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不但讓農民群眾 “面子”好看,而且“里子”更加充實。從嘉陵江到烏江,從黃河岸邊到秦嶺山麓,從巴渝大地到關中平原,從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鄉村面貌可謂煥然一新,房屋整齊、街巷整潔、鄉風文明、鄰里和諧,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春風吹拂下,那些散落在山川之間的鄉村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
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看農業農村經濟總量的增加,更要看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和農民幸福指數的提升。
機構改革后的農業農村部,新成立了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2019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相繼成立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的專門機構,緊緊圍繞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抓落實、強重點、促協調”,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事業有序發展。將近一年的時間,這項工作進展如何?成效怎么樣?2019年12月2-6日,記者深入重慶、陜西的多個鄉村,進行了實地采訪調研。
從嘉陵江到烏江
春到人間草木知
隆冬時節,重慶,草木青翠,濕潤水氣夾雜著火鍋熱氣撲面而來。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送政策送文化到院壩,春節送春聯,宣講兩會精神,開展舊物DIY培養環保意識,到農家書屋開展紅色經典的引讀伴讀等。現在,村里文化活動比較多,每個月都會有一場。每場活動,召集村民到志愿者服務站或者志愿者到院壩。”38歲的徐佳春,是重慶市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已有4年之久,金剛村的志愿服務隊已成立多年,主要結合本村實際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在本村村民中招募,主要是婦女和老年人,實行志愿者積分制度,參加活動1個小時積1分,累積到一定分數可以兌換紀念品。”
金剛村位于江北機場向北12公里處,轄2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約3700人,其中黨員89人。走進村里,會發現一座座漂亮的農家別墅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的花草樹木蔥郁成林,各條街巷干凈整潔。
“村里建有便民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圖書館、棋牌室,有專門的社工和志愿者為留守老人和兒童提供服務。集中養老公寓2019年5月已經投入使用,20多戶五保老人搬了進去,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完全是免費拎包入住。”金剛村黨總支書記石元介紹,該村還結合實際,探索實施“五風潤新村”工程,通過“振村風、優家風、正社風、淳民風、傳祖風”開展系列活動,推動構建鄉風淳樸、鄰里和諧的生活環境。
社會事業的發展,有力促進了鄉風文明提升。“村里環境好了,大家的素養都提高了,對村里的事兒也比較熱心,村里的志愿者隊伍相對比較固定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徐佳春笑著說。
從嘉陵江流域的金剛村順長江而下,在100公里外長壽區鄰封鎮鄰封村,公路在掛滿果實的柚子樹下延伸,道旁隨處可見售賣柚子的攤點,10~12元一個,這個柚子之鄉進入收獲季節。鄰封村有3857人,種植長壽柚5500畝,柚子是村里的主要產業。
村民魏小林家正在收柚子,左鄰右舍的鄉親們背著背簍來到果園里幫忙,運送柚子的機動三輪車沿著山坡上的果園便道進進出出。魏小林今年54歲,頭發花白,身材壯碩,他家是鄰封村的“明星戶”,家里有200多棵柚子樹,還開了一家“農家樂”,經過改廁、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和庭院清潔后,來他家的游客越來越多。
“鄰里相助是我們這兒的傳統習慣,誰家要收柚子,只要在微信里說一聲或者打個電話,大家就會主動來幫忙了。村上今年修了果園灌溉設施和果園便道,柚子產量和品質都不錯,三輪車也能開進來,不用一簍一簍的從山坡上往外背了,省了不少勞力。” 長壽柚收獲從12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春節前后。陸續收下來的柚子,會按照電商的訂單,打包裝箱,交給鎮上的快遞或物流公司,發到全國各地,“這箱是發到北京去的,20斤,運費15塊。如果是重慶,快遞費一箱只要3塊錢。量大的話,快遞公司會派車上門取貨。”魏小林指著地上已裝箱的柚子說。
