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城郊二里畔的“萬家樂”移民新區,是該縣為27個大山深處的村子、3726戶貧困戶、10232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設計建造的未來家園,被稱為扶貧搬遷的天鎮樣板。
天鎮縣扶貧產業園區是天鎮縣委、縣政府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的一個大膽嘗試和創新。
園區位于“萬家樂”移民新區東側,規劃占地面積181畝,一期投資1.2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等各類建筑面積61196平方米,其中廠房7棟54060平方米,綜合服務樓4800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引進各類勞動密集型企業15家,預計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年產值可達4.1億元。園區現已入駐企業9家,提供就業崗位3200個,除了能滿足“萬家樂”移民新區全部有勞動能力居民就近務工需求外,還能吸納部分城鄉居民長期務工,力爭實現社會就業、政府收稅、企業做強、產值倍增“四效齊顯”。
近日,疫情趨穩,園區內的扶貧車間整齊排列,車間里隆隆的機器聲不絕于耳,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車間外墻上“黨的政策好、努力向前跑”等激發內生動力的標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天鎮縣扶貧產業園區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據園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袁亞男介紹,為了響應山西省委“時不我待抓落實、竭盡全力保就業”的號召,現已有7家企業恢復生產,1家茶葉企業和1家陶瓷企業即將營業。為了保證防疫生產兩不誤,園區各企業都采取嚴格的管控措施,每日定時消殺,進入生產車間需佩戴口罩、測體溫、洗手、穿專業的工作服或防護服。
此外,為了避免員工交叉感染,扶貧車間還嚴格采取分時段上班制度、進出體溫登記制度、人員健康查詢制度等。工人們開始不習慣,現在都習以為常,他們說:“政府把我們當寶,我們可不能辜負政府和企業對我們的關心,一定要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為縣里和企業多做貢獻!”
走進素錦悅衣生產車間,李大姐正在熟練地操作縫紉機趕制一批工作服。問她來自哪里,收入怎么樣?大姐笑嘻嘻說道:“我來自南高崖鄉,是搬遷到這里的貧困戶,現在我從家庭婦女變成工人了,能為家里作貢獻了。我從小就喜歡針線活,剛開始慢,經過政府的統一培訓,現在可以熟練地操作機器了,從一天生產3套工作服到現在已經可以做到8套左右了,一套衣服可以掙15元,一天最少能掙100元。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們就業機會,幫我們過上好日子。”
像李大姐這樣的縫紉工,一個月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算下來最少也有3萬元,遠遠超過了脫貧標準,這些走出大山的勞動力,正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0086天鎮客服中心主要為北京地區的移動用戶提供多種熱線服務,解決各種困難。在這里有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面龐,他們用流利的普通話和熱情的服務,給客戶回復著一個個問題。經理王云飛介紹:“這里聚集著天鎮縣優秀的青年人才,其中三分之一來自貧困家庭,他們年齡都20多歲,通過了層層選拔和在北京培訓半年之后才到這里上班。他們工資4000元以上,有五險一金,法定節假日三倍薪資,有餐補、公交補、通訊補等各項福利。”
在這里,從貧困家庭走出的年輕人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他們在自己的小舞臺上繪制著脫貧致富的大藍圖,為天鎮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