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聚焦五大環節 堅決打好產業扶貧硬仗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 方春明 字號:【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的關鍵,也是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前端抓好技術支撐,中間抓好生產組織,后端抓好市場營銷”的發展思路,聚焦五大環節、打好五場硬仗,創新縣級“5+2”、貧困村“3+1”扶貧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加快扶貧產業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2016-2019年,廣西貧困發生率從10.5%下降至0.6%,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萬人,其中426萬人通過產業幫扶實現增收,占脫貧人口的94.67%;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底2773元增加到2019年底10600元,翻了2番。

  聚焦主導產業,堅決打好規模化發展硬仗

  發展扶貧產業,規模是基礎。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話語權,就沒有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廣西針對扶貧產業“小、散、弱”問題,創新發展縣級“5+2”、貧困村“3+1”扶貧特色產業,集中打造主導產業,扶貧產業規模化水平顯著提高。蒼梧六堡茶、容縣沙田柚、田東芒果、陸川豬等13個縣域“5+2”特色產業成功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其他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廣西縣級“5+2”、貧困村“3+1”扶貧特色產業發展模式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產業扶貧十大機制創新典型之一。一是科學制定產業目錄。堅持“長短結合”的原則,科學遴選86個發展空間廣、市場需求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制定全區扶貧特色產業目錄和認定標準,指導全區106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和5379個貧困村因地制宜選準縣級“5+2”貧困村“3+1”特色產業。其中,“5”“3”在全區扶貧特色產業目錄中選擇,在脫貧攻堅期內原則上保持不變,倒逼各縣集中資源常抓不懈;“2”“1”為各縣、貧困村自主選定,每年可調整1次。二是大力發動貧困戶參與。將貧困村有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摘帽的一個硬性指標,要求特色產業覆蓋8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2020年8月底(以下數據均截至2020年8月底),全區共組織發動118.23萬戶貧困戶發展縣級“5+2”、貧困村“3+1”扶貧特色產業,覆蓋96.36%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三是集中打造拳頭產業。集中項目、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投入,扶持一批優勢特色產業擴大規模,發揮更大帶貧益貧作用。比如,2018年以來,廣西全面實施千萬畝油茶基地、千億元油茶產業的“雙千”計劃,對油茶新造林按2000元/畝給予補助、對油茶低產林改造按500元/畝給予補助。全區油茶種植總面積818萬畝,成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之一。四是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出臺產業扶貧全產業鏈扶持路徑政策,支持扶貧資金投入扶貧產業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環節,推進扶貧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如都安縣近年來創新貸牛(羊)還牛(羊)產業扶貧模式,建成3個萬頭種牛、5個萬只種羊繁育基地,每戶貧困戶可從企業“貸”1頭牛犢或10只羊羔用于養殖,出欄后由企業按市場價或協議保底價回購。同時,建設冷鏈物流中心、澳寒羊全自動冷鏈加工中心,引進德國流水線集中屠宰分割,加工制作多種成品,實現全產業鏈發展。貧困戶每年每養1頭牛(10只羊)可增收5000元左右,累計帶動13.28萬人脫貧。

  聚焦龍頭帶動,堅決打好新型經營主體帶貧硬仗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發展扶貧產業,龍頭帶動是關鍵。沒有龍頭帶動,“小農戶”是無法與“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的。為此,廣西將“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有產業基地(園)覆蓋”納入貧困縣、貧困村脫貧摘帽標準,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全區所有貧困村基本實現新型經營主體或產業示范基地覆蓋帶動。一是強化示范區帶動。大力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自治區對認定的自治區級示范區,每個給予300~5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引導示范區創新統租分包、土地入股、產業聯盟等模式,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全區共建成各級示范區(園、點)13851個,其中自治區級示范區339個。比如,灌陽縣創建千家洞雪梨黑李產業示范區,總面積2.5萬畝,帶動貧困人口2746人發展雪梨、黑李產業,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全區共有農業重點龍頭企業1334家,這些企業通過土地入股、訂單收購、土地流轉等方式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比如揚翔集團,探索出“一十百千萬”生豬飼養模式,即1家龍頭企業帶動10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流轉100畝以上土地、每年出欄1000頭以上肉豬、力爭每戶貧困戶年增收不少于10000元,該模式累計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三是強化合作社帶動。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97萬家,其中自治區級以上示范社1294家。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實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質量監管、統一品牌銷售等,實現抱團發展。比如環江縣南大門桑蠶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76戶950人種桑養蠶5687畝,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四是強化致富帶頭人帶動。實施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將每個貧困村培育不少于3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納入貧困縣、貧困村脫貧摘帽標準。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專門印發通知,要求春節期間組織開展走訪鄉賢、返鄉能人等活動,引導他們回鄉創業,成為致富帶頭人。比如,融安縣海歸賴園園,回鄉帶頭發展融安金桔產業,累計帶動貧困戶8781戶種植金桔3.5萬畝,年銷售額2700多萬元,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十佳農民。2018年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工作現場會在廣西召開。全區共培育致富帶頭人2.82萬人,實現創業1.65萬人,累計帶動30.73萬人脫貧。

