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畜牧業,成敗看防疫。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是做好動物防疫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從此次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看,我國動物防疫體系“職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虛化”等問題較為突出,難以適應控制和消滅重大動物疫病、保障生豬穩產保供的新形勢新要求。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31號),鮮明地提出了“堅持防疫優先”的基本原則,并從四個方面對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作了明確要求,為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各有關部門應在認清現實困境的基礎上加深對動物防疫體系重要性的認識,積極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動物防疫體系,切實維護畜牧業生產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不斷加深對動物防疫體系重要性的認識
加快構建機構完善、人員齊整、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動物防疫體系,這既是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動物防疫成敗直接關系畜牧業生產安全和食物安全。糧豬安天下。據測算,動物疫病每年給畜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介于20%~30%之間。在我國,僅生豬一個品種,死亡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每年多提供約600萬頭商品豬,節約飼料糧100萬噸左右。
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健全的動物防疫體系。健全的動物防疫體系,能幫助畜牧業各市場主體有效防范面臨的各種動物疫病風險,降低日常防疫成本,減少抗生素和消毒劑的使用數量和頻次,在提高動物產品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減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
人類新發傳染病病原大多來源于動物。人類傳染病中有60%來源于動物。自1940年以來,全球平均每8個月出現一種人類新發傳染病,其中78%與動物有關。新世紀以來,我國發生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病原均來自動物。
人獸共患傳染病防治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組成。只有踐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同時健全動物疫病與人類疾病的防控體系,將監測網絡前置、防控關口前移,真正做到“人病獸防”,才能更加有效也更為經濟地防范和化解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我國動物防疫體系面臨的現實困境
2004年我國暴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國家加大了對動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并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逐步構建了動物防疫體系。至2011年底,我國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推動了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水平的提升。隨后幾年,全國動物衛生狀況明顯改善,動物因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上升,人畜共患病防治也取得了新成效。但近年來,在各地動物疫情形勢持續保持總體平穩的情況下,許多地方政府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動物防疫體系有所弱化。
工作力量不足。據不完全統計,省市兩級獸醫行政部門編制數比最高峰時分別減少60%和40%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份已撤銷省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2019年全國動物防疫人員人均需承擔9萬多頭(只)畜禽的強制免疫工作,近10萬頭(只)畜禽的產地檢疫和近4萬頭(只)畜禽的屠宰檢疫工作,工作任務重和工作人員缺乏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許多地方甚至出現“沒人來干活”的窘境。
基層隊伍不穩。全國超過30%的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中獸醫專業人員均不足2人;縣級以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超過70%的人員為大專及以下學歷,30歲以下人員不足10%,素質總體偏低,年齡結構老化,監管服務能力不足。加之待遇低、任務重,人員隊伍專業化能力和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在一些地方造成了“沒人能干活”的尷尬局面。
運行機制不暢。對于管理服務對象,最大的問題就是其防疫主體責任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反而往往由政府部門承擔了其本應承擔的免疫任務和責任,“要你們防”的要求常常在執行層面產生了“幫你們防”的結果。對于系統內部,最大的問題就是基層單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多干不能多得”,甚至“干多干少一個樣”,久而久之在一些單位就產生了“沒人想干活”的現象。
保障水平不夠。據測算,全國動物防疫總投入不到養殖業總產值的0.2%,遠低于美國和瑞士等發達國家,甚至低于塞爾維亞等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國家安排的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投資偏少,地方缺乏快速診斷檢測設備,難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財政支持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對人獸共患病防治等工作支持偏低,基層常常要面對“沒錢可干活”的難題。
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建議
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總體平穩、生豬生產恢復進度快于預期。我們應保持戰略定力,強化底線思維,正視差距,找準不足,并將其作為下一步改進工作的起點,將有限的資源進一步向重點領域傾斜和關鍵環節聚集。
促一線“強筋骨”,突出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首先“骨架要穩”,加強對基層動物防疫機構隊伍建設的分類指導。鼓勵和引導生豬(牛羊)調出大縣及其所在地市設置相對獨立的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和技術支持機構,對其他縣市則不追求機構的縱向齊整而更加注重動物防疫各項要求和標準的橫向統一。其次“氣血要補”,加大對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定期更新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設施設備,建立穩定的財政支持長效機制,足額保障動物防疫工作經費和應急處置經費。探索建立國家和地方重大動物疫情應急儲備金制度,構建以國家和地方財政補助為主、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補充的新型補償機制。最后“拳頭要硬”,多渠道充實基層動物防疫人員隊伍。指導各地按照實際工作量科學配備專業人員。針對當前基層動物防疫人員短缺和防疫工作量大之間的矛盾,加快在生豬養殖大縣實施動物防疫特聘計劃,力爭盡快配齊選強獸醫專業人員充實到防疫一線。
向市場“要活水”,建立健全獸醫衛生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工作理念上,注重發揮市場的力量。將有限的政府資源集中用于市場機制容易失靈的領域,其余部分在做好規劃引領、標準制定和制度建設的前提下,更加大膽的交給市場,在真正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有效緩解動物防疫體系“缺錢、缺物”的現實困境。在制度設計上,注重激發生產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推動正在修訂的《動物防疫法》中明確生產經營者對動物防疫負有主體責任,并通過采取差異化的調運監管措施,探索建立基于防疫水平的養殖場分級管理制度,真正變“要我防”為“我要防”。在工作安排上,為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提供足夠空間。著力激發目前市場化程度尚不高的相關環節活力,在全國推行執業獸醫“一點注冊、多點行醫”管理模式,鼓勵動物臨床診療等生產性服務組織的發育,積極推動第三方檢測等社會化服務參與獸醫衛生工作。
讓數據“多跑腿”,加快動物防疫智能化轉型。一手抓激活存量,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和數據深度挖掘。進一步全面推進養殖、運輸、屠宰、無害化處理等生產經營單位基礎信息全國聯網備案,用好動物疫病防控及動物衛生監督云平臺,推進全產業鏈各環節監管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做到畜牧獸醫監管監測“一張表”“一套數”和經營單位“一個碼”。另一手抓用好增量,推動加快畜牧獸醫大數據建設。積極探索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牧獸醫領域的應用。通過動物防疫智能化轉型,有效增強動物疫情的監測預警能力、追蹤溯源能力和防控形勢研判能力,在減輕一線人員工作強度的同時,增加決策指揮的科學性和及時性,以此來緩解動物防疫體系“缺人”的矛盾,并為統籌動物疫情防控和生產保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