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位于渤海灣西南岸的山東省濱州市,結合脆弱的生態本底,運用改革“關鍵一招”,接續十二年開展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問題導向——生態振興的源頭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南岸,境內多為退海之地,自古以來農業生產條件差,土地鹽堿化程度高,旱澇洪潮蝗等災害多發,是典型的生態脆弱、淡水資源貧乏地區。改革開放之初,有些企業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農業生產本身的秸稈焚燒、化肥農藥超標使用、畜禽糞便處理不達標等,進一步加重了這些不良影響。
近年來,濱州市果斷將工作重心向生態建設轉移,樹立和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深化改革治理生態,啟動了林水會戰(即:利用每年冬春時節,通過大搞植樹造林活動、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生態大會戰來提升生態承載力和生態穩定性),重整林水田路村,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工作生活提供碧水藍天良好環境。十幾年來,累計投資257.64億元,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78億方,新增造林面積210萬畝,打造了300多萬畝高標準方田,以路為骨、以水為魂、以林為韻的生態景象日益彰顯。
多元改革——生態振興的先導
改革思維模式,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為破解濱州本底生態困局的難點、痛點,濱州市經過廣泛討論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一致認為生態已成為發展的最大短板。痛定思痛,必須以長遠利益和群眾利益為本,下決心改變慣有思維模式,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和戰略考量,提出了“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生態品牌,將城鄉、四旁(村旁、路旁、水旁、溝旁)、沿海、山區植樹和農田水利骨干工程、方田建設,納入林水會戰生態治理范圍,倡導應植盡植、能整全整。
林水會戰開展五年后,又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濱州市進一步確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以林水田路村為最大發展資源,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經濟開發有機結合了起來。濱州市長期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陸續推進實施了綠色生態、水系生態、農業生態、鄉村生態、路域生態五大示范工程,強力落實了路、水、林、田“四網合一”“一圈三環、八河九渠、六區十路”的空間布局,打破了過去將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
改革治理模式,多元共同推進。長期以來,由于地方政府、企業、農民和非政府組織等相關主體在角色定位、責任承擔等方面存在利益沖突,使得農村環境治理失靈成為現實的常態。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則迥異于以往以各自為戰為特點的鋪路架橋、植樹造林、挑溝挖河、農田治理等工作,而是站在更高層次上對修路、理水、造林、方田建設等工作進行戰略性通盤整合,是政府為主導,企業、農民、非政府組織等多元主體共治模式。政府主導。政府扛起主導責任,負責增加專項資金投入,完善相應的激勵政策,加強生態治理的督察與問責及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積極性。企業強責。落實《環境保護法》中企業在環保信息公開方面的責任與義務,打破了公眾與企業之間的環境信息壁壘,引導企業扛起了生態治理的社會責任。農民主體。培育農民主體地位,引導農民把生態治理當作“自家事”,充當林水會戰的主力軍。社會參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非政府組織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將自身建設成了生態治理的有效載體。
改革產權模式,實現責權利統一。為構建責權利統一的管理運行機制,濱州市在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林權交易、水權交易等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制度改革方面積極作為,各項產權改革均走在全省前列。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截至目前,98%的村、78萬多戶、550余萬畝承包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快速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深化林權改革。探索實行了“政府租賃土地、公司化造林、專業隊伍管護”機制。先由政府與集體或農戶簽訂租賃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權。然后,成立專業護林隊,按 30~50年租賃期進行管護,同步推行苗木立體種植、養殖開發,這樣既能有效緩解資金壓力,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深化水權制度改革。濱城區秦臺水庫產權轉讓給亞光集團,解決了水庫建設的巨額債務,實現了良性運營。
機制創新——生態振興的保障
建立工作機制,確保責任到位。生態治理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如果不能有效統籌,就會出現“九龍治水”的局面。為此,市縣鄉三級分別成立了林水會戰指揮部,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總指揮,分管領導靠上抓落實,構建了全市一體化的領導指揮體系。編制實施了《濱州市“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建立冬春林水會戰長效機制的意見》,每年都制定《關于林水會戰工作實施意見》進行動員部署,在明確要什么、棄什么、干什么、禁什么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現場觀摩、評比打分、考核驗收、以獎代補和總結表彰五大工作機制,形成了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社會參與的良好工作局面。廣泛開展輿論宣傳,向群眾講清楚林水會戰的好處,贏得了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建立融資機制,確保項目實施。濱州市充分利用國家、省水環境治理、林業補貼、土地開發整理等政策,按照“政府獎補一塊、業務部門爭取一塊、企業自主籌集一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一塊”的辦法,多途徑籌措資金,多元化開展治理。截至2018年底,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29.1億元,林業生產完成投資120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投資8.54億元。2019年涉農資金整合后,市縣兩級均將涉農資金重點向林水會戰傾斜。
完善監管機制,確保有效管理。濱州市按照“政府監管+群眾自治”的辦法,充分發揮群眾的作用,開展對林水會戰的全過程保護和管理。建立日常巡查制度。落實日常監管責任,開展經常性巡查,把不規范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由市委農辦牽頭,組織公安、國土、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依法打擊破壞生態治理的行為。納入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進行管理。濱州市較早推行了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按照責任分工設立多級河長、林長、田長,如有變化,按照屬地原則及時將相關職責劃入相應轄區河長、林長、田長名下,確保權責明確。發揮村級組織的獨特優勢。在村級組織中設立林水會戰辦公室。一方面,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等途徑,引導村民呵護田園、林地、水源和家園。另一方面,村級組織的負責人大多了解本地生態環境實際情況,能及時發現轄域內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一般會選擇最合理的方式進行保護和治理。
