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能等他們返貧了再補救。
3月20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四條基本原則:堅持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開發式幫扶與保障性措施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外部幫扶與群眾主體相結合。其中第一條原則要求,提前發現并識別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人口,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邊緣人口致貧。一旦出現返貧和新致貧,及時納入建檔立卡,享受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實施精準幫扶。
防止返貧從步驟上看,可分為“防”和“止”,但手段不止于“防”,目標也不止于“止”。“防”要注重超前性、預見性、針對性,緊盯苗頭性、傾向性、可能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防止返貧要亮起“信號燈”,拉起“警戒線”。要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認真查找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賬銷號。要研究透脫貧人口返貧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和風險控制。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健全監控和預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及時告知預報信息、采取預防措施,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防止返貧也要注重精準,做好返貧成因的精準識別、返貧后貧困狀況的精準評估、貧困程度的精準鑒定,制訂有針對性的措施,靶向施策。縣級要落實主體責任,做好調查核實、信息錄入、精準幫扶、動態管理等工作。鄉村兩級定期開展走訪摸排,嚴格認定程序,抓好幫扶政策實施。各級扶貧、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殘聯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與比對分析,及時通報支出驟增或收入驟減家庭的預警信息。
防止返貧要設置“減速帶”,留出“緩沖區”。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性、連續性。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要設置過渡期,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松勁懈怠。”既要只爭朝夕、一鼓作氣、快馬加鞭,又不能心浮氣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有畢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想法,要做到“蹄疾而步穩”、一步一個腳印,以水滴石穿、久久為功的韌勁,馳而不息、鍥而不舍的精神,用更持久的耐心恒心、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嚴謹的思考論證、更扎實的實踐探索,把“斷奶期”后續培育和謹防失去外部助力后可能出現的滑坡、跑偏、走樣作為鞏固重點,把不斷夯實產業基礎、破解產業項目同質化問題、促進穩定就業作為提升空間,構建可持續的扶貧脫貧和發展模式,多舉措結合,綜合治理慣性返貧頑疾。
防止返貧要備足“降落傘”,套上“救生圈”。返貧最怕“高空墜落”和“跌入深淵”,要采取措施避免“硬著陸”和“沉底”。返貧風險人口,罹患突發重大疾病、遭受意外災害是重要原因。“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要織密“保障網”,有效化解脫貧戶因病、因殘、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因災返貧等非主觀因素風險。對突發重大疾病造成返貧的脫貧戶,及時落實大病保險等各項醫療救助政策。切實加大防范化解風險力度,扎實推進防災減災工作,加強災害監測,落實科學減災措施,努力減輕災害影響。對突發意外災害造成的返貧戶,要及時落實農業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臨時救助等政策。要充分發揮農業保險作用,動態調整保額,對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保險實行普惠性補貼制度,增加保險品種。要發揮農業信貸擔保貸款作用,幫助渡過難關,緩解“拉饑荒”壓力。
防止返貧要多些“雪中送炭”,少些“夏爐冬扇”。要針對返貧易發多發的原因,做好隱患排查,并及早進行“滴灌”和“解近渴”,全力防止引發返貧。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既要防疫情造成的直接影響,又要應對疫情引發的間接影響。一方面,要針對貧困村、貧困戶具體情況,強化產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大異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更重要、更關鍵、更迫切的是幫助解決燃眉之急、當務之急。要促進轉移就業,加強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精準對接,穩崗拓崗,支持扶貧龍頭企業盡快復工,提升帶貧能力。如暫時無法外出,應先在“就近就地”上多想點子。把“扶貧車間”建在村里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靈活就業。同時,通過深入挖掘當地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用工潛力、組織投入農業生產等渠道,促進就近就地就業。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疫情聯防聯控等,開發一批環衛保潔、防疫消殺等臨時性公益崗位進行托底安置,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活。
防止返貧要早打“預防針”,少吃“后悔藥”。要對癥下藥,深化志智雙扶,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造血”功能,持續提升群眾“自身免疫力”、防返貧能力和發展能力。堅持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是“王道”,注重農民科學素養提升和職業技能培訓是“硬核”。關愛留守兒童,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鞏固義務教育階段保障水平,最大限度控輟保學;開展一戶一策、一人一策針對性培訓,提高貧困群眾勞動技能和致富本領,實現“培訓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益。把“短期靠打工、中期靠產業、長期靠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形式、層次多樣化的培訓,拓寬技能脫貧新路,使貧困地區勞務輸出、貧困人口就業扶貧更多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普工向技工轉變。針對農民工群體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相應職業(工種)技能培訓補貼標準。推薦資質合法、信譽良好、服務優質的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在疫情防控期間免費提供線上培訓資源及服務。要以更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激發貧困人口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
穩定脫貧且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要通過提前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切實加強返貧預防、返貧治理,使返貧群眾實現重新脫貧,并為其長期穩定脫貧提供有力支撐,防止重復陷入“脫貧—返貧—再脫貧—再返貧”的怪圈和死循環。
(作者系吉林省龍井市市委常委、副市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