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直接影響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供求形勢更加復雜,糧食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為進一步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糧食安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樹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山東貢獻,圍繞“扛牢農業大省責任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實地調研,做出了相應的措施。
基本情況及主要做法
山東省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三位,在全國糧食生產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多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堅定扛起農業大省責任,狠抓糧食生產不放松,全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工作,打贏了小麥條銹病、玉米草地貪夜蛾阻擊戰,克服了干旱、低溫凍害、洪澇、冰雹等災害影響,夏糧、秋糧均獲豐收,全年糧食生產實現“夏增、秋增、全年增”,總產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占全國增量的16%,連續七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
(一)糧食產能不斷提升
從糧食播種面積看,全省糧食播種面積自2010年以來呈“幾”字型發展態勢,在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峰值12776萬畝,之后連續三年下滑,201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2469萬畝,比2016年減少307萬畝。雖然糧食播種面積出現下滑,但仍連續八年穩定在12000萬畝以上。
從糧食總產量看,全省糧食總產自2010年以來呈遞增趨勢,先后跨上了900億斤、1000億斤兩個大的臺階,2020年達到峰值1089.4億斤,較2010年900.6億斤增加188.8億斤,已連續七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
從糧食產能分布來看,2019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在500萬畝以上的市有10個,面積占到全省的84.4%,其中菏澤、德州、聊城、濟寧、濰坊5個市糧食播種面積均超過了1000萬畝。糧食產量超過50億斤的市有10個,產量占到全省的85.7%,其中菏澤、德州、聊城、濟寧、濰坊、臨沂等6市糧食產量均在80億斤以上。全省糧食總產過10億斤的有46個縣(市、區),其中總產過20億斤的超級大縣有平度(28.5)、曹縣(26.54)、鄆城(22.19)、齊河(22.13)和東明(20.06)等5個縣(市)。
(二)農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堅持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嚴守1.12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9587.38萬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5247萬畝。通過整合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項目,集中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2019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528.5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499萬畝年度建設任務,被國務院評為2019年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顯著激勵獎勵省份,獲得中央財政獎勵資金2億元。今年,全省已經新建高標準農田56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萬畝,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建設任務。其中,高效節水灌溉任務完成量占國家年度計劃總量的16.65%,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13萬畝,占全省現有耕地面積的54.2%,生產全省約75%的糧食。全省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54萬畝,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三)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高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要求,聯合省農科院、山農大、青島農大以及農業農村相關部門,加大良種、關鍵技術研發推廣力度,深化小麥、玉米、水稻、薯類、雜糧五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高產、低耗、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在全省廣泛推廣了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小麥寬幅精播、玉米“一防雙減”等一批關鍵增產技術,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96%,其他關鍵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糧食單產不斷增加。自2010年以來,全省糧食單產整體穩步上升,2019年糧食單產429.62公斤/畝,較2010年的402.87公斤/畝,提高6.64%。“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審定糧食作物品種399個,選育的小麥品種“濟麥22”連續9年為全國第一大品種,累計推廣2.7億多畝;山農29、山農30、煙農1212、山農28連續4年破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最高單產達856.9公斤。“山農糯麥1號”實打畝產694.96公斤,創全國特色營養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濟麥44”實打畝產766.62公斤,創全國強筋小麥單產紀錄。登海玉米品種曾連續7次創造全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每年推廣面積達4000多萬畝。大豆品種“齊黃34”實打畝產353.45公斤,創造了全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四)政策保障機制更加完善
不斷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將“糧食生產穩定度”指標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體系,細化分解糧食播種面積,逐級壓實“糧袋子”行政首長責任。扎實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等,依據小麥播種面積,按照每畝不低于125元的標準,每年向種糧農民發放補貼資金70多億元,全部通過“惠民一卡通”發放到農民手中。堅持市場配置糧食資源,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讓優質糧食產得出、賣得好、收益高。“十三五”期間,累計向農民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387.61億元,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累計落實產糧大縣財政獎勵資金67.89億元,調動了基層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累計發放農機購置補貼74.47億元,補貼各類機具68.7萬臺,帶動了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累計發放深松作業補貼資金8.5億元,作業面積2508萬畝,耕地質量逐步提高。
當前全省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和風險。
一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壓力較大。近年來,受糧食價格、生產成本等影響,種糧比較效益偏低。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例,據近5年分析畝均收入僅61.8元/年,明顯低于花生(1455元)、蘋果(7894元)收益,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種植蔬菜、果樹、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面積增加,存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爭地現象。加之糧食連年豐收,個別地方政府有松懈思想,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是農田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全省農田骨干以下輸水渠道襯砌率僅為40%,斗口計量設施配備率不足50%,大中型灌排設備完好率不足70%;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不高、建設內容不全,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不足耕地面積的55%,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約有四分之一需要提質改造。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耕地中,不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3500多萬畝,還有1500萬畝在正常年份下達不到充足灌溉條件,這部分耕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遇旱則大幅度減產,甚至絕產,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三是糧食規模化經營不足。受種糧效益偏低、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取消、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影響,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發展動力不足,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偏低,“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目前,一家一戶生產比重較大,從事糧食生產者老齡化嚴重,新技術、新品種接受能力不足,加上缺乏統一供種和關鍵技術推廣補貼政策,農民存在盲目用種和關鍵增產技術落實不到位,影響了科技在糧食增產中的作用發揮。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從耕地資源來看,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6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6.3% ,嚴守1.12億畝耕地紅線壓力很大。從淡水資源來看,我省農業用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畝均水資源僅為16.7%。高效節水灌溉能力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從耕地質量來看,受種植結構單一、施肥用藥不科學、深耕深松面積少等因素影響,導致土壤耕層變薄、養分失衡、鹽化酸化、農藥殘留等問題突出,耕地質量有待提升。這些都對糧食穩定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五是糧食精深加工業發展滯后。當前我省糧食加工業中,中高端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不全,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建議
一是加大扶持發展糧食生產政策力度。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和糧食生產穩定度等考核,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防止出現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在穩定產糧大縣獎勵、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的同時,建議開展統一供種、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防雙減”等補貼政策,提高良種覆蓋率和關鍵技術普及率。
二是持續提升糧食產能。一方面,繼續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著力在建設和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下功夫,推動基礎設施配套、耕地質量提升等資源要素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集中。另一方面,繼續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良種和關鍵技術推廣力度,推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充分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同時,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力度,解決好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五優聯動”,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落實好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在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和加工環節上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加大糧食加工科技創新力度,推動糧食產業向精深加工和主食產業化發展,擴大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小麥專種、專收、專儲、專用,持續做好“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建設,培育壯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全面提升我省糧食產業市場競爭力。
四是培養壯大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扶持力度,在政策、信貸、保險等方面給予傾斜,引導糧食生產向優質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解決好“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問題。同時,發揮好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作用,積極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等社會化服務,幫助種糧農民提高糧食質量等級、增加賣糧收入。
五是完善防災減災體系。聯合應急、水利、農業、氣象、媒體、通訊等單位力量,建立較大覆蓋面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立完善農業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努力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