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王玉華 朝陽綠野上的科技傳播者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供稿 字號:【

  一年下鄉超過200天,腳步遍及全縣23個鄉鎮場,為13個貧困村脫貧提供技術指導,從春到秋、從早到晚忙碌在35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這就是王玉華的工作日常,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敬業、干練。

  年僅44歲的王玉華已是農技推廣戰線的一名老兵,目前擔任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推廣站站長。從1998年于遼寧省熊岳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現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藝系畢業至今,王玉華一直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21年來,她始終躬耕原野、腳踏實地奮斗在農業生產一線,為家鄉脫貧致富默默地奉獻著。她在喀左這片廣袤的沃野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不忘初心、擔當有為的農技推廣服務群眾之路。

  因為王玉華工作成績突出,2015-2017年連續3年被遼寧省評為“遼寧省滿意農技員”,2018年被朝陽市委授予“朝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等24個榮譽稱號,共榮獲遼寧農業科技貢獻獎5個,農業節水科技獎1個。

  “戴著草帽、穿著運動服行走在田間更是一種別樣的美”

  1998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從農校畢業后,王玉華就沒有像一般女孩子那樣,想方設法離開農村到大城市去謀一份更體面、更舒服的工作,而是坦然地回到心中牽掛的家鄉、國家級貧困縣——喀左,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農業技術推廣第一線。

  作為一名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她深知農村的苦、農業的累、農民的不容易。她內心暗暗為自己鼓勁:一定要用學到的科學知識,為改變家鄉不富裕不發達的狀況作出自己的貢獻。把自己的所學所知奉獻給家鄉這片熱土,懂得感恩、執著奮斗的人生才會最精彩!

  在別人眼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要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風吹日曬,既辛苦收入又低,絕對算不得體面活。但是在王玉華看來家鄉這片不算富饒的熱土恰恰是運用所學知識、施展自身才華、體現人生價值的最好舞臺,戴著草帽、穿著運動服行走在田間更是一種別樣的美。

  為了盡快提升本領,她專心鉆研、勤于實踐,不放過每一次深入基層、了解生產、接觸農民的機會,從不言苦怕累;她求知若渴敢于登攀,積極主動虛心向領導、前輩和鄉親們學習討教,并于2006年取得吉林農業大學自考本科學歷、學士學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王玉華在工作中逐漸體現出堅韌的發展后勁,各項工作在省市業務考評中嶄露頭角。她嚴謹而又富有人情的工作風格讓她迅速與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成為喀左縣群眾信賴的技術專家,她的服務電話和微信成了科技的“直通車”。

  “家鄉喀左廣袤的大地,才是農技推廣最好的舞臺”

  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技推廣人員的基本功。王玉華不僅自己要做好這項工作,還要動員其他基層農技服務人員沉下身子做好培訓。

  “家鄉喀左廣袤的大地,才是農技推廣最好的舞臺。”這不僅僅是王玉華經常說的,更是她扎根基層的真實寫照。

  建章立制,獎罰分明,王玉華把為農民講課、培訓、指導任務分解到每個人,人人頭上有指標。培訓人員做到在講中學、在學中講,基層農技人員的科技推廣水平不斷提升。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王玉華牽頭舉辦培訓班累計206期,培訓科技骨干人員1267人次,培訓農戶15897人次。

  為了把每期培訓、每個講座都辦得深入淺出、吸引農民,讓農民盡可能聽得懂、記得住、受啟發、有收獲,她經常起早貪黑精益求精搜集整理制作培訓課件,到田間地頭棚里采集病蟲害圖片等第一手資料。在她指導過的棚戶里涌現出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優秀鄉土“土專家”,公營子鎮橋子村張峰帶頭成立了景豐家庭農場,帶領群眾搞雜糧種植,景豐小米成為喀左小米的知名品牌;張金盛、吳國權成為喀左設施農業發展大戶,他們組建的蔬菜種植合作社成為周邊群眾發展產業的龍頭,輻射帶動著一個鄉鎮的產業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產業化的希望,王玉華帶頭組建科技團隊提供主動上門服務,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技術團隊先后深入朝陽大地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本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喀左鼎晟農機專業合作社等415家企業或合作社,實地指導189次,提供土壤指標監測、經營規劃制定、新品種新技術引進、銷售渠道開拓等指導。“鴻運”“潤田園”等一批喀左地方特產遠銷省內外;解決了大地農產品公司南瓜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指導公司引進新的南瓜品種擴大產業規模,大地農產品公司的南瓜粉、南瓜餅成為喀左知名的土特產,得到廣大愛好健康人群的認可。