鄰封鎮黨委書記張常寶介紹,為了方便銷售,鄰封鎮黨委政府主動引導國內主要的快遞物流企業和電商,在鎮上開設網點。同時,拿出一部分經費,對發貨量達到5萬件的快遞物流企業,每家補貼5000塊錢。剛開始居高不下的快遞物流價格,經過充分競爭之后,逐步穩定下來,長壽區其他地方的柚子,也運到這里向外發貨,鄰封鎮成了長壽柚的一個物流集散地,柚子銷售速度快、數量大、價格有保障。
“這長壽柚啊,帶有一種蜂蜜味道,有很好的清肺潤腸效果。來嘗一嘗。”說話間,魏小林端來了剝好的柚子,同時遞上一張名片,“買柚子就找我,打電話、發微信都可以,我們這柚子不光品質好,快遞物流也方便”。
為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重慶將全市38個區縣劃分為三類,經濟總量排名第一、基礎條件最好的渝北區是一類區,經濟增速第一、有一定基礎的長壽區屬于二類區。涪陵區因屬于“市級扶貧區縣”,在二類區中條件稍差一些,要首先保障脫貧,農村社會事業可以量力而行,無須考核。涪陵區江北街道的二渡村就是這樣一個村子。
二渡村有1000多戶人家,3072口人,黨員75名,在江北街道轄區內算個不大不小的村子,因多數村民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以老人和兒童為主,二渡村成了“空心村”。為了將“空心村”轉為實體村,重慶市投入市級扶貧資金100萬元,進行專門扶持。
“這100萬入股到企業,每年有8萬塊分紅,其中75%分給老百姓,每個村民能分2600塊錢。如果一年都評上最不清潔,就取消分紅,連續三年最不清潔,就取消股份。這些措施都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遵照執行。”在村里的文明戶何良川家,二渡村黨支部書記何銳指著墻上的鄉風文明評比公示牌說,“如果一年連續三次評上不清潔的家庭,來村里辦事,必須先把家里庭院打掃干凈了,才給辦理。有懲罰自然也有獎勵。如果一年連續三次評上最清潔典型,村上獎勵200塊錢。”評比由村干部、駐村工作人員、村里群眾組成的評比小組打分,目的是為了督促村民自覺清潔環境,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渡村地處烏江匯入長江的入口處,山高溝深,“群眾反映最突出的是村內道路不暢,要求打通二渡村7組至1組的連接道路,希望在春節前修好,能夠開車回家。”村“兩委”立即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大會,討論決定舉債修路,并上報街道領導得到同意后著手修建。“從村上條件講,有不小困難。但這是為老百姓實實在在辦事兒。”何銳介紹,目前,該道路路基部分已全部完工,預計年內具備通車條件。
“便民服務中心成立后,每天都有人值班,辦材料、蓋公章、養老醫保繳費等,都可以在村上辦理,不用再跑遠路到區上去。如果路再修通了,不光出行方便,運青菜頭也更方便了,”何良川說。青菜頭是這里冬閑時節的主要作物,也是制作涪陵榨菜的原料。村里白色房墻上,繪滿了榨菜宣傳畫。山坡地里,正在生長的青菜頭碧綠青翠。
從黃河岸邊到秦嶺北麓
便覺眼前生意滿
與重慶的蒼翠濕潤不同,關中平原的冬天,草木蕭瑟,寒意料峭,但走進鄉村卻是滿眼生機。
陜西渭南市合陽縣,地處黃河岸邊、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上,是著名的“詩經之鄉、廚祖故里”,鄉村文化傳統深厚,傳承有序。
上午9點,合陽縣城關街道白靈村。早飯剛過,這里的文化廣場上已是熱鬧非凡。78歲的曹相臣坐在廣場上,閉著眼睛、微微搖頭,沉浸在秦腔的世界里。而另一邊,女子鑼鼓隊也開始了彩排。
40歲的曹能閣是白靈村“巾幗雄風”女子鑼鼓隊的領隊,這支由村民自發成立的鑼鼓隊自年初成立以來,已外出演出30余場。如今,他們正在為春節期間的演出緊張排練。“以前沒有排練的場地,后來村里修了文化廣場,去年又建了文化大禮堂,我們的愛好終于有了展示的空間了!”曹能閣說。
白靈村地處城郊,離縣城很近,在鄉村文化上歷史悠久,有眾多良好的風俗和習慣,村“兩委”能夠結合村里實際,注重延續傳承,大力發展推進。“村里目前有秧歌隊、鑼鼓隊、廣場舞、儀仗隊,正月初五到十六,是白靈村的鄉村文化活動日。我們注意鄉村文化的延續,做好傳幫帶,村里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能唱整本的秦腔戲,年輕人也能唱一折,如《紅燈記》《洪湖赤衛隊》等曲目。”村黨支部書記曹明杰介紹,這些群眾文化組織,不光在本村活動演出,還在節慶和婚喪嫁娶時,去周邊各村演出,“這就是文化的輻射功能。”
54歲的趙培吉是村里的十星級文明戶,家里剛完成了改廁,原來的旱廁變成了沖水式馬桶,“村里人都在縣城打工,白天打工晚上就能回家,很多活動也能組織起來,過年時候更熱鬧。家里人也參加了秧歌隊,每個月都有演出,義務地不收費。”趙培吉認為,村里環境變好了,活動多了,鄉風跟著變好了,“大家都忙著過好日子,村民也沒啥矛盾了,鄰里之間拌嘴鬧矛盾的事情很少很少。就是有矛盾,村里有便民服務廳,每天都有人值班,有啥事去找干部,就給你調解了。”
離開白靈村,驅車20公里,上午10點30分,來到合陽縣王村鎮北蔡村。48歲的張艷玲正在盤算著下午的飯菜該怎么做,哪些老人來吃飯,她是北蔡村幸福院的廚師。幸福院每天兩頓飯,上午9點開飯,下午2點開飯,“來的都是村里的老人,五保戶和75歲以上老人每天交兩塊錢,村上再補兩塊,其他老人想來吃也可以,每餐交4塊,只要提前來登記就行。”張艷玲說著,翻開了就餐登記冊,“現在天氣冷了,來吃飯的老人少了,只有五六位。”
