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組織集體和群眾通過股份合作形式,抱團發展、規模經營,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走出一條以組織力提升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煙臺路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79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收入社群眾43萬人,領辦合作社村占全市村莊總數43%;領辦合作社以來,帶動集體增收3.91億元、群眾增收5.01億元。
突出黨建引領把牢政治方向
把加強黨的領導擺在首位,充分發揮黨支部政治功能,確保領辦合作社的正確方向。一是注重頭雁領航。把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領辦合作社的關鍵,樹立“好人+能人,才是當家人”的鮮明導向,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帶頭入股、流轉土地、對接市場,與群眾一起干事創業、同甘共苦。聚焦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主題,連續3年共組織300名村支部書記赴高校開展專題研修,全面提升領辦合作社的能力。二是強化支部主導。讓黨支部站在發展集體經濟的最前沿,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導權。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前,由村黨支部書記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帶領入社群眾一起干一起闖;產權制度改革后,由股份經濟合作社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掌握合作社生產經營權、分紅權。通過領辦合作社,黨支部由經濟發展的“后臺”走向“前臺”,由推著群眾干到領著群眾干,群眾對黨支部有了信賴,實現了“百呼不應”到“一呼百應”的轉變。三是推動融合發展。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牽引,統籌推進班子建設、脫貧致富、后備力量培養、團結群眾等工作,為黨員發揮作用、吸引培育人才、組織發動群眾提供了有效載體。今年以來,全市五星級黨組織同比增加20個百分點,有102人回村任職,共吸引1800多名人才返鄉創業,培育后備力量1.9萬名。煙臺市牟平區南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引了40多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目前村內經營管理草莓大棚的90%以上是年輕人。
堅持群眾路線激活內生動力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發展導向,維護好保障好群眾的最大利益。一是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堅持“入社自由、退社自由”的原則,通過細算長遠賬、對比賬,組織外出觀摩、座談研討等方式,以看得見的利益調動群眾入社積極性,棲霞市衣家村黨支部成立以勞動力入股的合作社,僅7個月就靠集體的力量在大山深處開辟了上山路、建起了蓄水池,2019年村集體收入25萬元,戶均增收6000元。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多元化入股形式,建立群眾和集體經濟利益共同體,抱團發展、規模經營,讓集體和群眾在分享增值收益中互信共進。棲霞市東院頭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力發展蘋果產業,2019年社員每畝地分紅5050元,村集體收入92萬元,社員長期務工年均收入4萬元。三是保障群眾的普遍利益。明確單個社員出資比例不得超過20%,防止“大戶壟斷”形成“精英社”。在收益分配上,把保護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合作社除提取10%左右的公積金用于自身發展外,剩余收益全部按股返還村集體和群眾。對老弱病殘群體,通過土地置換、集體贈股、設置公益崗等方式,實現“以地養老、穩定脫貧”。棲霞市松山街道漢橋村黨支部組織全村30戶貧困戶將23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接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社務工,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一舉解決了貧困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轉型升級
激活土地等生產要素,發展規模經濟,把小農戶引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較好地解決了“地怎么種、誰來種”的問題。一是優化資源配置。重新組合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統一經營支配,提高使用效率。目前全市流轉土地32萬畝,連片平整后新增集體用地3萬多畝,有力盤活了閑散土地資源。福山區南莊村整合土地近500畝,建設田園綜合體,發展生態農業大棚22個,主攻大櫻桃種植,2019年村集體增收200萬元。二是加快動能轉換。采用良田、良種、良法、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