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張明秀 黑土地上科技示范的探路者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黑龍江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張明秀干了二十多年的農技,富錦的很多農民都知道她。她不是農民卻最知農民心理。大家總能在田間地頭找到她。她說:“干了二十多年農業技術推廣,我從來沒有后悔過選擇這個職業。”

  她是全天候的科技熱線

  2018年初,是張明秀最忙的時候。她說,當前的農業生產形勢“機遇與挑戰并存”,把握好機會,農民收入才能更上一層樓。她替農民急,大年初八剛上班,她就在種植業協會年會上給會員上了一課。

  張明秀認為,賣原糧的日子已經過去,要琢磨著把自己種出來的東西進行加工之后再賣出去。在會上,她細心地和大家算了一筆賬,一斤水稻、一斤大米,產出差別在哪。之后在同軍谷物合作社舉辦的會員大會上,張明秀和農民一起分析形勢,幫助農民謀劃今年的種植。

  有一個農民本來要把地流轉出去,聽了張明秀的分析之后,決定自己種植大豆。事實證明,那年的大豆價格不錯,種植大豆讓他獲得了很好的收入,給兒子買臺小汽車的愿望就要實現了。

  每年播種前,她都去給農民講政策、講信息。村里、農戶家、田間地頭,都是她的課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她和農民一起學,“有國家政策支持,咱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只要農民有需要,張明秀總是樂此不疲。講技術、出謀略,水稻還沒收,她就告訴農民要提前找好銷路;收獲后,她最關心的就是種植長粒水稻的幾個合作社大米銷售情況。她經常給幾個種植大戶打電話,告訴他們要抱團發展,把大米賣出個好價。

  2019年初,富錦市象嶼農產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張明秀,告訴她象嶼今年要在富錦市周邊簽訂80萬畝玉米種植訂單。他們種植的玉米,蛋白和油分高1個百分點,就會比市場價格高1~2分錢。為了找到這個優質品種,她四處打問信息,收集了近70多個玉米品種交由象嶼化驗,并有針對地指導農民進行種植管理。

  她的推廣成果遍地開花

  在玉米與大球蓋菇間作試驗的餌料配制過程中,為了了解發酵情況,她就用手去摸,胳膊上、腳上全是小蟲子,半天也抖不凈;玉米大豆輪作技術研究中,調查雜草數量和種類時,由于草小,她只能趴在地上數;開展水稻秸稈打包技術示范時,打包機剛來的那幾天,她天天跟在打包機后面。她還收集了很多腐熟劑廠家信息,要找到一種適合富錦市低溫腐熟的產品,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燒秸稈的問題,既肥田又不污染空氣。

  2018-2020年,黑龍江省行業系統在富錦市建立了第三積溫區玉米評價基地,這是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區唯一的一個。評價基地主要研究早熟機收,大小區加一起共600畝地,57個品種,這一項工作是關系到全省第三積溫區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問題。這項工作任務重、要求多,張明秀她們三四天就要調查一次,一次就得4個小時;在出苗、抽雄、成熟時,需要天天有人在地里盯著,特別是秋天研究機械收獲的時候,機械在前面跑,她們幾個在后面緊緊追著,一天下來衣服都濕透了。

  2019年初,在早熟玉米機收研究上,張明秀又接了兩個玉米大試驗,其中一個是高直鏈玉米種植試驗。張明秀知道,這個品種如果種植成功了,將改寫直鏈淀粉依靠進口的局面,將會帶動富錦農業的新發展。做轉基因鑒定、芽率試驗,這個品種生理性狀的研究是從零開始的,對她來說,挑戰性很大。

  有一次張明秀調查玉米蟲害發生情況,走到漂筏村時大約下午5點,地里蚊子直撲臉。她往地里走時,有一個農民對她說:“張姐,站地頭看看得了,別往里面去了,一會兒讓蚊子給你吃了。”蚊子沒攔住張明秀的腳步,不進地,不了解蟲害發生情況,無法決定是否用藥,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給出最恰當的用藥配方。

  作為女人,張明秀夏天幾乎沒穿過幾次裙子。在田間示范試驗中,跟車、配藥、調整機械,她比農民還“農民”。農忙時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農民早上幾點進地,她就幾點進地,田間哪有問題,她就出現在哪里。

  她是農民信任的技術專家

  她的手機就是一部熱線,從沒換過手機號。農忙時早上三四點鐘就有電話,她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在微信群里給農民提技術意見或發鏈接,農民也會在群里問她很多問題。今年,在防疫期間,張明秀開辟了網上課堂,每周兩次網上培訓,農民有時間就可以聽。她還申辦了“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訂閱號,每周發布3~5個技術意見,印發技術資料,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近年來,她與漂筏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寶成等4個玉米合作社簽訂了技術服務協議,服務面積累計達到近40萬畝,全程技術指導得到了合作社的認可。這么多年來,她一心撲到農技推廣工作上,她說:“只要是對富錦農民有幫助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去嘗試,我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學技術、學服務,給農民帶去更多的致富信息、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只要這個信息對一個農民有用我就沒白學。”

  她是農民的良師益友,總是想在農民的前頭。她用一腔熱情守護著富錦這片肥沃的黑土地。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