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黑土洼農場地處河西走廊中東段,在崗職工443人,離退休職工403人,管理人員60人。農場土地廣闊,耕地資源豐富,但因高海拔光熱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十分匱乏等突出客觀條件,大大限制了適種作物選擇空間和富余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一直以來,因發展歷史欠賬多,企業辦社會包袱重,基礎設施薄弱,種植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滯后。近年來特別是中央農墾改革意見出臺以來,農場發展政策環境顯著改善,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牢牢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立足客觀條件實際,本著優化資源、培育產業、創新發展、精準管理的工作思路,緊扣轉型發展,建設現代農業,著力推進基礎建設、結構調整、改革創新三大重點任務落地見效,有力推動農場產業扶貧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雪中送炭”助力企業發展
黑土洼農場地處高寒陰涼地區,氣候地理條件等資源稟賦特殊,劃轉省農墾集團管理前企業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常年種植大麥,品種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水資源限制、抵御風險能力弱、企業經濟總量不高。農場成立后堅持“抓項目、夯基礎,轉觀念、調結構,強管理、促發展”的發展思路,變自然劣勢為特色優勢,建成了“特藥、蔬菜、馬鈴薯、燕麥草”四個萬畝基地,從邊緣性虧損困難企業躍升為正常經營性微利企業,種植結構從單一啤酒大麥躍升為多種高效經濟作物生產性企業,企業生產發展和經營管理進入了爬坡過坎、涉險啃硬的上升期。“十三五”期間納入財政扶貧農場范圍,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政策、資金、產業扶持“雪中送炭”,助力農場步入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助力農場補齊了基礎設施欠賬落后的短板硬傷,助力農場夯實了產業升級改造、挖潛提質、精準脫貧的基礎條件,助力農場提升了綜合實力、鼓舞了干勁、凝聚了信心。2019年末,企業總資產21693.57萬元,職工人均收入4.8萬元,增幅分別為24%和15%。
“錦上添花”整合集聚優勢
貧困農場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和新發展理念的落實執行,整合了國有農場組織優勢、規模優勢和資源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有的放矢精準幫扶;集聚了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科學技術改造、經營機制體制、市場需要和發展理念等諸多要素,產供銷一體化,“走出去”開拓市場,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產業體系構建初具雛形;引領了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生產機械化標準化、農產品商品化等先進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建成的四個萬畝基地有效拉動了農場經濟發展:特種藥材GAP標準化生產和品質不斷提升,價格穩定,職工增收、企業增效;以娃娃菜、西蘭花、甘藍為主要品種的高原蔬菜在黑土洼農場大放異彩,綠色認證、品質優秀、客戶青睞,產品遠銷杭州、上海、廣東等地,市場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蔬菜每畝地純收入達2000元以上;以有機產品和全過程控制為要求的燕麥草在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的條件下蘊藏了極大市場潛力;以“育繁推”為主的馬鈴薯產品在調整結構和水資源壓力、作物輪作倒茬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油菜推廣種植集中體現了企業統一經營優勢,也為農場調整倒茬、種養結合、藏糧于地和增收奠定了基礎。
“四兩撥千斤”放大資金效應
財政扶貧資金積極發揮杠桿作用“四兩撥千斤”。項目實施四年來,企業配套129.96萬元,輻射形成了近30萬畝的燕麥草基地,年產值2.4億元,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民季節性務工,年支出近1300萬元;產業扶貧體系促進了物流、運輸、服務、觀光等新業態在農場的發展,金昌市旅游專項資金支持750萬元,新修場區油路9.4公里等先后投資1200萬元。
“輸血”變“造血”幫扶產業升級
項目實施立足發展著眼長遠,找準影響企業發展的“止損點”,從扶貧幫困到產業扶貧,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以產業扶貧體系建設為紐帶,變盆景為風景,高度關聯產業產前、產中、產后,不斷升級改造提質增效,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不斷發揮優勢,堅持“兩條腿走路”確保產業效益,不斷堅持“走出去”開拓市場增加經濟效益。
著力加強基礎建設,夯實種植產業發展基礎,牢牢抓住和用好國家惠農項目政策機遇,夯實支撐種植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著力調整種植結構,培育壯大主導種植產業,著眼調結構以促轉型發展,實施項目帶動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策略。依托項目建設奠定的堅實設施基礎,憑借高海拔冷涼型氣候條件和原生態無污染的生產環境,堅定不移發展高寒特色農業,兼顧條件可能和發展需要,推進實踐探索,不斷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持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發展取向,以改革藍圖變成現實為己任,不斷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和發展路徑依賴,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堅定不移走統一經營的路子。在經營實體的運行管理上,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由目標責任制向承包經營制轉變;把統一經營大宗農資作為統一耕作模式、統一技術管理的有效手段,作為節本提質增效、加快轉型發展的得力措施。
(甘肅黑土洼農場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