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蘇墾大米的高質量發展密碼——江蘇農墾農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建設觀察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實習記者 孫宗亮 字號:【

  前不久,在慶祝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農墾“喜豐收 奔小康”暨“智慧農墾萬里行”活動上,《農墾粳稻谷》《農墾粳米》以及配套的《農墾稻谷儲運技術規范》和《農墾稻米加工技術規范》等系列團體標準正式對外發布。

  標準一經亮相,就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這是我國稻米產業標準化建設的一次新突破,是以高標準促進和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創新,必將引領農墾稻米產業化、標準化建設邁上新高度。”蘇墾農發副總裁、蘇墾米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宗兆勤說。

  事實上,江蘇農墾一直是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2018年以來,江蘇農墾以推進百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稻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為基礎,圍繞米業、種業優勢產業,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率先在全國農墾啟動農產品質控體系建設,并上線運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系統”,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新時代江蘇農墾高質量發展畫卷增添了一抹亮色。

  截至目前,江蘇農墾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面積實現100%全覆蓋,稻麥(種子)產品實現100%可追溯;公司獲中國綠色發展中心審批綠色基地創建面積92.83萬畝;有機認證基地4565.55畝;持有大米、大麥綠色食品證書21張,認證綠色產品產量16.81萬噸。

  蘇墾大米高質量發展的秘訣是什么?近日,記者來到江蘇農墾尋找答案。

  建成國內第一家成規模的稻麥質控體系

  “今天的進度怎么樣了?”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技術人員潘健扯了一嗓子,拿起手機打開江蘇農墾農產品質量管控系統,找到了正在作業的條田。

  眼下正是秋收的關鍵時期,淮海分公司的生產基地,滿目金黃,飽滿的稻谷像是嬌羞的女孩兒低垂著腦袋。金色大田里,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活著,準備迎接這個特殊年份的豐收。

  “再有個把小時,差不多了。”農機手陳建軍估量了下今天的任務回應道。

  “這是第6生產區,46大隊南7條田,農機手是陳建軍,一會兒等他作業完后,我們會有大隊的管理人員進行檢查,沒問題的話,會在系統上錄入作業人的信息。”潘健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在管控系統中,點開對應條田記錄,什么品種,誰播種的,誰施肥的,施的什么肥等等一應俱全。

  “我們是國內第一家成規模、成建制的稻麥質控體系,該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這個稻麥質控體系完整記錄了每一粒糧食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讓糧食生產變得有跡可循,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宗兆勤說。

  從2017年起步建設,到如今系統管控涉及公司稻麥(種子)全產業鏈的條田環境、種植、投入品、生產加工、運輸、倉儲等7大方面內容,130多項業務功能,200張重點表單,90個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蘇墾農發、分子公司(所屬機構)183個部門、129個生產區、615個生產大隊、11家農科所等1051個管理單元的信息全部納入信息化平臺實時監管。

  好大米是精細化管出來的。“管”的核心就是投入品管理。

  在生產基地旁的庫房里,各式各樣的農資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以前,農場采購生產資料較為分散,質量不好管控。如今,我們實行‘五統一’,在投入品采購監管方面,建立統一農資采購目錄。組織專人篩選出符合國家綠色食品原料生產規定許可的肥料與農藥新品種,每年制定(修改增補)下發統一采購農資目錄,各家農場根據自己的品種選擇需要的藥劑。”蘇墾農發質量管理部總經理路輝說。

  在種植環節,2020年起,對所有基地實行龍頭企業(種子與訂單商品糧)100%預約生產,同時強化質控信息化平臺,詳細記錄每個條田的種植用途,種子田、綠色、有機、專用訂單管理細化到每一個條田。

  倉儲加工也是重要一環。蘇墾農發執行統一的農產品物流(運輸)質量安全標準化管理規范,明確大米、種子成品物流過程中的溫度、車輛、裝運、覆蓋等技術要求,建立了物流(運輸)過程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作業指導書,確保物流環節100%無質量安全風險。

  精細化管理體現在一粒米誕生的每個流程。在產品準出方面蘇墾農發也下足了功夫。蘇墾米業、大華種業等單位采用立體倉庫、信息化管理等現代倉儲管理技術,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堅持“一庫一品種”原則;出入庫時做好記錄和產品抽檢工作。

  “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我們就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去組織生產,最后提供給你的就是完全符合你的標準的產品。”宗兆勤說。

  從農田到餐桌,在蘇墾農發,真正做到了自有基地、自行生產、自行加工,每一粒米都有100%的全鏈條質量管控,確保每一粒米都讓消費者放心。

  好機制“育”出好大米

  農機手剛剛收獲的稻谷運往哪里了呢?記者跟隨車輛一路來到了蘇墾米業公司淮海分廠,在產品研發部,姜雪萍科長對這車稻谷進行了檢測。“各項質量達標,可以進庫”。接下來,工作人員對這批稻谷稱重,幾分鐘后,在質控系統里,這批剛收獲的稻谷顯示被簽收。

