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是皖北農業大市,面對長三角經濟圈的融入和高鐵新時代的到來,農業如何盡快適應一體化發展,彰顯自己的優勢,筆者進行了調研,并以太和農業為例展開了分析與思考。
太和農業在長三角區域的表現
太和縣175萬畝耕地,綠色食品基地認定面積達100萬畝,基地為長三角區域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優質農產品,是長三角區域的大菜園、大果盤、大糧倉。太和農業融入長三角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優質農產品,最大的依托就是“江浙滬皖”大型商超和高消費群體。
就目前而言,太和農業在長三角經濟圈中表現出色的主要集中在面粉、淀粉、果蔬、特色種養產品上,其中太和優質專用小麥粉,2018年僅“三泰”“美好”“金皖泰”三家面粉企業在長三角地區的銷量就達4000多噸;保健茶、材料面、調味品、藥食兩用品等,在長三角區域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紫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1.5億元以上,其中有1.1億元在長三角區域;六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強筋麥”“有機菜”“綠色薯”主要銷往長三角市場,其中,蔬菜“上海青”與南京、上海兩地常年開展訂單生產,年銷售1800多噸,日供貨萬斤以上。
融入長三角的因素分析
太和地處皖北,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必須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才能談合作共贏,才能增強自信心。就現實情況而言,農業“需求側”的主動權在“江浙滬”,而農業“供給側”才是融入長三角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優勢分析
人口資源優勢。太和農村人口150多萬人,其中40多萬人的“農商大軍”造就了生物醫藥、有色金屬、發制品、工業篩網四大主導產業,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雇工工資不高,日均55元左右。
民間資本優勢。太和民間資本殷實,20多年來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項指標,在全省名列前茅。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5億元,全省縣域第一,存款余額528.8億元,位居全省第五。
科技研發優勢。太和2018年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團隊40多個,共享諾貝爾獎得主專家3人、兩院院士3人;硒瑞恩“諾獎工作站”、安徽省農科院皖北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太和試驗站和院士工作站落戶太和,省內外多所大學在太和建立研發基地;縣政府建設了5000畝的“雙創園”;域內經營主體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品種1個,省審品種2個。
特色產業優勢。太和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基本上是“南菜、北藥、東果、西糧、中特色”。其中特色產業有:專用品牌糧食、中藥材、西瓜、花卉苗木、食用菌、特種養殖、特色水產等;地理標志產品有香椿、櫻桃;區域公用品牌有“太和板面”;道地中藥材有桔梗;農業“國”字號的榮譽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糧食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中國桔梗之鄉”等。
商貿物流優勢。太和“華源醫藥物流園”運輸網絡覆蓋全國,物流園目前入駐企業587家,年營業收入346億元。
農業產能優勢。太和常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是安徽小麥、夏玉米、夏大豆最高單產記錄的刷新者和保持者;認定的綠色食品及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100萬畝,其中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生產基地60萬畝,大豆20萬畝,特色經濟作物面積55萬畝左右;建有全國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強、科技含量較高的蟲草生產基地、金蟬生產基地、水蛭生產基地。
綜合實力排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太和縣投資潛力居第22位;在《安徽縣域經濟競爭力報告(2018)》中,太和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投資環境、特色經濟均居全省第5位,人才優勢居全省第9位。
短板分析
一是農業標準化程度不高。像“太和板面”“麒麟西瓜”“花卉市場”等,均缺乏健全的生產標準和生產規程。農業經營主體對標準的認識膚淺,只簡單停留在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檢測上,對生產標準、產品標準、管理標準的認識、實踐、應用都不到位,尤其是技術規程、質量分級、包裝材料、冷鏈運輸、市場準入等標準化水平亟待提高。二是農業特色不突出。太和特色農業主要是中藥材、西瓜、花卉苗木,雖然還有養殖、水產、食用菌等,但占比都不大,市場占有率也低,競爭能力不強,在長三角經濟圈中彰顯不了特色。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健全。“江浙滬”市場對消費是比較挑剔的,不僅要求質優價廉,還想看到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程動態監控。農業的監測體量大、監測面積廣、監測隊伍薄弱、監測投入乏力,監測手段還需要強化。四是農業經營主體“多而不強”。目前,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7000多家,隊伍不小,但是運行的水平不高,省級龍頭企業表現突出的不多,在長三角經濟圈中形不成群體競爭優勢。五是農產品加工“腿短”。太和農業仍停留在“產品農業”上,以賣原糧、賣毛豬為主,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處在初級階段,傳統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少,急需要在農產品加工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條。
問題分析
一是引力弱。太和農業從區位上看,與長三角核心區域時空距離相對較遠,偏“農”偏“土”,又缺乏山水資源,除人力資源外,經濟水平、城鎮化水平、消費水平、對外貿易落后于“江浙滬”,在人才、資金、技術上差距也比較大,承接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吸引力相對較弱。二是合作窄。太和農業與長三角合作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寧波等,同長三角其他城市合作較少;從合作領域看,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交易上,而人才交流、農產品加工、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等領域合作較少;從合作深度來看,多數合作層次較低,主要集中在訂單生產、初級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初加工上,而在項目資金引進、農業科技創新、先進管理模式運用等重點領域合作很少。三是機制缺乏。太和農業與長三角城市開展深度合作缺乏常態化磋商機制、聯合協調機制、合作落實機制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體的互動聯絡機制,推動區間合作的載體平臺少,農業經營主體互動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
融入長三角的發展對策和建議
