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讓人們更想親近溫補的食物。2020年12月,中國“牛界”的一場盛會——首屆“中國牛·優(yōu)質牛肉品鑒大會”在北京召開。從全國各地赴會而來的牛肉產品濟濟一堂,它們肉色鮮紅、細嫩多汁、風味清香,在展臺上一爭高下,讓現場食客大飽口福。
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中國農歷“牛”年。在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中,牛是勤勞和奮進的代名詞。千百年的馴化和選擇,讓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留下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幾十個優(yōu)良品種,魯西牛、晉南牛、秦川牛……在世界上,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黃牛”。
由下田耕作轉向提供肉品,改革開放后,中國黃牛的使命有了新的變化。然而面對國外成熟肉牛品種的沖擊,黃牛轉型發(fā)展的艱難可想而知。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種業(yè)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yè)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yōu)良品種。40多年來,相關企業(yè)、科研單位、政府機構披荊斬棘,朝著市場需求,運用科學方法,積極開展我國黃牛品種保護、選育和利用工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種業(yè)強國不懈努力,讓中國黃牛“牛”了起來。
政企攜手 搶救中國黃牛多樣基因
1979年,我國放寬肉牛屠宰政策,并于兩年后實行牛肉自由購銷。從前作為役畜的黃牛搖身一變,成為高營養(yǎng)的優(yōu)質肉類代表,走上人們的餐桌。據統計,我國牛肉人均年消費從1980年的0.3千克增加到2000年的4千克,再到2019年的5.95千克,已是世界牛肉第二大消費國、第一大進口國,也是需求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為了讓黃牛多產肉、快產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大批進口外國牛種,期待快速改良我國本土黃牛生產性狀。
但由于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和科學的管理,從國外引種雜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黃牛的退化。有些寶貴的地方品種已然滅絕或瀕臨滅絕,像是蕩腳牛、蒙山牛、舟山牛;還有些已經陷入“引進—退化—再引進”的怪圈,不僅每年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在國外購買,還造成了不可小覷的“雜交污染”。
肉牛品種資源是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zhàn)略性資源,是“無價之寶”。保護中國黃牛的多樣基因刻不容緩。
生長在山東北部的“渤海黑牛”,因遍身黑色而得名,有“抓地虎”的美譽。然而進入21世紀,渤海黑牛數量銳減,2001年存欄量僅為6萬頭。楊占崗是山東無棣縣車王鎮(zhèn)一家肉牛屠宰加工廠的老板。那時他就發(fā)現,廠里屠宰的牛全部是西門塔爾等國外品種的雜交牛。難道小時候常見的黑牛已經“滅絕”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楊占崗去周邊農戶和其他屠宰場打聽情況。得到的結果讓他倒吸一口涼氣:本地黑牛因為長得慢、產肉少而賣不出去,大部分屠宰場全是國外品種。這樣下去,我們的黑牛遲早被國外品種“吃”了!
從此,保護渤海黑牛成了楊占崗最重要的事情。挨家挨戶打聽、東奔西走牽牛,才勉強湊夠了100多頭核心群體。楊占崗把每頭牛的來源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族譜”。在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幫助下,他們利用活取胚胎和凍精技術,定位了影響渤海黑牛生長的一系列控制基因,按圖索驥般探索選育新的
品種。
好多個萬家燈火的除夕,楊占崗都是在基地和牛一起度過。2019年的一天,基地的第一頭種公牛去世,楊占崗流淚了。這頭種公牛已經11歲了,它的子孫一籮筐,冷庫中還保存著不少凍精,給未來的選育留下了火種。從圖像上來看,這頭種公牛眼神透亮,像是在凝望遠方;鼻子中還套著繩環(huán),那是作為耕牛留下的標志;背部的肌肉高高隆起,是出產高品質牛肉的關鍵部位。
如今,楊占崗的華興畜牧公司已經成為國家級渤海黑牛保種場,還是省市縣相關部門開展研究的“大本營”。不僅保種,楊占崗公司在十幾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建立起了飼料生產、屠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yè)鏈條,目前已經開發(fā)出渤海黑牛牛肉干等系列產品。如今,保種場渤海黑牛核心種群已經達到了600多頭,還帶動周邊農戶養(yǎng)殖1000多頭。華興公司“一邊育種、一邊開發(fā)”,肩負起了黃牛地方良種保育的重任。
在地方品種瀕危的迫切形勢下,國家各級相關部門接連努力,采取積極政策保護中國黃牛。1998年,原農業(yè)部出臺《加強全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意見》,實施《全國畜禽良種工程建設規(guī)劃》,建立了第一批肉牛資源保護場;2008年,國家確定第一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保護區(qū)和保種場,肉牛共有15個。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農業(y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意見》,提出堅持“保護優(yōu)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從收集、保護、鑒定、利用多方面,部署推進中國黃牛遺傳資源的保護工作。
