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結合農業農村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全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時代內涵。“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提前一年實現了翻番目標,脫貧攻堅成就令世界矚目,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構建。這些成就,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爭取了戰略主動。在成績面前,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較大,農村民生保障還有短板,鄉村社會治理存在弱項。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出要在“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們要按照中央重大決策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時代內涵,夯實農業基礎,縮小城鄉差距,補短板強弱項,育先機開新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全面把握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部署。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基本思路、主要目標,提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總抓手,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在干部配備、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全面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全會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中國是有14億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農民多耕地少,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我們要深刻領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重塑競爭新優勢,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堅持不懈地抓好糧食和“菜籃子”產品生產,提高重要農產品的保供能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挖掘農村巨大市場潛力,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開放,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國一盤棋,鏈接大世界,加快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讓億萬農民實現全面發展、共同富裕,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