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機聲隆隆,在山東泰安岱岳區老宮官莊村的120畝土地上,10個玉米新品種等待收獲,6臺新型專用收割機正一爭高下。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告訴記者,今年的玉米收割與以往大有不同:不再摘果穗運回家晾曬脫粒,而是在田頭就直接將籽粒脫好,這樣可以立即進行烘干和下一步存儲。
在田頭用機械直接收獲玉米籽粒在我國尚屬新鮮事物,近年來,玉米主產省對這項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品種、不同機械的收粒效果如何?有哪些技術難點?如何盡快推廣?今年10月,全國引領性技術玉米籽粒機收觀摩交流會在山東泰安召開,請跟隨記者一起尋找實現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的答案。
籽粒機收能節本增效
相信不少人對這樣的收玉米場景并不陌生:機械過后,“穿著衣服”的玉米穗像小山一樣堆在田頭。農民用拖拉機將果穗拉回家,接著晾曬、脫粒。直至賣出合格的玉米粒,這個過程快也要一個月,是最耗費勞動的環節之一,讓不少農民少掙好幾天的工資。早就有人提出,要是能在玉米摘穗時就直接脫粒,那該多方便!
玉米籽粒機械直接收獲不僅可以節約人工脫粒和晾曬的成本,還減少了中間消耗環節,讓玉米更快上市。雖然到2019年,我國玉米機械收獲面積已經占到77.3%,但長期以來是以收果穗為主,籽粒機械直接收獲僅占5.5%,和發達國家全部實現機收籽粒相比差距明顯。
針對這個阻礙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最后堡壘,2018年,農業農村部將“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作為重大引領性技術,在各玉米主產區開展科研攻關、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經過三年努力,從品種、栽培、機械到倉儲的集成技術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據了解,吉林于2015年率先開展機收籽粒試驗示范,6年來共篩選了28個適宜品種,出臺了每畝100元的機械作業補貼,還探索出了一套籽粒機收產銷新模式;寧夏去年開始探索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創建實驗基地5個,玉米畝產保持1000公斤左右的同時成本降低10%;河南通過構建以更新品種和機械為核心、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技術推廣模式,2019年籽粒機收推廣面積已超過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的12%。
“目前來看,機收籽粒在不少試驗地區起到了提高玉米收獲效率、提升經濟效益的作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技推廣處處長崔江浩說。
籽粒機收的關鍵是保證低破損率
“要保證玉米粒不被機械絞碎,難度比較大。”薛麗娜的手上是她剛挑出來的幾顆破碎的籽粒。“碎粒相當于殘次品,混在完整的玉米粒中,拉低了賣價。”
“較高的籽粒破損率是由于玉米在收獲時的含水量過高。”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說,“研究發現,玉米收獲時的含水量在25%以下才能保證5%以下的破損率。但據2012-2019年的試驗示范結果顯示,全國21個主產區收獲時玉米籽粒的平均含水率是25.91%,破損率也高達7.96%。”尤其在黃淮海平原,十月正是搶收玉米、搶種小麥的時候。要是等待玉米在田間自然降低含水量,無疑將耽誤下茬小麥的年景。
因此研發適合機收籽粒的新品種和新機械對降低破損率至關重要。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多所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圍繞實現機收籽粒低破損開展了一系列品種更新研究和機械研制。本次會議集中發布了國禾918、存玉738、京科999等10個脫水快、產量高的適宜機收籽粒新品種和十大適宜機械。
趙久然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主任。在觀摩現場,他舉著一枚“MC121”玉米穗向圍觀的專家和農民展示:“MC121籽粒偏硬、棒形整齊、耐密抗倒,適宜用機械直接收獲。去年這個品種開始示范,今年在安徽、河南的推廣面積已經達到百萬畝。”“‘MC121’是今年產量和機收表現最為突出的。”薛麗娜在一旁補充道。
近年來,玉米籽粒機收技術已從最初的關注品種和機械,逐步向關注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轉變,對田間栽培管理配套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均有所更新和發展。
此外,烘干設施的建設也刻不容緩。據悉,烘干一斤玉米粒的成本高達2~7分,很多農民表示難以承擔這筆費用,目前我國糧食機械烘干不到10%,與發達國家的95%相比有很大差距。“下一步需加強烘干配套設施建設,出臺燃料補貼政策,做到玉米籽粒及時烘干、安全入倉。”全國農技中心主任魏啟文說。
籽粒機收推廣將借助新型經營主體
薛麗娜和丈夫都是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父母的支持下,2007年小兩口回到家鄉,成立糧食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步步發展壯大,到今天管理著1300多畝良田,還為周圍數萬畝耕地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
“我們眼見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機械換人,糧食產量也越來越高。這是科技和推廣的作用。”如今的岳洋合作社不僅是產糧主體,還是泰安當地重要的試驗示范和農技推廣基地,每年承擔數十個科研項目和推廣任務,今年就已帶動13個村開展小麥良種繁育共計200萬公斤。
據泰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殷富偉介紹,他們正聯合省、市、縣、鄉四級推廣機構,集聚科研院所、高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關單位,依托岳洋合作社建立“4+X”推廣體系,建設500畝高標準農技推廣試驗示范基地,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非常關鍵的一環。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每年開展十大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技術推廣模式,讓生產經營主體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切實發揮了引領性技術在推動產業增效和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帶動作用。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曄表示,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需的良地、良種、良機、良技、良法、良人,要靠科技和推廣來實現。目前需盡快解決各地在玉米機械粒收中的問題,加快技術落地應用,早日實現玉米生產的全鏈條和全程機械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記者手記
籽粒機收技術打通了我國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最后一公里”,在人工成本日益增長的今天,值得各玉米主產區研究推廣。但是由于我國玉米種植分布廣泛,同樣的技術在不同地區實施效果也將有差異。及時發現并消減產生的比原先生產方式更高的成本,是這項技術大規模推廣前必須跨過的“坎兒”。
除了選擇合適的品種和機械外,技術要想得到農民認可更重要的是算好“經濟賬”。期待各地通過政府、科研、主體的多方發力,采用更多創新性舉措進一步降成本、提效率,用因地制宜的科學技術為農民增收“添一把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