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后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農業農村部對產量、品質、抗性及面積等均達到指標的品種確認為“超級稻”品種。全國水稻研究推廣優勢力量按照農業農村部部署要求,加強自主創新,強化聯合協作,在超級稻育種理論方法創新、育種材料創制、重大品種培育、配套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實現多年小面積畝產突破1000公斤。
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挖掘了一批優質、抗病、高耐(冷、熱、鹽、旱、淹)、養分高效、籽粒低積累重金屬與高富集有益元素等遺傳調控新基因。創制了華占、春江12等一大批不育系、恢復系,選育了一大批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適應性廣并在生產中大范圍推廣應用的超級稻新品種。
優質高產取得新進展。從品種特性選育和配套技術集成上發力,力求實現優質高產的協調統一。近年來新確認的超級稻品種優質率占比高達81%,品種優質化率得到全面提升,適口性進一步改善。
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超級稻以品種為核心,強化栽培技術配套,與單項栽培技術、農機作業技術實現融合發展。研制了“水稻工廠化育秧精密播種流水線”等9大系列機具與成套設備,極大提高了超級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示范推廣取得新跨越。截至2019年底,全國超級稻累計種植16.1億畝,實現了超級稻的大跨越、大發展。2019年全國水稻單產470.6公斤,較2015年提高11.1公斤。與常規水稻品種相比,超級稻畝均增產66.3公斤,扣除種子、增加肥料、農藥等的投入,畝均增收近150元,實現了增產增收的協調統一,對于引導水稻種植品種更新換代發揮了重要作用。超級稻成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典范和協同攻關的標桿,為保障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