實踐證明,政府企業(yè)攜手,通過政策支持加全產業(yè)鏈開發(fā),是一條保護地方黃牛的可行之策。在湖北枝江市,相關部門在仙女鎮(zhèn)建立夷陵牛保種場,由豐聯佳沃公司負責對夷陵牛的資源保護和產品開發(fā)。如今,“牛郎山牛業(yè)小鎮(zhèn)”綜合體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2019年有7家“牛郎山”農場餐廳、連鎖面館接連開業(yè),產業(yè)發(fā)展推動夷陵牛數量越來越多;河南郟縣在2008年建立“郟縣紅牛”基因庫,2018年又專門成立“紅牛產業(yè)辦公室”,由縣委書記任總指揮,舉全縣之力推動郟縣紅牛保護開發(fā);甘肅崇信縣探索“窯洞養(yǎng)牛”,將廢棄的窯洞整理成養(yǎng)牛場,并對農戶制定改造窯洞和養(yǎng)牛補助政策,目前已經開發(fā)出六大系列、100多種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城市,依托公司和農戶,有力地保護了當地肉牛種質資源。
科技創(chuàng)新 賦予中國黃牛新鮮血液
國外食用牛肉由來已久,品種選育體系也已較為完善;而我國將牛肉作為主要食用肉類還不到40年,和國外育種水平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人們逐漸意識到,通過科學的選育讓黃牛“揚長補短”,才能創(chuàng)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保護中國黃牛。
不斷優(yōu)化中國黃牛性狀成了幾代育種人魂牽夢縈的事。為了擺脫種牛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追趕世界先進育種水平,20世紀70年代,中國良種黃牛委員會成立。圍繞“點上保種、面上改良”的八字方針,眾多科研單位和攻關團隊開展了大量工作。
選育、再選育,這是一條漫長但必須要走的路。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肉牛育種工作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如今,牛遺傳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掌門人”李俊雅接過陳幼春、許尚忠等老一輩育種家手中的接力棒,開展肉牛選育工作。這一站,他們來到了甘肅,瞄準了“平涼紅牛”這個類群。
研究顯示,平涼紅牛具有生產高品質牛肉的潛力,通過科學選擇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成為中國特有的優(yōu)良肉牛品種。中國農科院“西部肉牛種質創(chuàng)新基地”就建在平涼市白水鎮(zhèn)打虎村。這是全國兩大肉牛種質創(chuàng)新基地之一,是平涼紅牛新類群選育的平臺。
巍巍黃土,溝壑縱橫。環(huán)境的閉塞在一定程度上讓平涼紅牛的純正基因得以保留,但也給育種工作帶來挑戰(zhàn)。2020年國內新冠肺炎新增基本清零的5月份,李俊雅就帶領團隊早早開始了牛群的組建工作。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坐著縣城租來的車,研二學生張亞朋和伙伴們一路找尋紅牛。在黃淮海平原長大的張亞朋,從未經歷過上塬前的那“山路十八彎”。“有的拐彎只有45度,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他用手指畫了一個角,“短短3個月,我已經跑遍了平涼的各個縣區(qū)。今年的第一場雪,就是在10月份的莊浪縣見到的”。
好不容易來到村里,忙碌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為了挑選具有好性狀、沒有疾病的紅牛,張亞朋需要通過外觀判斷:寬高是否達標,體重是否適合,背部、后驅是否結實。接著,他要抽取牛的血樣,拿回實驗室進行基因分析。生長速度、產肉性能、抗病能力……近100個和生長發(fā)育、屠宰性狀、肉品質相關的基因全部檢測完,才能確定是不是具有培育潛力。“中午在農民家吃完烤土豆,再忙一陣就準備返回了。山里天黑的特別快,當地司機也怕走山上的夜路。”張亞朋說。
“平涼基地的目標就是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固化優(yōu)良基因,力爭10年內培育出新品種。同時,我們建立遺傳評估系統、數據收集系統和性能測定站,完善肉牛品種的基礎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推進聯合育種。”李俊雅說。除了平涼基地,近三年來,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組織了兩次全國種公牛拍賣會,成立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和育種公司,加速了“華西牛”的培育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我國肉牛品種改良努力著。
據悉,像肉牛這樣大型動物的新品種選育周期一般為28至35年,在我國科學家一代一代的奮斗中,這艱辛而漫長的歷程已然有了曙光。在一片空白之上,我國已經審定數個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種:2007年,河南泌陽縣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培育品種“夏南牛”,它是祁興磊團隊用21年時間以法國夏洛來牛和本地南陽牛雜交選育而成;歷經40年,遼寧畜牧人對本地黃牛進行雜交,育成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遼育白牛”;經過兩代人的接續(xù)努力,女碩士呂愛輝帶領吉林延邊畜牧開發(fā)集團培育出“延黃牛”……這些新品種大多具有引進品種產肉快、出肉率高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地方品種抗病性強、肉質好的優(yōu)點,極大豐富了中國黃牛大家族。
