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產牛奶,很多人都會想起2008年的那場“乳業地震”,牛奶質量成為了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十二年過去了,在中國乳業人知恥后勇、鐵腕振興的努力下,整個行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民族乳業振興的旗幟已經迎風飄揚。牛奶產量和質量水平大幅提升,乳制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成為主力軍。這其中,農墾乳業大有功勞。
作為我國乳業的排頭兵和國家隊,農墾乳業一直在振興民族乳業的路上奮斗著。今年11月初,農墾乳業人盛會——2020年中國農墾乳業聯盟成員大會在甘肅金昌召開。透過大會這扇窗,記者一探農墾乳業究竟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
不忘初心 成立農墾乳業“英雄聯盟”
“新中國奶業起源于農墾,發端于國有農場。”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智山回顧了農墾乳業的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乳業基礎薄弱、舉步維艱。有文獻記載,1949年全國僅有奶牛12萬頭,年產奶量為19.2萬噸。20世紀50年代后期,牛奶供應十分緊張。在黨中央的決策和號召下,北京、上海、黑龍江、新疆等墾區建設了一批國營奶牛場,與此同時,三元、光明、燕塘、完達山等農墾乳企相繼誕生。改革開放后,我國奶業快速發展,如今,乳制品逐漸走下“補品”“特需品”“稀缺品”的神壇,走上了老百姓的日常餐桌。
隨著奶業發展和變化,以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乳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2014年以來,我國奶牛養殖的成本不斷攀升,而生鮮乳的收購價卻連續下降,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終端消費市場對國產乳制品的消費信心持續低迷不振,多重的打擊使中國乳業的發展進入了異常困難的時候。”中國農墾乳業聯盟主席馮艷秋曾在聯盟工作報告中這樣回憶道。
思路決定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農村部農墾局研判局勢,創新思路,明確提出此后要走“聯盟、聯合、聯營”三聯之路,整合資源、抱團經營、資本運作,打造全產業鏈,提升競爭力。于是農墾局“做媒”,2014年開始籌備成立中國奶業中的“英雄聯盟”——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多次座談、醞釀和討論,中國農墾乳業聯盟于2015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
“農墾乳業聯盟是一個真聯盟、實聯盟,不是花架子,是在下真功夫。”原農業農村部農墾局一級巡視員何子陽曾這樣形容過。如今,聯盟已經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了5個春秋,做了很多“無中生有”的工作,如制定生鮮乳團體標準、創建標桿牧場等,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員單位和加盟單位從最初的17家擴大到目前的22家,覆蓋奶牛養殖60余萬頭,乳制品加工量近400萬噸。不僅促進了全國農墾乳業的發展,也推動著中華民族乳業的振興。
不負眾望 制定生鮮乳團體“硬核”標準
時間倒回到2016年4月21日,這一天,由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制定的《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準》正式亮相。“該標準一經公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當天給予了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轟動。”馮艷秋在會上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為何農墾生鮮乳團體標準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這要從目前國內實施的生鮮乳標準說起。
所謂生鮮乳又稱鮮乳、生乳,是指未經加工的原奶,其質量安全是整個奶業質量安全的源頭和基礎。國內當前實施的生鮮乳國家標準出臺于2010年。在此之前,中國奶業引用最頻的當屬1986年原農業部發布的《生鮮乳收購標準》,以及2003年原衛生部的《鮮乳衛生標準》。2010年版生乳國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對1986年版生乳國標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該版本蛋白質含量從1986年的每百克含2.95克下調至2.8克,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調整至200萬,均到了歷史最低點。因此,這一生乳國標一直飽受爭議,甚至當年被業界驚呼為“一夜倒退25年”。但由于受到全行業發展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備受關注的生乳國標修訂遲遲未能發布。
因此,可比肩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標準的農墾生鮮乳標準一出臺,便驚艷了整個中國奶業界。該標準正是在2010年版國家生乳標準基礎上,根據農墾奶牛養殖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通行標準制定的。乳蛋白率由2.8%提高到3.0%,乳脂率由3.1%提高到3.4%,菌落總數每毫升下降至10萬以下,并且首次將反映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體細胞數納入,為每毫升40萬個以下,優于美國每毫升75萬個以下的標準。這在當年堪稱“我國史上最高生鮮乳企業標準”。
為何說是“當年”?這是因為2019年11月24日,新版《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產品標準 生鮮乳》在2019年中國農墾乳業聯盟成員大會上閃亮登場了。該標準是在2016版標準的基礎上提升和修訂的,是目前國內水平最高、最“硬核”的生鮮乳團體標準,彰顯了農墾乳業打造民族奶業新高地的底氣和自信。
不辱使命 創建“中國農墾標桿牧場”
標準制定后,關鍵在落地。如何推動生鮮乳團體標準落地?農墾乳業聯盟給出了最優解: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創建“中國農墾標桿牧場”。
會上,2020年農墾標桿牧場復審及創建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志軍揭曉了本次入選的33家“中國農墾標桿牧場”,其中16家是今年新創建的,17家是復審通過的。何來復審一說?
因為早在2017年,為了推動“中國農墾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準”落地,農墾標桿牧場創建活動就正式啟動了。當年有19家牧場通過驗收,成為農墾標桿牧場。
如今,農墾生鮮乳標準已升級,聯盟的創建工作標準也更高,更加注重“強引領、強數據、強實效、強示范”。通過對50項生產指標數據的加權分析、調研分析以及專家推薦,從33家“中國農墾標桿牧場”中,評選出3家綜合排名領先的“農墾全能冠軍牧場”,7家在各領域表現突出的“農墾特色牧場”。
那么,成為“農墾全能冠軍牧場”的秘訣是什么?獲此殊榮的甘肅農墾天牧乳業總經理董長軍認為,天牧乳業之所能從“零”經驗發展到現在,主要得益于企業文化的引領、質量標準的引領、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技術的進步。
再看看農墾特色牧場,它們亮點在哪里?在“好種好牛”方面,廣東燕塘紅五月良種奶牛場分公司在招聘時就為奶牛寶寶著想,選擇喜歡小動物、有愛心的阿姨,并且實行分群管理和精準飼喂;在“動物福利”方面,河北首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不走尋常路,給奶牛睡的是更加舒適的“發酵床”;在“綠色環保”方面,廣州華美牛奶有限公司變“糞”為“寶”,將奶牛產生的糞污固液分離,固體糞便用于生產商品有機肥,液體部分經二次徹底分離、處理達標后,用于果園、牧草及園區綠化灌溉……
這些標桿牧場如此優秀,離不開在養殖一線默默奉獻和堅守的“養牛人”。因為忙于犢牛管理等工作,甘肅農墾天牧乳業員工張瑞年缺席了自己的訂婚禮;在臺風暴雨來臨時,紅五月良種奶牛場分公司負責人吳漢葵,帶領團隊、職工奮力救災,給牛舍棚頂、門及護欄加固,最大限度保證了牛群的安全……
不僅定標準、樹標桿,農墾乳業還注重品牌建設,致力于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低溫巴氏奶等優質乳制品,引領中國民族乳業發展。
“要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就大家一起走。”相信在農墾乳業聯盟這個大家庭里,在眾多牛人們團結一心努力下,農墾乳業定能乘風破浪,在民族乳業振興路上行穩致遠,推動中國民族乳業高質量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