎較好的亳清河流域為主戰場,打造亳清河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在沿線打造了16個美麗鄉村,發展垂釣、農家樂、采摘、觀光園。目前,亳清河沿線初步成為一個環境優美、基礎完備、產業興旺的觀光旅游長廊。

  夏縣:打造城郊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兩次提到夏縣,悠久的農耕歷史、源遠的農耕文化、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為夏縣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近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以“三規三業三建六化”為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生產技術領先、產品質量安全、一二三產融合的城郊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推動農民增收致富、鄉村全面振興。

  “三規”,即規劃先行,高標準編制《夏縣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引領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規范建設,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標準化施工,高水平推進,去年重點打造了司馬光故里葡萄、厚民晉茶兩個產業園;規模發展,園區現已形成胡張優質小麥1.4萬畝,南大里“夏鮮”蔬菜1.2萬畝,夏樂精品西瓜1.5萬畝,胡張桃1.2萬畝,埝掌花椒1.1萬畝,裴介紅棗1萬畝,水頭禹王葡萄8000畝,泗交茶葉500畝。

  “三業”,即特色產業,發展高山茶田500畝,成為我國北部新生茶葉基地,結束了山西不產茶葉的歷史;農產品加工業,以格瑞特、展鵬農業為龍頭,年加工各類干鮮果2000噸,以鑫潤源食品、翱翔生物為龍頭,年加工各類蔬菜750噸;旅游業,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和文化旅游業“雙輪驅動”,目前,司馬光故里現代葡萄產業園已形成集葡萄采摘、葡萄酒品鑒以及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三建”,即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支干相連,區域成網,建設園區路網20余千米,管網110余千米,線網30余千米;園區綠化建設,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景相連”的思路,綠化園區道路45千米;服務平臺建設,建成農伯伯現代農業電商綜合產業園,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打造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六化”,即標準化生產,實行統一培育種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生產監管、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采摘銷售、統一品牌運營;功能化定位,主打“特色”“功能”牌,培育了富硒西瓜、富硒小麥等一批功能農產品,研發了葡萄酒、綠茶、鈣果酒等功能性食品;科技化支撐,與國內知名涉農高校對接合作,強化科技引進和推廣,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等工程;綠色化發展,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7%,測土配方施肥40萬畝;品牌化培育,開展“優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重點培育了“夏樂西瓜”“夏鮮蔬菜”等特色品牌;組織化帶動,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產業10萬余畝,畝均收入6000元以上,流轉土地2萬余畝,涉及農戶6500戶,吸收勞動力1.5萬人,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平陸縣:“五大園區”鋪就致富之路

  平陸縣南臨黃河,北依中條,是山西的南大門,素有“平陸不平溝三千”之稱。現該縣果品面積35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糧食面積36萬畝。

  近年來,平陸縣立足黃河經濟帶與中條山經濟帶交匯的實際,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結合“縣西玉露香、縣東干果林、沿河大棚菜、美麗鄉村游、技能大培訓”產業布局,堅持集聚建園、融合強園、綠色興園、創新活園,初步形成了“五大園區”。

  平陸縣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圣人澗、張店、三門、坡底、曹川等鄉鎮創建了10萬畝優質小麥高產區,形成糧食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平陸蘋果”“平陸玉露香梨”品牌效應和地理標志認證作用,在7個果業生產重點鄉(鎮)積極開展果品標準化園區建設工作,先后建成標準化示范園區16個、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園區8個、標準化示范園200個,基本實現了“鄉有示范區、村有示范園”;在常樂、張村、杜馬、張店等鄉鎮,發展西瓜、西紅柿、黃瓜等蔬菜基地,打造蔬菜標準化園區,先后建成日光溫室棚、春秋棚3000余個,發展露地蔬菜4.6萬畝,年產值可達2億元;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形式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依托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桃樹、梨樹、蘋果、核桃、桑葚等果品適度規模化種植,打造集技術研發、培訓、展示、會議、觀摩、果品儲藏、銷售、果品溯源體系、“智慧果業”遠程控制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風口桃花源示范園區;在東部山區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園區,初步建成了以大紅袍、獅子頭為主的花椒產業園區3.5萬余畝,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輻射帶動三門、坡底、曹川等三個鄉鎮的群眾發展花椒5.52萬畝。

  芮城縣:“1+4+10”打造特色產業新格局

  2006年,芮城縣在山西省率先提出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縣”發展戰略,經過5年奮戰,于2011年在全省首家通過了省級生態縣驗收。多年來,結合縣域實際,形成了蘋果、花椒、紅棗、蘆筍、大棚菜五大特色產業規模和品牌優勢。

  近年來,芮城縣委、縣政府堅持立足生態、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三個原則”,提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思路,奮力打造“1+4+10”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1”是立足生態實際,打造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4”是以蘋果、花椒、屯屯棗、菊花等四大特色產業為核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10”是示范引領帶動全縣10個鄉鎮各做大做強一個主導產業,打造出10個特色優勢產業區。目前,重點打造了南衛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和風陵渡鎮花椒現代農業產業園。

  南衛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總規劃13680畝,總投資3.08億元。目前,完成投資1.19億元,發展各類蔬菜大棚1000畝,建設蘋果基地2000畝,糧食基地2000余畝,現代化生豬養殖場1個,配套集約化蔬菜育苗基地1萬平方米,農資供應中心與培訓基地1處,植保觀測場1處。2019年,邀請專業規劃公司對園區進行了重新規劃,分成核心區和輻射區兩個區域。核心區總占地4600余畝,規劃設計“一心五區”。一心即功能中心,突出標準化養殖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園區的總引擎;五區即設施農業區、特色種植區、糧食示范區、七彩農業區、綜合服務區。

  芮城是中國花椒之鄉,立足這一特色產業,芮城縣委、縣政府打造了風陵渡鎮花椒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位于風陵渡鎮,總規劃占地5萬畝,總投資2億元,建成了集1000畝核心技術應用示范基地、10000畝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50000畝的“115”基地。同時建成花椒育苗基地、花椒綜合服務中心、萬畝標準化示范園、花椒交易市場、花椒加工區5大板塊。

  2019年11月1日,在運城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觀摩總結交流會上,運城市委指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時期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載體。我們要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當作大運城‘四大戰略目標’的首要目標,在全市建設一批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并以此為突破,不斷推動運城農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運城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影響力。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應緊扣農業全面升級,緊扣大幅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緊扣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在產業園區創建實踐中,運城市各縣(市、區)始終把姓農、務農、為農和興農作為建園宗旨,把有基礎、上規模、高標準作為基本要求,科學規劃,深入推進,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農民三方面作用,進一步搶抓機遇、轉變觀念、真抓實干,推動運城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奮力譜寫運城“三農”工作新篇章。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