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讓黑土地煥發“青春”——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現場推進會側記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鈺 字號:【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人們曾這樣夸贊東北黑土地,更堅信富饒的黑土地是“天地的和諧,永恒的美麗”。然而多年來的不合理耕作等因素讓黑土地病了,美麗不再了。所幸,現已找到了保護黑土地的一劑良藥——以秸稈還田、免耕少耕為主的保護性耕作。

  今年3月,國家出臺《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意味著保護性耕作將在東北黑土區全面推廣。萬事開頭難,頭年的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進展到底如何?時隔半載,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現場推進會于9月23日-24日上午在吉林省四平市舉行,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代表們齊聚一堂。在這里,記者看到了保護性耕作技術裝備的發展、保護性技術推廣應用的不易以及四省(區)的探索實踐。

  機具是保護性耕作的“靈魂”

  “保護性耕作最關鍵的就是‘覆蓋’和‘免耕’。”這是吉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中心研究員鄭鐵志多年從事保護性耕作研究的體會。

  田地秸稈覆蓋免耕如何實現?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認為,專用農業機械特別是免耕播種機是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關鍵物質基礎。

  在保護性耕作機具作業現場,五顏六色的機具站成一排待命。突然,“轟隆隆”一聲響,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前方玉米地。只見藍天白云下,幾輛收割機正在威風凜凜地向前作業,金燦燦的玉米棒子翻滾著跳進了機身的“肚子”里,收割機駛過的田地則已被粉碎的玉米秸稈鋪平。

  “你方唱罷我登場”,免耕施肥播種機也大顯身手,在覆滿秸稈的玉米地里作業,所過之處都被均勻地撥上了種子。據介紹,在全量秸稈覆蓋的情況下,免耕播種機一次入地可完成深施肥、切斷秸稈、清理種床秸稈與雜草、種床整形、精量播種等一系列工序。

  “保護性耕作機具中最重要的就是免耕播種機。”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院長李洪文說。談及免耕播種機的發展歷史,李洪文介紹,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已經開始有保護性耕作相關研究及應用了。從1992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研制開發免耕播種機并在山西堯都等地示范應用。李洪文就是在那時跟隨導師去了堯都,開啟了保護性耕作研究的生涯。2002年起,國家開始在北方地區大范圍試驗示范,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機具研發中,免耕播種機具不斷更新換代。

  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和技術改進,我國保護性耕作機具裝備基本過關。今年,四省(區)共投入4.1萬臺免耕播種機開展玉米春播作業,為行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裝備保障。機具的智能化、信息化、國產化水平穩步提升,康達、德邦大為等一批免耕播種機企業迅速成長,氣吸排種、精量播種、漏播報警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圓盤刀等關鍵部件國產化進程加快,機具不夠用、不好用、不耐用已不再成為制約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的瓶頸問題。

  “要狠抓機具保障。”張桃林在現場推進會上強調,構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裝備體系,任務依然艱巨。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先進適用保護性耕作機具的有效供給。

  多些“懶漢”,多些收獲

  “這里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保護性耕作了。”在吉林省梨樹縣梨樹模式研發基地,當地人員介紹。俯下身,這里的黑土抓起來成團、踩上去松軟;抬望眼,一排排玉米稈在陽光中、微風里輕輕搖曳,黃燦燦的一片,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梨樹縣對保護性耕作模式矢志不渝的探索,形成了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梨樹模式”,目前全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200萬畝。然而,成績的背后,卻是推廣的不易。

  保護性耕作技術裝備解決后,需要觀念的轉變。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副秘書長苗全告訴記者,剛開始在梨樹推廣保護性耕作時,大家習慣了傳統的“精耕細作”,不相信秸稈覆蓋的地能種出苗。甚至有小兩口在種植意愿上有分歧,吵著鬧離婚,看到地里苗齊長勢好,這才平息風波。李洪文對此也深有感受,他說每到一個新地方推廣,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站在田間地頭質疑的場景,直到現在仍然有些老百姓認為保護性耕作不整地、不滅茬、不打壟,是“懶漢種地”,種不出好地。

