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書記,我家的雞蛋攢了一些,你什么時候幫我在網上賣一下”“冬冬老師,我下午放學了要去咱們的書屋,到時候還要借幾本書”……
幫鄉親們賣農產品的“冬冬書記”是中央統戰部選派到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的掛職干部張冬冬,去年7月底,他把不滿3歲還在上日托班的兒子留給家人,帶著掛職干部的責任,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干勁來幫助這里早日擺脫貧困。
“晴隆是滇黔桂三省區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近日正在公示退出貧困縣。下一步,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張冬冬謙虛地說,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做著一件件關乎群眾利益的事。在他的話語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改變農民生活的大事。
建兒童圖書館,扶貧先扶志
初到晴隆時,張冬冬被安排在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工作,擔任三寶街道新露社區第一書記。
入戶走訪中,張冬冬發現大部分居民家里除課本之外沒有其他書籍,留守兒童缺少陪伴的情況很普遍。“要走出貧困,讀書是最容易、最直接的一條路”,這是張冬冬在貧困戶家中常說的一句話。
為了幫助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他動員社會力量在社區內籌建了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首個兒童圖書館。目前,“三寶兒童圖書館”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捐贈的書籍1.5萬余冊,籌集裝修及購買設備資金28萬元。
“老師,這道題怎么做?”來自四小上二年級的李梓杰,每天下午四點放學后都會到圖書館寫作業,遇到不懂的,還可以問身邊的老師。
幫孩子們輔導作業的老師是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每天除了負責日常管理,還能給孩子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有了這個圖書館,孩子們能在課余時間有一個寫作業的地方,我們還會在寒暑假,組織社區的在讀大學生一起開展活動,讓小朋友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張冬冬說。
去年10月,張冬冬被調整到戰馬村擔任第一書記后,他首先來到村里的戰馬小學了解情況。
“當天我就去了戰馬小學和老師們座談,看到教室里的桌椅坑坑洼洼的,什么樣式的都有,有的已經用了二三十年。”出生于河南洛陽的張冬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貴州山村的困難,他想為這個小學做點事。
張冬冬把戰馬小學的情況向中央統戰部北京華文學院進行了匯報,經過努力,爭取到7萬多元資助,購置了240套課桌椅、6套講臺。自此,孩子們可以在平整的桌面上寫字和畫畫了。
受益于“三寶兒童圖書館”的經驗,張冬冬還和鄉親們利用廢棄的房屋翻新后籌建了“戰馬書屋”,向社會募集了五千余冊圖書,每天放學后和節假日對外開放,還專門設立“閱讀存折”,按照閱讀時長和數量積分,兌換文具和玩具,以此鼓勵孩子們多讀書。
打造“晴隆好物”平臺,“輸血”更重“造血”
“先下十五里,再上十五里”,就到戰馬村了。戰馬村是一個被高山包圍的村子,也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小米、紅薯、桃李、走地雞等很有特色,但因地處大山深處,農產品很難賣也賣不上價。
“我們這是個大村,12個村民小組共797戶3166人,目前,全村貧困人口已脫貧摘帽。”戰馬村黨總支書記李月科介紹,自從“戰馬”張冬冬來了以后,村里的特色農產品遠銷到全國各地,村民們也趟出上了一條致富之路。
到村后,他同駐村干部多輪次、全覆蓋地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產業發展會;還為村里籌建“戰馬書屋”“愛心超市”……同鄉親們面對面的次數多了、走得近了,鄉親們便迅速接納了這個從“北京來的”第一書記。
“冬冬書記,我們最擔心的還是銷路問題,村里很多優質農產品因為沒有品牌和宣傳,賣得很廉價。”因為一直有網上購物的習慣,張冬冬向戰馬村駐村干部、村“兩委”提出建設“晴隆好物”平臺的想法,希望通過“互聯網+原產地直供”的方式助推農產品出村進城,讓源自天然的黔貨走出大山,被更多人所知所愛。
“以電商為支撐,整合全縣資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產業,讓貧困戶乃至全村人受益。”張冬冬一邊給鄉親們講解消費扶貧、電商助農方面的政策,一邊通過朋友聯系到杭州“有贊”公司為戰馬村免費提供技術平臺,又聯系北京的朋友幫助設計“晴隆好物”品牌形象、產品包裝設計……
很快,他們以村委會名義注冊成立“晴隆好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晴隆好物”微商城、改建網絡帶貨直播間,注冊“戰馬村”“西泌河”等農產品商標,在張冬冬的推動下,村里的電商事業越做越紅火,村集體收入也越來越多。
張冬冬告訴記者:“我是中央統戰部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既要為當地‘輸血’,更要激活老百姓的‘造血’功能,只有把集體經濟做起來,把公益性的事情做好,才能讓鄉親們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
直播帶貨,幫鄉親們賣“好物”
“疫情期間集市取消了,鄉親們經常為銷售自家農產品犯愁,怎么才能幫助農戶?”看到今年網上興起的直播帶貨,張冬冬決定嘗試一下,開始在村里收購雞蛋等農產品,然后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幫助群眾銷售。
“今年疫情期間聽說直播帶貨效果很好,只要能幫鄉親們把土特產賣上好價,硬著頭皮也要往前沖。”平時斯斯文文的張冬冬,站在快手直播間里,憑借對當地的深入了解,可以滔滔不絕講上數小時,儼然已成了“戰馬人”。
為了加深粉絲對他這位新任主播的印象,張冬冬花了很多小心思。“在茶葉采摘時,我會拿著手機到茶園里搞直播,讓粉絲們看到茶園原生態的環境;我還會穿著彝族服飾亮相,讓大家一起體驗這里的風土人情……”令人最開心的是,張冬冬快手平臺的粉絲量每天都在增長,目前已經達到14萬人。
把戰馬村里的土特產賣上好價錢,這是張冬冬的愿望,也是他努力的方向。“從北京到黔西南,從都市到鄉間,你到不了基層,我就把基層拍給你看。”
產業興旺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脫貧經驗,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戰馬村現有花椒、煙草、高粱等扶貧產業,其中規劃種植花椒2900畝(已種植2000畝),種植煙草200畝,高粱產業為“晴隆縣-仁懷市有機高粱高標準種植示范基地”。
“紅珍珠高粱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畝產達940斤,按照3元/斤計算,畝收入2820元,扣除成本1540元,畝純收入1280元。”張冬冬和村書記李月科算著經濟賬,1畝高粱從種植到收割需10個工左右,每個工90元,基地年用工量約1萬個,農戶通過參與務工收入90萬元,可解決當地弱勞動力參與務工增收。
日前,張冬冬在快手發布了同村民一起采收紅高粱的視頻,村民扛著背簍,手持鐮刀,一片豐收的景象。通過基地高標準示范種植,帶動了周邊300余人種植高粱,為明年的高粱種植打下堅實的基礎。
村民易輝飛笑著介紹:“我們把自家4畝地流轉給基地種高粱,每年有1200元收入。還可以在基地務工,一個月掙了3000元。”
扎根基層,帶著群眾與貧窮斗爭。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有一群像張冬冬這樣的駐村干部,到基層與廣大貧困群眾一同奮戰,正用心用情帶領貧困群眾走在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