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記喜歡跟我們拉家常,慢慢地村民都跟他就熟了,大家也越來越支持他的工作。”
“我們川洞有希望了,因為北京的潘書記來了。”
鄉親們交口稱贊的潘書記是農業農村部下派到貴州劍河縣川洞村的第一書記。2018年8月,作為一名有干勁的“90后”,剛在農業農村部工作2年的潘昊便主動請纓要到川洞村“干一番事業”。
2013年,因為熱愛基層的工作,懷揣著建設美麗鄉村的理想和信念,從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潘昊來到北京市延慶區西紅寺村擔任大學生村官。在村里的這三年,讓潘昊進一步加深了對農村工作的認識,也學會了先和老百姓做朋友,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我老家在重慶農村,考入大學之后,就想著從事農業農村相關的工作,為‘三農’的發展和政策制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談起擔任第一書記的初衷,潘昊滿懷深情。
兩年時間里,潘昊皮膚曬黑了、鞋跑爛了,可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組織凝聚力更強了,村里道路修通了,建檔立卡戶脫貧了……
抓黨建:“散漫村”變“示范村”
9月9日下午,在川洞村村委會,潘昊正領著村“兩委”黨員干部一起學習鄉村治理積分制的相關政策,會后還帶著新黨員進行了入黨宣誓。
“聽不懂鄉親們說什么可不好開展工作”,川洞的村民基本都是苗族,他們習慣用苗語交流,和外面來的人講普通話也夾雜著濃厚的口音。在會上,潘昊跟他們交流完全沒有障礙,這讓記者和縣里農業農村局一起來旁聽會議的人很驚訝。
“在大學生村官的時候我學會了做面食,初到川洞,因為經常住在村部,隔三岔五給大家做點面食吃,拉近了與村干部之間的距離,正好把語言上的障礙解決了。”回憶起兩年前的場景,潘昊面露喜色。
川洞村由川洞、打老和寨章3個自然村合并而來,村里黨員較多,共38人,居住較為分散,遠的相互間隔十多公里,黨員過一次組織生活十分不易。為此,潘昊把抓好黨建和凝聚人心作為入村工作的首要抓手。
“2018年9月3日,我剛到村里時,這里房屋破舊、道路泥濘、污水橫流,通知2點要開的黨員大會,到了3點才能看到稀稀拉拉幾個人。”潘昊說。村干部卻告訴他:“鄉親們都散漫慣了,潘書記莫較真耶。”
因為剛到村里不久,潘昊沒有反駁,卻用實際行動“較起了真”。
走在村委會和清水江之間的一條正在改建拓寬的道路上,潘昊感慨:“剛開始這條路還是土路,碰到下雨天老人小孩都不方便出行,因為缺少經費,鄉親們一直想修而沒法修。”
雖然修路的錢還沒有著落,但關系到村民出行安全,可以說是一條“民心路”,潘昊把修路作為凝聚民心的第一項工作。他帶頭拿起鐵鍬扛起黨旗,動員村里的黨員和年輕人投工投勞先把路基打好。
“當天不僅黨員全部來了,男女老少都拿著工具跟上來了,還有八十多歲的老人也主動加入進來,局面一下子變了。”當和記者一起在辦公室翻閱當時修路的照片時,潘昊特別感動,也讓他意識到鄉親們骨子里還是想把村子發展好。
兩年來,他組織開展重溫入黨誓詞、“七一”建黨紀念日、志愿服務等特色活動,先后發展了8名黨員,定期開展“三會一課”,輸送村干部參加培訓,爭取活動經費,支部面貌煥然一新。
潘昊還踐行“共商共建共治”的鄉村治理理念,積極引導農村青年、老村干和鄉賢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凝聚廣泛共識。
為了調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川洞村開展了鄉村治理積分制試點,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支書劉健講:“潘書記這個年輕人實干,也敢較真,把我們村里的老中青都帶起來了,一下變成了‘示范村’。”
抓脫貧:“貧困村”變“脫貧村”
“今年我們5畝地的草莓,收入了10萬元!”劍河縣川洞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萬志彬興奮地講,“如果不是潘書記經常在田間地頭全程幫助我們,草莓這個事肯定干不成”。
2019年底,川洞村共有570戶、22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5戶、1011人,2017年底尚有76戶、263人未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為11.5%。
潘昊回憶:“第一次走訪貧困戶,外面一看房子歪歪扭扭的,進去一看黑咕隆咚的,扯起被褥一看臟兮兮的,而心里面是震驚的。”
“不能再讓村民等了。”這是潘昊經常說的一句話,他帶領駐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戶戶定制脫貧策略,與貧困較起了真。他在村里建立了貧困人口臺賬,逐個登記就業情況,入戶動員全部貧困戶納入醫保,排查輟學生,確保教育資助政策應享盡享。
為了早點找到脫貧產業發展方向,潘昊帶著村里人四處調研考察項目,在村里反復開會研究,最終定下“生態種養殖和鄉村農文旅相結合,先示范后帶動”的路子。
“村里不僅建起了草莓采摘園,還搞起了林下養雞場、水產養殖基地、光伏扶貧電站。”村支書劉健說,為了解決貧困戶內生動力和帶貧問題,潘昊還創新提出利潤20%歸合作公司、20%歸貧困戶、30%歸經營管理者、30%歸村集體的利益分配模式。2019年底,川洞村235戶貧困群眾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500元的分紅。
兩年來,全村59戶223人實現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整村脫貧出列。駐村干部潘年桂說:“潘書記搞脫貧講精準,對村民有真感情,抓出了真脫貧。”
抓建設:“破舊村”變“希望村”
“去年村里鼓勵我們改造旱廁,一開始我還不同意,但聽說有補貼,新廁所有洗浴間,我才答應。回過頭來看,如果沒廁改我真是要后悔!大熱天洗個澡,真的是一種享受,也多虧了村里的幫助,才有了現在的生活。”村民邰昌光說。
2019年,劍河縣農村廁所革命工作啟動以來,當地便將農村廁所革命與脫貧攻堅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川洞村作為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村落,自然成了劍河縣實施農村廁所革命的“先鋒”。
在潘昊的推動下,川洞村新建了3個水沖式公廁,鄉親們用上了干凈廁所,糞便通過管道輸送到村頭的大三格化糞池里,沉淀發酵完還能用來發展有機農業。
“現在我們村民的衛生意識都得到了提高,有個老百姓家里新廁所建成后,還特地請親戚來家參觀。”潘昊說,干干凈凈的廁所,讓村民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2018年的川洞村,許多便民項目因村民不支持而無法實施,甚至還包括投資達1個多億的華潤希望小鎮慈善建設項目。
潘昊又與村寨建設和貧困思想較起了勁兒。他經常白天騎著自行車去政府跑項目,晚上又到村民家拉家常做思想工作,幾乎是跑斷了腿,電話炸了鍋。哪里項目實施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剛開始看到潘書記文質彬彬的,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后來他甚至連春節都沒回家,天天往村民家跑,了解大家的訴求。項目實施過程中他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視同仁,村民最后就服氣了。”村支書劉健贊不絕口。
即將建成的華潤希望小鎮,新式公廁、排污管道、路燈、村民活動室一應俱全。去年川洞村入選了貴州省“百鄉千村”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點,這讓村民更加自信了。
在潘昊的辦公室,掛著川洞、打老和寨章3個自然村的航拍圖,村里越來越美了。“等到11月,我還會重新再拍一次,那會兒村委會大樓建好了,華潤希望小鎮也開業運營了。”潘昊滿懷憧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