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鄉村振興提出的殷切囑托。山東青島西南莊村近年來通過“文化引領+三產融合”,摘掉落后帽子,村民更滿意,村莊更美麗,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了有益探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重要指示。山東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編制完成了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5個工作方案以及若干專項方案,與2018年省委一號文件配套形成“1+1+5+N”政策規劃體系,精心描繪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青島西海岸新區出臺青島西海岸新區推進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西南莊村共有503戶1296人,全村總面積約5000畝,耕地面積2368畝,林地1000畝。2018年全村集體收入 22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萬元。近年來,西南莊村堅持“以文興村”的發展理念,用文化建設提升村民的素質,弘揚正能量,并著力推進三產融合,加快推進國粹牡丹文化和瑯琊丁氏文化融合,著力打造產業支撐、文旅結合、特色鮮明的牡丹小鎮。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西南莊村摘掉落后帽子,先后榮獲青島市美麗鄉村、文明村莊、山東省文明村等諸多榮譽。西南莊村民過上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鄉音、吃得到農飯、記得住鄉愁”的美好生活。西南莊村的鄉村振興實踐也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了有益探索與啟示。
“文化引領+三產融合”的西南莊村實踐
支部過硬,黨員爭優,組織振興是核心。西南莊村黨支部始終堅信“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注重支部成員的黨性修養,拓寬干部知識視野,提升工作能力,吃透政策民情,強化黨員干部“頭雁效應”,從而使支部成員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決策科學。常態抓管理,踐諾為民。加強黨員干部管理,建立“支部微信群”,對待村莊及村民各類問題,隨手拍、隨時講、隨時解決,在群眾心中樹立干部良好形象;承諾每人每年辦好1~2件實事,提升干部主動作為的責任擔當;成立村民議事會,建立“村民熱話臺”,創辦“大大小小村內事、是是非非大家談”黑板報,密切了干群關系,理順了群眾心氣。重點抓機制,強化服務。推進村干部新老交替,以老帶新、梯次優化,提前介入培養村莊后備干部,目前村班子成員年齡層次階梯化,包含50年代到90年代。同時,規范服務群眾機制,設立便民服務大廳,村干部堅持一周七天在崗,手機24小時在線,確保村民有所呼、干部有所應。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文化振興是靈魂。西南莊村深入研究當地的地域文化——龍馬文化,將龍馬地區的文化精髓提煉歸納為六個字:孝、文、勤、正、義、信。西南莊人尊崇先人,弘揚古風,成立了龍馬農業合作社,打造了“龍馬石鍋”等品牌,堅守誠信經營的古訓。匯編70多萬字的《西南莊村志》,既符合民心所向所盼,也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奮斗信心。古事今說,古風今揚,創辦“丁家里民俗文化節”,年祭祖人數逾千人;建立丁氏文化研究會、村莊書畫協會等文化平臺,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講歷史故事,頌今日風采,深入推進鄉風民風建設。
三產融合,股份合作,產業振興是支柱。西南莊村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到先進地區及周邊鄉鎮參觀取經,確立村莊“一點兩線”“東拉西拽”的發展模式,先后建設了桑蠶基地、南荷北竹景區、茶園小區和生態菜園小區,三產融合度不斷提升。一產特色“花果茶”,目前面積發展到2000多畝,配套成立合作社加強經營,打造龍馬石鍋茶品牌。二產特色生態農產品加工和制鞋,通過引進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產品目前出口到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為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三產特色是文化旅游,西南莊村引進大企業建設了1300多畝的國際牡丹產業園,建造“童夢香村四季親子主題樂園”,開展觀光、采摘活動、書法繪畫和家庭游園會,打造特色鮮明的丁家里田園綜合體,僅此一項,村民不用出村便能實現每月創收2000多元。隨著三產融合度不斷提升,村集體依托土地參股分紅,做好產業服務,讓村民變成了產業工人、職業農民和小企業主,逐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斗目標。此外,西南莊村與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通過新農村大學堂和社區學院,重點培訓園藝、茶藝、烹飪和導游等專業人才,為村莊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新時代如何打造好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提升區域化黨建組織管理能力。按照區域統籌的理念,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構架。統籌設置基層黨組織,統一管理黨員隊伍,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其他基層黨組織為結點的網絡化體系,更好地發揮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對鄉村治理的帶動作用。按照便于黨員參加活動和接受組織管理的原則,在總支委會下,以自然村為單位,在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立片區黨支部,并在黨支部下設立黨小組,從而建立起鄉鎮黨委-村(社區)黨總支-片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這一完整的體系構架,實現組織架構由垂直式向網格化轉變。另外,以產業為依托,以協會和企業為載體,探索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模式,從而將黨的組織領導和黨員帶動作用融入專業合作組織中。總之,通過優化基層黨組織的架構,發揮黨員對鄉村發展的帶動服務作用。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鄉村和人們,形成獨特的異質文化特征,產生源源不斷的文化魅力。山東省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文化內容博大精深。一要挖掘齊魯文化的先進理念文化;二要挖掘齊魯文化的進步制度文化;三要挖掘齊魯文化的地域風俗文化,例如曲阜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齊國歷史文化、聊齋文化、旱碼頭文化和青島的瑯琊文化、啤酒文化等,正是這種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百花齊放。
創新搞活經營性資產運作。對村原有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公用房、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通過整修或翻建,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租賃,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切實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效益。拓展集體資產運作空間,實施宅基地、農用地整理項目,增加有效用地面積,努力獲取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積極推進不動產物業開發建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優勢,用足用好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引導建設標準廠房、街面營業房、辦公樓、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發展物業經濟,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并適時引入社會資本助力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不斷培育和完善民間社會組織。民間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能很好地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彌補政府縱向治理能力不足和村民橫向自治能力缺失的問題,提高鄉村治理效率,實現鄉村“善治”。一是培育公益性、服務性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民間社會組織,將其地位合法化。二是引導民間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三是制定扶持政策,在資金、人才、技術、利率、稅收和項目等方面給予切實可行的扶持和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輔助作用。四是搭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為社會組織提供綜合性培育和服務場所。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黨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