準備好午餐的各種食材,張艷玲從幸福院來到一路之隔的北蔡村文化廣場,兩餐之間的時間是她一天中的休閑時光。這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廣場,被松樹、冬青環繞,廣場上陳列著乒乓球桌、單杠、雙杠等大小10件健身器材,不時有村民前來鍛煉身體,嘮嘮家常。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墟,“垃圾亂倒、污水橫流,村里也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提起從前,張艷玲說。
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樊芳富,今年決定回鄉常住。“回到村口我都以為走錯路了!村口那個臭烘烘的澇池經過改造,不但能蓄雨水供村里草木澆水和牲畜飲用,還是一道美麗的景觀,原來的大土路不見了,水泥路兩旁都是路燈,還有個大廣場。” 樊芳富家里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院外的旱廁改成了室內的沖水馬桶,“不光干凈方便,連生活在城里的兒孫,年節回來也高興得很。”
村容村貌的提升,增強了村民生活幸福感,也培養了村民建設美麗宜居環境的積極性。每戶2個垃圾桶、全村配備8個保潔員、1輛垃圾清運車……“我覺得跟城里沒啥大的差別么!” 樊芳富笑著說。而像北蔡村一樣,目前陜西省已有88%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處理。
距合陽縣城180公里、地處秦嶺山麓的西安市長安區,是陜西農家樂的發源地,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西安市民休閑納涼的首選地,但農家樂的長期無序發展,不但影響村容村貌,也超出了秦嶺的生態承載力。
“今年改造提升后,來的游客更多了,算下來毛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萬塊錢。”五臺街道西堯村的農家樂業主楊改珍高興地說,“村里環境變好了,我們院子改造后更美了,來的客人也多起來,今天就有兩撥。”今年53歲的楊改珍,2013年起就辦起了農家樂。在她家的“南山小院”門前,可以看到一個新增裝置“二維碼”。只要輕輕一掃,關于這家店的簡介、圖片、電話和訂餐、住宿以及證件信息、游客點評情況等立刻在手機彈出。“來的游客,只要拿手機掃一下,就能了解我們家的詳細情況,決定是否來消費。”
“南山小院”是五臺街道轄區內提升和再打造的12家農家樂之一。“我們轄區的農家樂,可以說是經過了‘浴火重生’。過去的農家樂都是各自為戰,衛生標準、許可資質、排污排氣都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準。從2019年3月份開始,全區開始了大規模的農家樂的整治和提升行動,條件好的升級發展民宿,對于不符合條件的、衛生不達標的,全部進行關停。我們街道對轄區內符合條件的,進行了提升和景觀改造,通過區里統一驗收后,才開始營業。” 五臺街道辦事處主任伍媛媛說,“把條件好的農家樂經營戶帶動和提升,主要是發揮其對全村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發展鄉村旅游關鍵是能把人給留住,才能給群眾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
從合陽縣到長安區,隨處可見嶙峋枯瘦已掉光了樹葉的柿樹上,燈籠似的紅柿子風中搖曳,與村里整潔的街巷、鱗次櫛比的房屋、村民的笑容組成一幅幅美麗圖景。
從農業到農業農村
東風吹水綠參差
2018年8月,新組建的農業農村部根據“三定”規定,成立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其職能是牽頭組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統籌指導村莊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協調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指導農村精神文明和優秀農耕文化建設。
從2019年初開始,各省區市對標對表農業農村部,調整完善相關機構設置,配齊配強人員干部隊伍,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事業有序發展。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機構改革后,專門成立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社會事業促進處。過去十年曾一直擔任重慶市農委副主任的高興明介紹,這個處目前是全市處級單位中名字最長的一個。該處副處長陳力平說,“現在各種場合,我只要把處室的名字說出一半,大家就知道我是那個處室的,這個處室是干啥的,看來,農村社會事業已經為大眾所熟悉。”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則成立了發展規劃和社會事業處。副廳長寧殿林說:“農村社會事業這一塊原來是多個部門管,文化由文化部門來管,衛生由衛生部門來管,教育由教育部門來管,從管理上來說比較分散。職能拓展后,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統籌、協調、指導,可以說有了專門的機構專門的隊伍來管理,當然是好事兒,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有了機構和組織保障。”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工作呈現出推進任務重、群眾期望值高、社會關注度高的態勢。這對原來作為產業管理部門的農業農村部門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原來大家都是干農業的,說起農業來頭頭是道,說起農村,底氣就不是那么足了,農村的很多情況也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工作要干,事情要辦,編制不增加,人手又少,缺乏經驗,確實有不少現實困難需要克服。”寧殿林說。