  聚焦科技支撐,堅決打好平臺隊伍建設硬仗

  發展扶貧產業,科技是支撐。沒有科技支撐,就難以提升生產效率,難以提高扶貧產業發展效益。近年來,廣西突出抓好科技平臺和隊伍建設,強化科技服務,切實增強扶貧產業的科技支撐。一是加強科技智囊團隊建設。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院士)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一大批院士和國家頂級科學家走進廣西,袁隆平、黃路生、桂建芳等院士在廣西設立了12個院士工作站;選聘22位國家產業首席科學家在內的114名區內外知名專家,成立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建立產業發展智囊團,為扶貧產業發展問診把脈、開展技術攻堅。今年1-8月,智囊團為廣西產業發展提出51條寶貴的意見建議。二是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搭建創新聯盟平臺,聚集全區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和力量,構建統一高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2019年以來,依托創新聯盟,組織開展科技先鋒隊“強農富民”專項行動,已研發、正在申請品種登記、引進篩選新品種新產品160個,集成推廣重大科技成果、技術32項,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基地40個。三是加強基層農技服務隊伍建設。累計選派1.5萬名貧困村科技特派員下沉村屯一線,開展現場技術服務28萬天次、技術培訓122.6萬人次,實現科技服務覆蓋全部貧困村。按照每個貧困村“3+1”特色產業都有一名以上產業發展指導員要求,累計選派3.27萬名產業發展指導員全覆蓋掛點聯系所有貧困戶,實行姓名、負責產業、幫扶內容等信息上墻,隨時為群眾發展產業答疑解惑。

  聚焦產品銷售,堅決打好產銷對接硬仗

  發展扶貧產業,銷售是根本。銷售問題不解決,扶貧產業做得再好,也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廣西積極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體系,努力打通扶貧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一是創新推行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全力打造“廣西好嘢”農業品牌,促進農產品銷售,全區共認定“廣西好嘢”農業品牌199個,其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6個、農業企業品牌47個、農產品品牌106個,品牌價值超過1500億元。2019年農業農村部公布首批中國農業品牌目錄中,廣西11個品牌上榜,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二是努力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充分用好粵桂扶貧協作平臺,每年在廣東舉辦1次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創建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廣西館”,定期舉辦推介會、展銷會等活動。2019年,共有356家廣東企業在各類展會上與廣西簽約,簽訂貧困地區農產品訂單431個,完成銷售196億元,帶動貧困人口23.18萬人增收。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建設,全區有28個農產品獲“圳品”認定,未來3年將在全區建設30個以上供深“菜籃子”基地。三是著力發展農村電商。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建設,58個縣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實現對全區國定貧困縣全覆蓋;覆蓋貧困縣41個,占比70.68%;累計建成農村服務站點5421個、物流配送網點3661個,培育農產品網銷單品6592個。涌現出了“三農合伙人”“巧婦九妹”等一批全國三農領域標桿網紅人物、“扶貧達人”,有力助推了扶貧產品銷售。四是大力開展消費扶貧。搭建廣西消費扶貧平臺,發動全國11家大型批發市場和多家采購商與廣西建立長效供銷機制,每個扶貧產業基地或龍頭企業至少與1家以上當地超市或農貿市場建立定點供銷關系。出臺消費扶貧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優先采購貧困地區產品,每年認購數量不低于年消費農產品總量的20%,每年采購金額不低于本單位當年福利支出總金額的50%。組織百萬職工開展“抗疫情促消費助脫貧”活動,在基層工會規定的逢年過節慰問費標準之外,按每人不超過300元的限額,發放一次性“助推脫貧攻堅特別消費券”。今年1-8月,累計認定扶貧產品7082款,銷售149.7億元。

  聚焦支持保障,堅決打好政策組合硬仗

  發展扶貧產業,支持保障是推手。產業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扶貧產業更是如此,如果沒有支持保障措施保駕護航,扶貧產業就難以發展壯大,更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廣西統籌各方面資源,打好政策組合拳,全力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形成了多渠道發力的支持保障機制。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將推進“5+2”“3+1”扶貧特色產業發展納入市縣黨委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量化考核指標,倒逼責任落實。堅持每年召開2次全區產業扶貧現場會,定期編印產業扶貧典型案例,交流經驗,推進產業扶貧工作。二是強化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創新“戶貸企管、戶企共營、戶企共享、戶貸戶還”模式,引導貧困戶帶資入股,以資領養領種,實現戶企共贏、利益共享,形成產業持續發展、貧困戶穩定增收、貸款按時歸還的良好格局。全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43.87億元,惠及76.47萬戶貧困戶,其中今年新增發放89.75億元,排全國第1位。三是全面實施產業以獎代補政策。注重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實施“先建后補”的以獎代補政策,按照產業類別和規模制定分類補助標準,對發展扶貧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劣到優”的貧困戶進行獎補。2018年以來,累計發放產業獎補資金109.44億元,獎補貧困戶269.35萬戶次。四是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脫貧攻堅期內,免除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投保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