2018年,農業(yè)農村部新一輪機構改革組建種業(yè)管理司,全面統籌農作物、畜禽和微生物種業(yè)發(fā)展,標志著現代種業(yè)發(fā)展進入新階段、種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邁出新步伐。品種創(chuàng)新永不止步。2008年以來,我國實施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加快肉牛主導品種的選育進程;2019年,又啟動了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聚焦肉牛等5大品種,瞄準核心關鍵技術和良種選育沖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yè)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肉牛育種體系正逐步建立。當前,我國已形成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進品種三方共存的新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北、西北、西南、中原等幾大優(yōu)質肉牛優(yōu)勢生產區(qū),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市場道路 擦亮中國黃牛優(yōu)質品牌
當前,牛肉已成為小康人民“菜籃子”里的重要食材。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吃牛肉時在想什么?或許是口感、味道、營養(yǎng),也或許是產地、品牌、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品質的消費,隨口而出的不僅是電子產品、服裝品牌,還有諸如龍井綠茶、贛南臍橙,鹽池灘羊、盱眙龍蝦這些優(yōu)質的農產品區(qū)域品牌。
但說到牛肉,不少人對國外品牌如數家珍,但提到國產品牌卻一時語塞。實際情況是,我國許多品種具備生產高品質牛肉的能力,并且產品在國內市場流通多年。但有廠商發(fā)現,只有將自家產品掛上“日本神戶和牛”或“澳洲雪花牛肉”的名頭,才能博得更多消費者的眼球。此外,我國現有牛肉的分級標準多是在借鑒發(fā)達國家,沒有很好地體現我國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特別是高品質牛肉的分級一直參照日本的標準。品牌不響成了中國黃牛發(fā)展的一大阻礙。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牛肉的消費需求,把品種資源轉化成經濟優(yōu)勢,是中國黃牛的新命題。
我國南方肉牛主推品種“云嶺牛”,不僅十分適合在我國南方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而且70%的個體胴體評級能達到日本神戶和牛A3標準以上,經濟效益潛力巨大。
為了加快云嶺牛的生產推廣,2013年,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和30多家企業(yè)自發(fā)聯合成立了“云南肉牛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由研究院負責技術研發(fā),生產種牛、凍精;由企業(yè)承擔擴繁、二級平臺建設和技術成果轉化,以及牛肉屠宰加工與產品研發(fā)銷售。經過七年的努力,目前研究院每年可提供特一級公牛300多頭,凍精達100萬劑,在昆明、楚雄、德宏、普洱等8個州(市)建立起擴繁群和改良點。
目前,云嶺牛的市場均價每公斤已經達到了120元,最頂級的A6級雪花牛肉每公斤最高可賣到6800元,與日本神戶和牛不分伯仲。“不只要養(yǎng)殖,我們還要做精深加工;不只賣到大城市,我們還要在國際市場上打響品牌,讓世界消費者都能吃到中國云嶺牛肉。”聯盟成員、普洱金孔雀綠色牧業(yè)公司總經理刀光富信心滿滿。
2016年5月,時任農業(yè)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到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考察云嶺牛的養(yǎng)殖利用情況時指出,云嶺牛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南方沒有生產高品質牛肉專門化品種的空白,打破了依賴“日本和牛”的技術壁壘。他強調今后應注重消費者群體定位,加強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云嶺牛的產品競爭力。
中國黃牛必須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和評判。在市場的呼喚中,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首屆“中國牛·優(yōu)質牛肉品鑒大會”拉開帷幕。本次大會朝著“興民族品牌,豐百姓餐桌”的方向,吸引了來自13個省22個品種(類群)參賽報名。來自全國的消費者和專家對生鮮肉和涮制類、煎烤類牛肉進行現場品鑒評分,評分的標準全部按照國內消費者的喜好。農業(yè)農村部總畜牧師馬有祥表示,本次大會聚焦我國地方牛種資源,挖潛力、明方向、樹品牌,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fā)展理念,推動肉牛種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動體現。
最終,晉南牛、渤海黑牛、魯西牛、郟縣紅牛、夷陵牛、文山牛、云嶺牛、新疆褐牛等八個品種被授予“高品質牛肉生產推介品種”榮譽證書,他們還分別贏得綜合評價優(yōu)勝獎、最具風味獎等多個獎項,平涼紅牛獲得品質特別獎和最具風味獎。“舉辦本次大會提高了消費者對我國高品質牛肉的認知,將促進我國肉牛品種資源的挖掘利用,加快建立中國黃牛自主品牌,為拉動地方肉牛產業(yè)發(fā)展提振了信心、指出了方向。”大會主辦方國家畜牧科技創(chuàng)新聯盟理事長秦玉昌表示。
從吃不上肉到吃上肉、再到吃好肉,中國自主肉牛品種和品牌從人們的呼喚中發(fā)展、壯大,讓中國牛肉用中國牛種。當前我國即將開啟“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畜禽種業(yè)發(fā)展也進入了自主創(chuàng)新引領,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從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的新階段。育種人的努力,企業(yè)家的付出,消費者的青睞,極大提振了民族種業(yè)信心,豐富了百姓餐桌,讓中國黃牛的故事在世界上高聲傳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