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午,陜西西安市民李先生穿迷彩褲走進一家書店時,被保安當作農民工攔下盤問身份,經過溝通才被準許進入,隨后李先生在網上進行了投訴,并引發熱議。9月8日,書店發文致歉,表示后續將加強員工培訓,歡迎每一位顧客的到來。
假如李先生確實是一位農民工,難道他就沒有權利進入書店看書嗎?如果一位農民工在緊張辛勞的工作間隙,還爭分奪秒地汲取知識,這種精神難道不是更加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嗎?
這個事件讓筆者想到了今年6月,打算回老家的湖北人吳桂春臨走前他在讀了17年書的東莞圖書館寫下的留言:“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你……愿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民工。”后來,吳桂春不僅在相關機構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還被聘為“東莞職工書屋公益代言人”,鼓勵更多職工加入到讀書學習的隊伍。
與之類似的,還有被稱為“最溫暖的圖書館”的杭州圖書館,其自2003年起對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在內所有讀者免費開放,而圖書館對這些讀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
在書本面前,沒有誰比誰更高貴,知識是最公平、最不會歧視人的資源,知識公平是最現實可行的平等。任何人都有求知的權利,書店作為提供知識的重要場所,公平地向所有人渴望求知的敞開大門,幫助他們不斷獲取進步的能量,用周到的服務幫助凈化歧視存在的土壤、消弭社會不平衡發展帶來的差距,才是真正地秉持了知識的應有之義。
數年前,“農民工搭乘城市公共交通”的話題曾引起廣泛討論,時至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達成了共識——這些也許看起來并不那么“光鮮亮麗”的建設者和其他人一樣,理所應當平等、充分地享受公共服務帶來的便利。個人空間相對狹小的車廂、車站尚且如此,自詡“開放、包容”的書店又怎能落后呢?
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時,一位跨越半座城到訪“深夜書房”的讀者說:“書在哪里都能買到,但文化氛圍買不到。”書店作為文化消費和傳播體驗的場所,其開放程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和治理理念的體現。城鄉協調發展,絕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層面,文化領域也不該成為短板,這不僅體現在城市能夠給農民工提供方便自由地獲取相同知識的渠道,更應該進一步根據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具有個性化、趣味性、實用性的學習服務,幫助農民工更好更充分地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受知識芬芳熏陶而來的求知者,豈不比單靠裝潢、營銷吸引來的“網紅打卡者”更能賦予書店乃至城市更加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鮮活持久的生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