發展對策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做大做強優勢特色主導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科技創新、突出集群成鏈,搭建合作平臺、承接產業轉移、對接“江浙滬”市場,高起點建設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優勢特色產業帶,打造長三角綠色優質“糧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實現基地由追求數量增長向高質量高產值轉變,由過度依賴一產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努力把基地建設成現代農業發展高地和農民增收福地,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更新農業發展理念。在農產品生產上突出標準化、綠色化、特色化,樹立大生態、大循環、大食物、大市場、大農業、大科技的發展理念;在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上突出本土化、集群化、規模化、精英化,樹立“遇強則強”的發展理念;在農產品加工上突出廣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樹立“產品農業”向“加工農業”轉變的理念。
搶抓農業發展機遇。一是抓住融入長三角的發展機遇,揚長避短,精準發力。二是抓住跨入“高鐵新時代”的機遇,圍繞長三角3小時經濟圈,瞄準生鮮、采摘、冷鏈、物流、電商等,搶占商機。把太和香椿、櫻桃等鮮食農產品,快速推向大型商超,實現“當日采摘,當日上架”。
發展建議
聚焦優化供給,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發揮農產品主產區資源優勢,確立功能定位和發展取向,做大做強優質特色農產品,提高長三角區域“太和農產品”供給水平。重點打造優質專用小麥“糧倉”,培育定向輸送優質果蔬的“瓜園”“果園”“菜園”;瞄準長三角消費結構升級和需求多樣化的趨勢,推進畜牧水產業綠色化、標準化、現代化規模養殖;立足資源優勢和生產潛力,扶持優勢主導產業,制定配套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
聚焦標準化建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農業標準化生產是農產品進入長三角市場競爭的重要條件,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必須秉承“內強品質、外塑品牌”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太和板面”“太和香椿”“太和桔梗”等區域公用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和名特優農產品認證品牌。以“江浙滬”市場為切入點,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范、過程有監測、銷售有標志、市場有監管”。
聚焦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堅持科技引領,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一批實質性成果;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使之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遴選的田間超市、新型農民培訓課堂和科技人員創業創新陣地;組建長三角農業科技協作工作小組,加強長三角區域間農業科技交流、合作與共享,依托“皖北研究院”定期舉辦長三角鄉村振興論壇暨農業科技成果交流活動。
聚焦載體建設,拓展農業增值空間。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為抓手,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集聚園區為載體,充分利用“江浙滬”資金、人才和技術等資源,引進一批“江浙滬”知名農業加工企業,共建一批領先的農產品加工聯合體、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各類合作基地,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圍繞上海、南京等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需求,建設一批果蔬、糧油、畜禽外延生產基地;建立以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為龍頭,專業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為依托,季節性臨時批發市場為補充的市場體系,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推進長三角市場一體化。
聚焦主體帶動,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引導企業通過訂單契約等形式,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原料供應機制,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和穩定的原料供應。支持企業建設高標準加工基地,配套現代化加工裝備,提高商品化處理和加工水平;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合作社、協會為紐帶,家庭農場和大戶為基礎的產業聯合體,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基礎上,實行統一社會化服務,實現基地建設的標準化、智能化、機械化、生態化、品牌化;建設一批集約化育種育苗供應中心,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推廣“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探索現代市場營銷方式。
聚焦農產品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一方面,按照市場規律培育壯大主體,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加大財稅、金融、科研、用地、用電等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各類主體發展壯大。特別要加強龍頭企業培育,鼓勵工商資本投資,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業。另一方面,強化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利益。發展“加工農業”的初心是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加工業的發展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要推動主體之間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打造產業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參與、融入產業鏈條,把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
聚焦高鐵新時代,跑出農業發展加速度。高鐵新時代的到來,為太和農業提供了長三角3小時經濟圈,在這3小時經濟圈中要跑出自信、跑出名氣、跑出加速度。一是跑出“太和生鮮”加速度。太和香椿、櫻桃,采摘期短、保鮮期短、運輸半徑短,高鐵新時代的到來,為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大型商超提供了快速通道。二是跑出“太和標簽”加速度。紅薯、西瓜、食用菌等鮮食類食品生產是太和農業的強項,高鐵新時代的到來為貼上“太和標簽”,打造“太和專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三是跑出“太和農旅”加速度。太和具有山區缺乏的平原優勢,千畝甚至萬畝花園、果園、瓜園等各類產業園比比皆是,“游農家園、看農家景、吃農家飯、話農家情”,正是都市人為之向往的地方。要讓田園聚集人氣,讓產品吸引游客,讓營銷標新立異,讓產業鏈條充分延伸,打造“太和農旅”名片。
(作者系安徽省太和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高級經濟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