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是福建寧德福鼎市下轄的一個畬族行政村,全村現轄1個中心村、2個自然村,415戶1836人,其中畬族村民806人。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封反映赤溪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的來信,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從而引發了至今仍奮戰不息、惠及全國各地的扶貧攻堅運動,赤溪村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十年“輸血”扶貧。《人民日報》刊載讀者來信文章后,赤溪“窮”得全國聞名了。由此,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都來幫扶,為村民們無償提供樹苗、果苗、羊羔及各種莊稼種子等生產物資,希望他們能夠發展生產、盡快擺脫貧困。
十年“換血”拔窮根。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思路,赤溪村采取“政府出一點、社會資助一點、村民出一點和群眾投工投勞”的方式,逐步完善中心村基礎設施,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十年“造血”開發扶貧。采取“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等綜合性措施,持續加大鄉村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投入,進一步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赤溪走好“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路子,全面提升發展水平。
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村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與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時高興地指出,“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赤溪緊抓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機遇,加快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戰略樣板村。
從凸顯一產特色到三產融合
“這是剛發的工資,足足有3500元。”從畬村白茶赤溪旗艦店出來的赤溪村民楊玉燕,笑呵呵地把錢揣進口袋,收工回家吃飯。“現在,全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除了種一些茶葉,我家有3口人從事白茶行業,去年家庭收入15萬元。”楊玉燕高興地說,“這得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僅幫助我們脫貧,還引進了六妙茶業這只金鳳凰,創立了畬村白茶品牌。”
楊玉燕原來家庭收入主要靠2畝多的茶園,生活比較拮據。“以前每到采茶季,我跟丈夫就早早地上山采茶,再坐一小時的班車,到湖林茶葉交易市場販賣。還要供女兒上大學,一年到頭全家幾乎沒剩什么錢。”回憶起以前的生活,楊玉燕陷入沉思。
“后來,六妙茶業開了畬村白茶旗艦店,給我們帶來了很大變化。家里的2畝多茶園,都流轉給他們做生態有機茶園,他們還雇我們除草,茶青也上門收購,還給予基本價格保障。算了算,一年下來增加了7000元收入。”楊玉燕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很滿意,“現在,村里與六妙茶業投資合作,建設畬村白茶產業園項目,建立茶葉加工廠、茶文化體驗園。農閑的時候,我和丈夫到茶廠打工,成為一名上班族。女兒畢業后,聽說茶園招聘,我就趕緊叫她回來上班,工資也不比外面低。現在,全家收入越來越高,而且在家門口就可以賺到錢,生活是越過越好。”
像楊玉燕一樣,赤溪村的很多群眾受益于農業產業提升發展,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這幾年,赤溪村念好“山海經”,主動加強省級龍頭企業合作,推動白茶產業“一產接二連三”,將種植采摘、制作加工、文化旅游有機融合,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又破解群眾就業結構單一、產業鏈增值收益不高等問題。赤溪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3650元,增長到2019年的21600元,同比增長58.24%。
這也得益于福鼎市謀篇茶產業大發展的布局。近年來,福鼎市堅持做好以茶葉為主導的產業扶貧文章,以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為契機,推廣“龍頭企業+中小型加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基礎上,帶動各村發展茶葉加工產業,推動建設品品香白茶體驗館等一批茶旅休閑地,助力鄉村振興、群眾致富。如今,福鼎白茶香飄四海,連續10年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十強,2019年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
“做好茶產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有效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福鼎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這也讓農閑之余農民不但有業就、有活干,更能有錢賺,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讓農民的笑臉多起來。”
從精準脫貧到精準致富
“每到周末就是最忙的時候,全家老小都得出力。”在村里一民宿的后院,33歲的畬族村民鐘麗眉正在整理被服,準備為入住的游客換洗房間用品。20年前,鐘麗眉是赤溪村鐘宅自然村村民。他一家5口人,住在大山深處破舊的房子里,靠種一點水稻為生,家庭收不抵支,生活十分困難。2004年,得益于精準扶貧政策,他們一家搬遷到赤溪中心村來,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4層新樓。2016年,家里利用閑置的房間還開起了民宿,實現了脫貧致富。
“原來的老房子很破,每次屋外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特別是臺風天時,我很擔心房子的安全。”鐘麗眉說道:“像我們這樣的貧困戶,要不是黨的政策好,不可能從山里搬出來,還住上這么好的新房子,過上這么好的日子?,F在我不管外面刮風下雨,晚上關起門就能夠踏實睡覺。”
2017年,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積極引導群眾在自己的房子里開了土特產店、民宿和農家樂。農家樂經營者雷朝田說:“店里是由我親自掌勺的,生意紅火時需同時接待30多人用餐,每年的營業額可達30多萬元。隨著我們赤溪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旅游產業不斷發展,我們農家樂的生意也會一直紅紅火火。”