  姜科長的工作決定了稻谷下一步的去向。水分不合格的進行烘干,有雜質的進行處理,合格的稻谷則直接入庫,等待下一步的加工。

  姜雪萍從事質檢工作已經13年了,她切身的感受就是,只有大家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全員參與,才能把這件好事做好。

  目前,江蘇農墾有超過4000人從事質量監管工作,一支專業高效的質檢隊伍已初具雛形,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基本建立。三年來,累計錄入1260萬條有效基礎信息(其中業務記錄458萬條),消費者查詢記錄17198條,分布于463市縣,真正實現了“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全程可管控”的目標。

  然而,就在三年前,剛開始推行農產品質控管理系統時公司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如何調動基層職工參與的積極性成了當時首先要啃的硬骨頭。

  “質控體系運行最大的障礙是基層管理人員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問題。生產區大隊里有很多人五十多歲,他們的文化水平高中、初中都有,再加上質控系統很細,剛開始應用管理系統時阻力很大,很多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有的還在用老年機。”談起起步時的困難,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總經理王燦明歷歷在目。

  為提高基層生產管理人員質控系統操作水平,公司采用集中培訓,分單位、分組培訓,以及田間地頭實地培訓等方式,確保所有參與質量安全管理的人員熟練掌握質控系統的使用。三年來,累計培訓1.5萬人次。

  質量控制系統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一個環節出錯便會導致整個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所以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十分仔細,要反復檢查輸入內容。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下沉到最基層?公司堅持“誰操作誰錄入,誰錄入誰負責”,讓質量安全與每一個生產管理人員的生產工作緊密結合,成為生產管理的“安全閥”。

  此外,通過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激發了員工的活力。以《全面質量管理辦法》為依據,建立“總部+分子公司+生產區(車間)+大隊(班組)”四級核查機制,采用“月度+重要農事+年度”綜合考核。“通過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每一個生產單元、每一名生產管理人員收入、考核獎懲等直接掛鉤,逐漸形成‘人人講質量,步步保安全’的質量安全管理氛圍。慢慢地,基層員工們熟練掌握了質控管理系統的操作使用,并真正從內心認同公司‘質量第一、嚴格監管’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王燦明說。

  有技術、有態度、有機制,江蘇農墾質量安全的答卷喜人:運行兩年多來,基本實現了質控系統追溯數據信息錄入“零錯誤”、標準化技術執行“無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零事故”的“三無”目標,為蘇墾農發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堅實之基。

  “保質”變“保鮮” 樹起金招牌

  “轟隆隆……”在蘇墾米業的加工車間,一臺臺機器高效運轉,在這里稻谷被脫去“外衣”,經過多機輕碾適度加工,便進入空調室中降溫,最終變成人們餐桌上一日三餐的大米。

  “以前我們追求的是‘保質’,是為了讓人們吃得放心,我們像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一樣,只追求生產的大米不變質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的保質期?,F在我們要的是‘保鮮’,就是我們千方百計地保證稻谷和成米的新鮮度,讓收購的稻谷進入鋼板倉或是空調間內冷藏,加工好的大米進入空調室中降溫,讓市民隨時隨地能吃上口感新鮮的大米,保持大米原有的風味。”蘇墾米業集團淮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愛華說。

  ‘保質’變‘保鮮’戰略,雖然只是動了一個字,但品質上卻是飛躍。

  一方面是蘇墾大米品質的日益提升。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研究,定制配方米,滿足了“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消費追求。

  “以前統計某種農藥今年用量多少,需要監管大隊報告,現在只需通過質控系統調出的數據就可以直接進行分析,把數據和上一季、上一年進行對比,為生產研發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質控保質量、質控促生產。”程愛華說。目前,公司自主開發的“富硒米”“有機米”等高附加值產品走俏市場,顯著提升了蘇墾農發農產品的附加值?;春7止敬竺准庸?、銷售等指標及稻米加工利潤持續高速增長,成為蘇墾米業集團旗幟工廠。

  花香自有蝶飛來。蘇墾農發對大米質量的嚴格把控,讓蘇墾大米成為業界的“金招牌”,越來越多的商家慕名而至。“蘇墾好糧油”品牌唱響南北,專用訂單產品紛至沓來,“貝因美”“亨氏米粉”“青島啤酒”“五糧液”等一系列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高、穩定性高的下游企業,紛紛和蘇墾農發下屬生產基地合作生產專用訂單產品,顯著提高了蘇墾農發農產品競爭力。

  如今,江蘇農墾已成為全省綠色基地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近3年,優質水稻、小麥面積占比由30%提高到75%。2020年,蘇墾米業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為“最美綠色食品企業”。

  站在新起點,江蘇農墾正乘勢而上,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動能,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朝著打造中國現代農業航母“江蘇號”的愿景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