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育工作,2018年以來,已連續3年舉辦農民教育發展論壇,目的就是為廣大農民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為農民教育管理者、理論研究者、教育培訓實踐者搭建思想交鋒、理念交互、經驗交流的平臺。作為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育事業的參與者、推動者、實踐者,我積累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總結經驗,農民教育培訓道路堅實寬廣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靠教育。加快農民現代化發展步伐,推進以人為本、以產業為需、以“三農”為重的農民教育培訓,整體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人力基礎的重要保障。近幾年,我們立足服務鄉村振興,通過推進人的現代化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為核心,以提升“三性”(針對性、有效性、規范性)為導向,堅持“三分”(分層分類分模塊)培養形式,引導農民教育培訓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高中等農業職業院校、涉農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用優質教育資源培育優質人才,為農民搭建教育培訓、工學結合的立交橋,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訓,農民教育培訓呈現出可喜的變化。
一是培養目標更具針對性。以往搞農民教育更多考慮人往哪去,目標是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們則更多考慮人從哪兒來,考慮靠誰來發展產業、振興鄉村。去年,我們聯合教育部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利用5年時間,面向社會推介100所農業高職優質校,培養100萬鄉村振興帶頭人。重點聚焦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鄉村社會服務帶頭人等三大類群體,為鄉村真正培養一批干得好、留得住、帶得動的鄉村振興永久牌帶頭人。我們注重政策的包容性,既鼓勵外出返鄉回鄉人才創新創業,也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培養造就“土專家”“田秀才”。高素質農民帶領小農戶、普通農戶共同發展,獲得了農民群眾普遍認可,不少高素質農民進入村“兩委”班子,真正形成良性循環,農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二是培養渠道更具有效性。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組織方式、生產手段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農民教育培訓理念、模式、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據這些新變化,我們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歷提升計劃“雙輪驅動”,構建高等農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育“三高協同”發展格局。近些年,以工程項目為抓手,每年培育農民達到100萬人,為保供增收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我們著力打造農業職業教育2.0版本,為廣大農民量身定制職業教育培養方案,推動高職擴招向廣大農民敞開大門,僅去年招生就突破3.5萬人。
三是培養方式更具規范性。我們堅持引進使用和就地培養相結合,堅持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相協調,堅持在崗培訓和儲備培養相銜接。中央、省市、縣鄉三級聯動、各司其職,中央主抓領軍人才和師資培訓;省市著力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及示范性合作社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人才的經營理念、專業知識拓展培訓;縣鄉兩級重點抓好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農民培訓,以實用技能為主,形成立體化培訓格局。
展望未來,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遠景可期
農民群體中蘊含著巨大的人力資源寶庫,要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改變農村缺少年輕人、缺少能人帶頭人的狀況。通過教育培訓把蘊藏在農民頭腦中、心身中的能量、潛質和智慧充分調動挖掘激發出來,培養一大批身在農村、心在農村、干在農村、作用發揮在農村的鄉村振興帶頭人,帶領億萬小農戶并軌大市場、銜接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如何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既是新課題新挑戰、也是新使命新任務。要著重做到“三好”。
一是貫徹好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明確部署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提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落實好中央精神,把中央要求切實貫徹落實到農民教育培訓事業中,扎實推動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發展,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要適應好發展需要,瞄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效農產品供給,瞄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瞄準農業綠色發展、完善鄉村治理等發展要求,精準施策、多措并舉加快培養現代農業的建設者、引領者。要順應好農民期盼,農民教育培訓要致力于解決農民創業興業中的痛點難點,以教育培訓為核心向兩端延伸,幫助農民解決貸款難、銷售難等問題,通過“富腦袋”促進“富口袋”,展現農民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制定好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以及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力爭通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規模持續擴大,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健全完善,培育制度基本建立,短期培訓、技能培養、學歷教育相融通的人才培養通道基本貫通,“N+X+1”教育培訓格局基本形成,組織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各類社會資源力量充分發揮。培育管理更加規范,基礎條件有效改善,培育效果有效提升,多元投入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基本形成,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結構、素質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匹配度持續提升。到2035年,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更加壯大,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農民終身學習制基本建立,農民素質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更加協調。
三是營造好發展環境。聯合多方力量,采取讓農民更有獲得感的政策措施,以培訓為紐帶推動高素質農民協作發展、互補發展,持續跟蹤農民訓后產業發展,開展政策宣講、項目推介、技術指導等延伸服務。同時,大力選樹高素質農民發展典型,在全社會樹立支持、尊重高素質農民的良好氛圍,真正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農民教育事關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事關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農民教育培育質量、隊伍結構、人才規模、資源效益相統一。
一是健全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業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新型經營服務主體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優勢,強化公益性涉農培訓機構建設,吸引多種資源和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提高各類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推進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圍繞產業鏈、打造教育鏈,貫通各層次教育培訓“立交橋”,建設“學分銀行”,促進不同階段學習成果互認互通。
二是加快農民培育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培訓、發展扶持、引導激勵等銜接配套的高素質農民制度,加快農民現代化進程。加大農民教育培訓投入,擴大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招收農民學員比例,健全學習補助機制,完善組織管理、考核評價、回鄉就業等辦法。建立高素質農民精準扶持制度,促進高素質農民領辦創辦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大引導激勵,推動高素質農民走協作發展、互補發展之路,選樹先進典型,發揮示范作用。
三是不斷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面向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為目標,通過就地培訓提高一批務農農民,著力提升經營管理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創業者隊伍。面向農業生產性服務新需求,以推進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為目標,通過吸引發展一批返鄉回鄉農民,著力提升專業化技術水平,打造農業創新創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隊伍。面向鄉村社會事業發展,以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為目標,通過培養儲備一批農村“兩后”生、農科畢業生,著力提升鄉村管理發展水平,打造引領社會事業發展的帶頭人隊伍。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