不僅要讓群眾“搬出來”,更要讓他們精準致富。赤溪村用足用好上級扶貧開發政策,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安置,以及楊赤公路、赤溪小學、磻溪鎮赤溪衛生分院、畬族風情街等項目,全方位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立足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赤溪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并引導村民積極融入旅游配套服務業,通過烹飪協會赤溪分會等平臺開展技能培訓,發展了一大批特色農家樂、民宿、商鋪等。目前,生產經營性收入已成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9年占比超過了70%,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的家庭186戶,占全村的45%。
赤溪村的發展只是全市各村群眾精準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福鼎市堅持精準方略,實施“五因五缺”分類法開展精準識別,逐戶建檔立卡,逐戶派出干部精準落實幫扶政策,做到攻堅項目、扶持對象、幫扶措施、政策落實“四個更加精準”,并創新“產權改革、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數字農業、黨建引領”帶貧減貧模式,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帶動農民實現持續增收。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可以讓搬遷戶穩定居住下來。”福鼎市扶貧辦負責人說,“但挪窮窩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要治窮病、拔窮根,必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找到適合每戶群眾發展的項目,才能做到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從外部激發到主動作為
以前的赤溪村文化生活比較單調。如今,大家都喜歡跳廣場舞、看電影,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實了。這幾年,村里還舉辦了“正月十五”畬族鳳凰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讓村民和游客感受到畬族民俗、小吃、特色文藝的濃郁風情,也提升了畬族群眾對畬族文化的認可度和自豪感。市里面也經常來“送戲下鄉”,中國微演藝、提線木偶等文化表演,不僅宣傳了黨的好政策,更讓群眾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2016年,總書記批示指示后,在赤溪干部群眾中掀起熱烈反響,村民自發齊聚村部人民會場,傾聽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F在,村民們經常看新聞聯播,更關心時政、更關心村里的發展。“自總書記批示后,我們村群眾的思想整體上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大家的心與總書記、與黨中央靠得更近。”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說。
群眾也紛紛表示,“現在,我們不僅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還要想著把村子建設好、發展好。只有祖國好、村子好,我們的日子才能過得更好。”圍繞赤溪振興發展,大家還主動出謀劃策,“把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門前屋后不亂堆柴火、不亂丟垃圾”“站在山上往下看,村莊屋頂不好看,影響村里的旅游形象,要整一整”“村里的邊角地,各家房前屋后,種上些花草樹木,更加美觀”等。
近年來,赤溪村深入挖掘扶貧文化、畬族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莊建設,教育引導群眾頌黨情、銘黨恩,在推動赤溪振興發展上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繼續前進。“扶貧要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絕大多數村民都是有‘志’的,有強烈的脫貧愿望,面對扶貧好政策,多數村民都能抓得住、跟得上。”杜家住說:“但在扶志扶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教育和文化的關鍵作用,引導村民永遠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全面提升思想素質。”
從決勝脫貧到鄉村振興
赤溪村脫貧攻堅的歷史,也是一部村黨組織全面建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福鼎市堅持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重點,深入實施“堡壘領航、頭雁引航、外力助航、保障護航”四大工程,通過建強骨干力量、筑牢基層堡壘、樹好用人導向等方式,推動農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吳貽國在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里忙得不亦樂乎,種植的黑皮雞樅菌已經開始產出,每天300多千克。“跟習總書記視頻連線4個月后,我就發起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現在種植的這種黑皮雞樅菌口感好、味道鮮美,市場認可度高,2019年收益達20多萬元。”吳貽國說:“這還要多虧市里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顧問團對我的幫助,他們不僅教會我種植技術,還幫助聯系銷售市場,讓我沒有后顧之憂。”
作為赤溪村委會主任,吳貽國沒有忘記自己“領頭雁”的身份。他不僅聘請村里6名相對困難的群眾到種植基地務工,給每人每月發放2000元保底工資,年底再給他們分紅,解決他們就業難、收入低的問題。同時,在試種成功后,他還積極鼓勵引導村民加入黑皮雞樅菌種植產業,實現共同富裕。
在發展過程中,赤溪村堅持以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赤溪村成立黨總支,把黨支部建立在農業、旅游等產業鏈上,成立功能型黨小組,并以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為契機,注重選拔有公心的各類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加強了村干部脫貧攻堅的整體帶動能力和戰斗力。結合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托“福鼎白茶”和鄉村旅游帶動,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共同開發、聯合經營,謀劃實施了畬村白茶產業園、畬家客棧等一系列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努力“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