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嘉善縣創新了一套以“縣域統籌、跨村發展、股份經營、保底分紅”為主的“飛地抱團”發展模式,加快村級經濟要素潛能釋放,多元化融合產業資源構建,夯實“強村富民”新格局。
2018年,“推廣嘉興等地村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發展模式”寫進浙江省鄉村振興行動計劃。跨縣域“飛地”“造血”助推精準扶貧脫貧機制作為全省26條經濟體制重點領域改革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
截至2019年底,嘉善縣118個村村均經常性收入達306萬元,其中1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經營性收入50萬元的村占比100%,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抱團發展,讓“家底”更厚實
2018年初,嘉善縣大云鎮中德生態產業園進行了開張后的第一次分紅,該縣22個“股東”村都拿到了30~50萬元不等的分紅。
原來兩年前,嘉善縣17個薄弱村和5個一般村抱團成立嘉善縣強村創業大云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協議每個村騰退部分建設用地指標,以指標或資金入股,共同開發大云中德生態產業園項目。
這是嘉善縣首個跨區域村級抱團發展項目,22個村共同出資8000萬元,建設3萬平方米高標準廠房。2017年11月交付使用后,引進以德國為主的歐美精密機械、裝備制造業企業。在收益分配上采取“保底分紅”分配方式,每年按投資額的10%保底分配給22個村。
這項合作解決了偏遠薄弱村“造血難”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一些區位優勢鎮土地指標緊張難題,“抱團發展”實現“雙贏”。2019年1月,項目為22個村發放第二筆分紅款共800萬元,當場拿到分紅的薄弱村代表都難掩喜色。“以前村里土地指標緊、項目資源少,好不容易招來項目也落不了地,村集體收入捉襟見肘。”國慶村黨支部書記魏永梅說,“參加全縣‘飛地抱團’項目后,去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達到350萬元,每年的保底分紅讓村里人都吃上了‘定心丸’。”
據了解,2016年起,嘉善縣開啟第三輪“強村計劃”,創新實施村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發展模式,采用“土地+資金”“強村+弱村”模式,重點選擇省級以上產業平臺、特色小鎮、縣鎮兩級商貿區等優勢區塊,統籌布局“兩創中心”、出臺“退散進集”重點村“新七條”扶持政策等,力求打破鎮村界限和要素流動障礙,做到全域優化布局、全域整合資源、全域整體收益。
目前,嘉善縣累計實施“飛地抱團”發展項目15個,覆蓋所有鎮(街道)。全縣118個村中有104個村參與了抱團發展項目,村集體投資總額達15.89億元,同時,建立縣級部門、企業、社區和經濟相對薄弱村“四方紅色聯盟”,合力推動相對薄弱村發展,到目前為止,全縣30個薄弱村全部參與兩次以上抱團項目。
2019年底,大云中德生態產業園等10個“飛地抱團”項目陸續分紅近1億元,為104個村帶來平均近100萬元的收益。
產業升級,推動實體“二次創業”
在第三輪“強村計劃”開始前,嘉善縣不少村都面臨著不大的村域面積里散布著“低散弱”企業、每年收回租金不多但對環境影響大的“窘境”。在實施“飛地抱團”發展過程中,該縣全面開展專項整治,騰退低效用地,改變以往“村村冒煙”的高消耗、低產能、重污染發展模式。
三年多來,已累計拆除“違建”402萬平方米,騰退產能低效的企業2580家、騰退面積1.05萬余畝,為“飛地抱團”創造發展空間。同時,又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飛地抱團”項目開發騰出用地指標,并通過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為騰退村騰出了村級再發展資金和參與“飛地抱團”發展資金,也為農村產業轉型和環境美化騰出了空間。
曾經刷爆嘉善人朋友圈的嘉佑農業“五彩稻田”,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五彩稻田”所在的干窯鎮長豐村,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