“現在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非常忙,可以說只要沾了農字就是農業農村委的事兒了。”高興明有些感慨,“過去農業部門就是一個生產管理部門。但是現在加了農村兩個字,就不僅僅是生產了,大家都在探索,這項工作該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好。”
2019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按照中央的政策和農業農村部的部署,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的具體指引下,“抓落實、強重點、促協調”,有效結合當地實際,組織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場硬仗,組織開展農耕文化傳承、農民文化體育等專項活動,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使各地農村社會事業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一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帶面逐步推開,億萬農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目前,全國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農戶生活污水得到管控,絕大部分村莊人居環境有明顯改觀。
一年來,鄉村文化活動更加多樣、有序開展,建設農村新風尚日漸深入人心。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57項農業文化遺產中,有15項來自我國;全國農民攝影、書法、詩歌和楹聯作品征集展示、“講述村莊故事”“發現農村閱讀榜樣”等活動次第開展;全國農耕主題類博物館基本信息采集和摸底調查有序推進。
一年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政策陸續出臺,多方合作、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業農村部與多部委聯合出臺了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方案和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促進家庭健康行動等方面的意見,聯合出臺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農村社會事業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組織開展農村社會事業系列課題研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工程啟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獎補政策實施,引導和推動有條件的農村普及衛生廁所;首批18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典型案例遴選出來,示范帶動各地加快補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
……
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看農業農村經濟總量的增加,更要看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和農民幸福指數的提升。2019年以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不但讓農民群眾 “面子”好看,而且“里子”更加充實。從嘉陵江到烏江,從黃河岸邊到秦嶺山麓,從巴渝大地到關中平原,從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鄉村面貌可謂煥然一新,房屋整齊、街巷整潔、鄉風文明、鄰里和諧,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春風吹拂下,那些散落在山川之間的鄉村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在眾多農業農村人辛勤付出的背后,是千千萬萬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