  實際上,保護性耕作雖然“顏值”不高,但卻很有“實力”。一是給秸稈找了個好去處,讓秸稈“化作春泥更護花”。二是蓄水保墑,苗齊苗壯。秸稈覆蓋地表有效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增加了雨水滲透和蓄水能力。遼寧省昌圖縣盛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說,正是因為實施了保護性耕作,保水效果明顯,在2018年大旱之年他們的玉米畝產仍達到了1500斤以上,較傳統地塊高出300斤以上。三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蚯蚓大量增多。四是節本增效。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從一坰地的作業成本來看,包括起壟鎮壓、播種施肥、中耕培壟、清理秸稈在內的傳統種植方式需要2000元,而保護性耕作減少作業次數,比傳統種植模式節省1000到1400元,這還沒算上節省肥料費用和糧食增產收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保護性耕作抗災穩產技術優勢在今年充分顯現。7月份遼西北、內蒙東四盟等地持續干旱,一些地塊因干旱減產30%以上甚至絕收,而規范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玉米抗旱期延長了10~15天左右。9月份黑龍江、吉林的臺風強降雨,使得一些傳統耕作地塊玉米大面積倒伏,而保護性耕作地塊由于玉米根系扎得更深、土壤較為緊實,抗倒伏效果明顯??梢哉f,今年保護性耕作實施地塊成功抵御了春寒、夏旱、臺風等不利天氣因素影響,產量受影響程度較小,實現了糧食保產穩產。

  為了普及保護性耕作,加快轉變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今年春節期間,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利用微信群等新媒體開展線上技術培訓,采用蒙漢雙語解讀政策、技術模式和工藝流程,聽眾達1000多人次。截至今年8月底,全區通過組織開展視頻講座、現場演示會和舉辦培訓班,共培訓技術人員、農牧民和農機手12000多人次。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也都各顯其能,在宣傳培訓、示范引領、技術指導方面下足了功夫。

  “年考”已過,“奮戰”仍在進行時

  “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共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758.93萬畝,是目標任務的108.4%。”

  “遼寧省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808萬畝,完成了800萬畝目標。”

  “吉林省實施保護性耕作1852萬畝,超出國家任務552萬畝。”

  “黑龍江省實施保護性耕作1330萬畝,圓滿完成了國家下達的1200萬畝目標任務。”

  推進會現場,東部四省(區)均交出了超額完成的年度答卷。這份沉甸甸的答卷中凝聚著各級政府的心血。

  站位高度決定推進力度,重視程度決定實施進度。四省(區)高位推進,火力全開,都制定了本省(區)2020-2025年行動方案和2020年度實施方案,成立了由省(區)政府分管領導同志“掛帥”的推進行動領導小組,遼寧、吉林兩省還自我加壓,將行動計劃納入了政府績效考核督導事項。這一切,為保護性耕作答卷的完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組織領導作保障,資金補助也不缺席。在當前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的財政支出原則下,中央財政仍然“給力”,今年安排了16億元支持完成4000萬畝年度任務,吉林省財政還單獨安排了2億元。農戶、農機手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作業補貼。

  此外,在技術指導服務、作業監測質量、實施效果監測等方面,四省(區)也絕不含糊,攻堅克難,不斷向前推進。

  在24日上午的座談交流會上,四省(區)的參會代表們不僅交流取得的成績,更探討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宣傳推廣力度不夠、推廣人才缺乏、實施質量需要提高……這些是困難,也是動力,激勵著保護性耕作往更高層次的方向推進。

  實施保護性耕作保護東北黑土地,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需要抓緊抓實,久久為功。對于之后的工作,張桃林在推進會上提出了五點要求:要狠抓組織推動、要狠抓觀念轉變、要狠抓實施質量、要狠抓機具保障、要狠抓政策協同。尤其是針對實施質量問題,張桃林強調,要堅持“多覆蓋、少動土”的核心要求,一方面做到標準明確,能少動土就少動土,能多覆蓋就多覆蓋。至少要堅持春季播種后秸稈覆蓋率30%、動土量不高于50%的底線。對于秸稈全量覆蓋的地塊要減少動土比例,盡量避免旋耕;對于秸稈部分覆蓋的地塊要盡量做到零動土。另一方面,堅持因地制宜。風沙干旱區實施效果最好,農民接受程度最高,要堅持和推廣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的技術模式,使之成為當地群眾的行動自覺。玉米高產區由于秸稈量大,為營造好種床環境,播種前可對秸稈進行必要的處理,但不能動土過寬、過深。冷涼區域、粘重土區,要首先立足于點上示范,著力打造樣板地塊,形成成熟可推廣的模式后再逐步擴大面積。

  今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梨樹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相信在各級政府和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保護性耕作必將成為東北適宜地區的主流耕作制度,黑土會越來越“黑”,環境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