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山南村王宗兵的西瓜大棚內,一個個圓溜溜、綠油油的西瓜掩映在藤蔓之中,煞是喜人。
瓜棚里,王宗兵正和員工們一起忙活著。他們抱起藏在葉子下面的西瓜,敲了幾下,用剪刀剪斷瓜蔓,然后放進身旁的籮筐里。
王宗兵時不時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去臉上汗水,卻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計。不一會兒,剛采摘下來的西瓜已裝滿籮筐,他們就抬著往地頭走。在公路邊,西瓜經過挑選、貼商標、裝箱等程序,然后被一車一車拉走。
解決“怎么種”問題
王宗兵是金牛鎮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現在他的西瓜種植面積已達到260畝。
據王宗兵介紹,金牛鎮有種植西瓜的傳統,但以前種的普通西瓜經濟效益并不高,村民們風吹日曬,辛苦一年卻換不來好收成。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我咋做。”早些時候,王宗兵和當地瓜農一樣,種植露天西瓜,“全靠老天爺賞臉吃飯,老天爺不給力,我們也沒辦法。”
“再加上栽培技術落后,瓜種老化,西瓜產量低、品質差,在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王宗兵一臉無奈。
為從困境走出來,推動這個傳統產業向高效、規模化方向發展,最近幾年,按照現代農業的標準,王宗兵把加強技術服務推廣和集約化經營作為提高西瓜產業效益的突破口,依靠科學技術推進瓜園升級改造,創辦140畝大棚西瓜基地。
王宗兵說:“基地有110多個大棚,采用避雨、避寒、避曬為主的‘三避’實用技術,減輕暴雨、熱、凍、風等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大大提高了西瓜的品質。”
“大棚西瓜基本無風險,只要管理到位,收入相對穩定,而且效益比露天西瓜高許多,近兩年都在2元錢左右1斤,1畝地能產7000~8000斤,售好了能賣到1.5萬元以上。”
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王宗兵的西瓜種植模式也在不斷增加,暖棚、冷棚、小拱棚等多種模式交叉種植,實現了西瓜錯期上市。
破解“種得好”難題
針對農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王宗兵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堅持市場導向,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市場上不缺大路貨,缺的是高端生態西瓜。”王宗兵對筆者說,這幾年他先后引進了美都、8424等新品種西瓜進行試種,試驗成功后在基地全面推廣種植。
“大棚種植失去了自然調節,對于溫濕度的控制是關鍵。”王宗兵打開了話匣子,今年他創新性地采取五層膜覆蓋栽培西瓜,使西瓜上市時間比原來四膜又提前了半個月。
“我種的西瓜一年三茬,從6月開始上市,供應可持續到9月底。”如今,西瓜什么時節上市、哪個品種落果,王宗兵的腦袋里都有一張“計劃表”。
由于獨特的土壤條件,金牛鎮西瓜原本就皮薄、瓤酥、汁多、甘甜、爽口,“品質過硬得很。”王宗兵說,由于提前上市,打西瓜上市的時差,填補了市場在這一時間段的空白,價格自然比一般西瓜貴出一大截。
基地還應用了大量的現代農業“黑科技”,比如綠色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大量元素水溶肥和腐殖酸高鉀水溶肥等肥料應用技術等等,自動加溫、自動施肥、自動補水……既好看,又實用。
“我們還咬定綠色不放松,充分運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通過更加優質的種植方式,最大程度提升西瓜的附加值。”王宗兵充滿信心。
解答“賣得火”考題
“有了農業發展的新路徑,要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還得更加注重品牌。”王宗兵告訴筆者,“品牌就是金子,西瓜一打上品牌,身價自然也就高了。”他注冊的“四海金牛”西瓜商標已成了水果市場的“貴族瓜”。
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王宗兵種植的西瓜價格有所降低,但銷路仍然較好。“當前正是西瓜成熟期,要是擱往年,如果遇上眼下這樣的連續陰雨天,西瓜就很難賣得出去,大量的西瓜要爛在地里。”
“但今年不一樣,西瓜不再愁銷路了。”問到這其中的“竅門”,王宗兵對筆者說,銷售渠道逐步拓寬,打開了市場的大門,讓西瓜銷售市場回暖。在他看來,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金牛鎮通過成立西瓜外銷公司、協會和發展經紀人等形式,建立了內外一體化的西瓜供銷網絡,讓西瓜走進大超市、大市場。電子商務的興起也給農業生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線上銷售促進了西瓜產銷信息互通,打通制約西瓜生產供應的堵點和難點。鎮里成功舉辦多屆西瓜節,以瓜為媒,以節會友,進一步提升金牛西瓜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市場覆蓋面。廬江在城區設立了66處西瓜臨時銷售點,以便民為宗旨,合理規劃售賣區域,統一規范攤位設置,方便瓜農瓜商進城賣瓜。
“種了這么多年西瓜,今年賣得最快。”王宗兵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嘗夠了營銷渠道單一苦澀的瓜農們,如今品到了多方聯動促銷的甘甜。
走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王宗兵“種”出了農業合作社,也成了村民心中的“西瓜大王”。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像王宗兵這樣的新農人群體,正在改變著我國農耕文化,為推動現代農業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讓我有信心在土地里刨出‘金疙瘩’。”和王宗兵握手道別時,他表示將擼起袖子加油干,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雨水過后的空氣還有些濕潤。在廬江縣農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孕育著新的收獲和希望。(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