成效共享——生態振興的實效
濱州市經過十多年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探索實踐,改革效果初步顯現,呈現出“三化”:全市治理的整體化,一大批鹽堿地得到恢復治理;治理效果的經濟化,一大批中低產田轉化為穩高產田;治理惠及的群眾化,一大批農民將從中受益。
拓展用地空間。從濱州存在著較大面積鹽堿地和中低產田出發,林水會戰在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的基礎上,還采用重鹽堿地快速洗鹽脫鹽技術、中輕度鹽堿土壤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種植結構調整與增產增效技術等,進行了鹽堿地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利用。通過整理和改造后,生態功能得到改善,低產田、鹽堿地變成良田,耕地資源得到補充,較大地緩解土地指標緊張難題,為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支撐。目前,農業開發、小農水工程、市級方田建設、易澇洼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使300多萬畝農田變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水成系、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方田。土地整理和改造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項目區的農田灌溉周期由原來十天縮短到不到三天,灌溉成本由原來的每畝次30-35元降到每畝次15元左右。
重現優美環境。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通過整治,由過去的“鳥無枝頭棲、人無樹乘涼”變成了現在的“低頭見綠蔭、抬頭見鳥飛”,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大規模造林播綠,揚塵污染得到遏制,空氣質量不斷提升,為城區構筑了一道綠色生態安全屏障。據2018年環保監測,與2008年相比,濱州市二氧化硫(SO2)平均濃度改善幅度為70.7%。多年來,濱州秉承濕地修復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建成14處濕地獲批省級濕地公園。
匯集群眾力量。濱州市開展林水會戰之所以推進順利,一條重要改革經驗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意識,讓群眾參與到林水會戰中來。老百姓正在享受著林水會戰帶來的經濟紅利,種“搖錢樹”,發“生態財”的觀念深入人心。全市林業育苗面積達28萬畝,年實現苗木產值40億元。經濟林發展成效顯著,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無棣金絲小棗等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98萬畝,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實現共贏發展。面對環保倒逼的巨大壓力,濱州市開始了轉型發展之路,通過開展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獲得了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社會的和諧度和經濟發展亟需的土地資源,并帶動了村居的發展,共建成省、市美麗鄉村示范村322個,走在了全省前列。政府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鞏固提升——生態振興的常態
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實踐是在鹽堿地上的拼搏,是在山區、海濱、河岸、路邊等不同地形地貌上的戰斗,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接續奮斗,需要持續鞏固提升成為其新常態。
在筑牢新理念上再提升。2019年以來,濱州市提出“全力開展林水會戰‘第二個十年’行動”,把基于林水會戰的生態治理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戰略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只有全市人民率先共同筑牢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才能完成林水會戰“第二個十年”重大任務。一是繼續發揮網絡媒體和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在宣傳綠色發展理念上的輿論引導作用;二是發揮企業、村(居)及社會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三是發揮學校對新生社會力量的教育引導作用;四是深入推進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表率作用。
在統籌新關鍵上再精準。統籌完善區(縣)鄉鎮和村莊規劃。按照便于全市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多規合一”的思路,形成以山水林田湖為主體的城鄉一體化生態網絡格局。統籌推進“三大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全力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穩妥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太陽能等新能源供熱。做好工業污染治理、揚塵污染整治、機動車污染防控。碧水保衛戰:推進農村飲水安全提升、防洪減災、農村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全面增強水保障能力;加大災后水利工程建設,實施“五河同治”、大中型病險水閘加固、水利工程隱患治理和水毀工程修復。凈土保衛戰:組織開展礦山復綠等修復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環境監測。
在建立新制度上再完善。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加強事前預防性的制度建設,建立項目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把區域環境風險控制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風險控制相結合。提高林水會戰生態補償標準,吸引更多主體積極投身全市綠色發展和生態治理中來。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發改、人行、銀監等政府部門積極牽頭探索建立具體的、符合濱州特點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切實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研究嘗試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水權抵押貸款,通過金融杠桿促進企業重視林水會戰、提高清潔能源利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公眾制度。引導公眾踐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積極關注生態環境政策,為政府建議獻策、貢獻智慧,同時完善資源共享、違法舉報等制度。
(作者系山東省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