  臺上講不如實地看,王玉華積極向上級建言獻策,推動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領導的支持下,她帶領5名骨干建成3處累計面積達950畝的示范基地,引進了省、市科研院所12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56名專家,形成了穩定的產學研高效協同的科技支撐團隊。依托基地開展農業科技觀摩活動68次、4500人次。開展現場培訓、實地教學88場次,累計培訓農戶11800人次。接待兄弟市縣農技人員考察學習26批、4000余人次。通過基地的實際教學觀摩,縮短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進程,讓科技成果轉化做到了從科研單位直通推廣基地,減少了中間環節,為農業產業現代化提供盡可能多的技術支撐。

  為了提高服務群眾的效率,她積極推動推廣方式創新,分別建立了農技員、示范戶、新型經營主體等參與的QQ群、微信群及遠程視頻平臺,定時傳播分享新品種、新技術及蔬菜價格等全縣農民群眾最關心的信息3.15萬條,及時回應解決各類服務對象的多種需求1589個。通過遠程技術服務、邀請專家技術會診等方式解決群眾在生產中遇見的各種難題13196個,幾年來微信群的規模逐漸擴大,提供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新品種新技術通過這個平臺迅速得到推廣,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這種雙贏的農技推廣方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說得好不如干得好,群眾滿意才是農技人員最好的口碑”

  20多年來,王玉華始終堅信“說得好不如干得好,群眾滿意才是農技人員最好的口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是農技推廣人的本分,王玉華一直在踐行著自己曾經的承諾,一路風雨,丹心不改。

  科技項目有實效。喀左縣有耕地面積74萬畝,其中設施農業5.2萬畝,雜糧面積10萬畝,玉米栽培面積50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產業布局總體穩定。近5年來,她堅持以喀左縣特色種植、雜糧、蔬菜等5大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最急需為工作導向,主持引進試驗示范的新品種(組合)369個,優選推廣32個,面積298.9萬畝。引進試驗示范輕簡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70多項,優化集成推廣38項,面積258.9萬畝。燕谷18成為全縣推廣面積最大(23.2萬畝)、經濟效益最好的谷子主栽品種,雜糧綠色提質增效輕簡化近三年累計推廣27.9萬畝、增效8300多萬元。

  科技扶貧有實招。在2017-2018年全縣科技扶貧工作中,累計為1300名貧困勞動力、農村家庭婦女和23個鄉鎮、1358人次的建檔立卡戶舉辦專題培訓52場次,為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點對點科技服務160次。建議全縣86個貧困村因地制宜發展價格適中低風險的特色種植項目,酒高粱、紅干椒、反季節冷棚蔬菜成為產業扶貧的重頭戲,也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智脫貧起到了助力作用。

  對口扶貧有實績。在2018年喀左縣“百名專家助推扶貧”活動中,王玉華被派到十二德堡鎮土樓子村,她充分發揮技術專長和組織協調能力,為負責該村脫貧攻堅任務的瑞泰土地股份合作社落實種子、化肥等各種物資價值5萬多元,還為該村建立了科技書屋,提供書籍等相關物資4萬余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送去玉米種子,解決春耕困難等,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得到村組干部和群眾的認可。

  科技成果有真貨。繁忙的一線工作之余,她及時總結實踐心得,撰寫的《遼西地區設施黃瓜生產作業歷》《探討如何防御危害喀左縣設施農業發展的四種自然災害》等20多篇論文,在《中國蔬菜》《中國農技推廣》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參編《遼西現代農業新技術》《谷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16本實用書籍或鄉土教材。帶頭編發蔬菜、玉米、雜糧等“技術明白紙”科普資料7.5萬份(冊)。

  行者無言,大愛無疆,王玉華就像是躬耕綠野的拓荒者,揮灑汗水、奉獻年華,播撒著科技興農的種子,讓更多的群眾看到豐收的希望……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