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發展農業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各地亟待解決的課題和重要任務。目前,全國各地特別是縣鄉村對鄉村振興如何破題、農業特色產業如何發展都在進行探索和實踐,也都存在一些迷茫和模糊認識。為此,本文以“德州市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與實踐分析”開展課題研究。
發展現狀
山東省德州市是農業生產大市。近年來,德州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山東省委“德州要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的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農村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創造了許多在全省有位次、全國有影響的亮點與典型。
糧食生產供應能力穩步提升。作為全國五個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市之一,自2009年以來連續實現“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2018年德州市用占全國0.9%、全省13%糧食播種面積,生產出占全國1.3%、全省16.7%的糧食,糧食總產達177.6億斤。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近年來,每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20~30萬畝,積極推廣糧改油、糧改飼,2018年發展豆類、薯類作物18.6萬畝,禹城市完成農業農村部大豆輪作試點任務5萬畝,其經驗推廣全國。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00萬畝,總產1300多萬噸,其中供應京津冀約25%;食用菌年產量突破60萬噸;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8萬畝,年產量10萬噸以上。
農業“新六產”發展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61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省級60家;禹城市入選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慶云縣被評為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全市多家經營主體被評為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主體。2019年,慶云縣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齊河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市多個田園綜合體、項目被確定為省級試點,全市共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個。
“放心農場”建設加快推進。截至目前,全市已評選認定兩批“放心農場”,總數達到108家。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加大,全市“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到453個,面積762.5萬畝,占食用農產品總面積的80%以上。智慧農業項目多點開花,臨邑縣、陵城區、慶云縣智慧大棚先后投入運營,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樣板和示范。按照打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目標,將“放心農場”作為德州市獨有區域品牌做大做強,德州扒雞等知名品牌在國內影響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
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全市涉農企業單位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基地4處;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1個,院士工作站6處,博士后工作站(基地)7處、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農業類)6家。近年來有10余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小麥玉米綠色增產模式、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3.2%。
農業組織化、外向化程度不斷提升。全市發展農民合作社1563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4家;發展家庭農場3044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29家;土地流轉面積360.6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總面積的45%。近年,先后與德國巴斯夫集團建設中德現代農業創新中心與示范基地,與荷蘭維斯特蘭市和瓦赫寧根大學合作共建中荷農業技術卓越中心等,全市農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
問題與原因
農業結構不夠合理,糧食比重過大。近年來,雖然德州市的農業結構一直在調整,但是全市糧經作物比例卻不降反升,由2010年的81.2:18.8提高到2018年的89.1:10.9,糧食比重過高,種植結構單一的問題十分明顯。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如優質蔬菜、優質果品、特色雜糧類等,種植規模小、生產效益低。分析其原因,一是目前從事種植業的農民中絕大部分為“3860”人員,也就是大部分都是婦女老人,青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技術含量較高、投入較多的特色產業群眾不愿意干或干不了;二是德州市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省工省力,而蔬菜、水果等產業機械化程度低,用工較多;三是糧食作物產量及價格波動小,收入相對穩定,而蔬菜、果品、雜糧等受氣候和市場影響大,產量及價格均不穩定,“好馬趕不上青菜行”“菜賤傷農”現象時有發生,挫傷了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全市新型經營主體質量不高,對產業融合帶動能力弱。農業規模化經營不充分,一家一戶傳統家庭經營模式仍是主流,土地碎片化,經營分散化,對一些傳統名產擴大規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控制產品質量等形成較大制約。德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不少,但普遍規模較小,大多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產業鏈條短且產業附加值不高,帶動能力差,很多企業加工在當地,原料基地在外地,對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沒能起到應有的引領帶動作用。其原因是長期以來對一二三產融合重視程度不高,對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視不夠,特別是制約特色產業發展和老百姓難以自身解決的市場建設、倉儲保管、冷鏈物流等嚴重不足;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
農產品品牌建設相對滯后,知名品牌少。全省范圍內知名度較高的僅有德州扒雞、樂陵金絲小棗等,但產值小,品牌價值低,帶動農業增收能力不強,對財政貢獻不大。傳統名產如“德州西瓜”主產區生產面積嚴重萎縮,已經喪失名產價值,令人痛心。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現有453個,在全省處于下游水平。分析原因,一是地方各級對農產品品牌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二是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爭創品牌意識不強、意愿不高,沒有真正認識到品牌的價值和作用;三是品牌營銷做得不好,對外宣傳力度小,營銷手段落后,致使不少品牌影響力小,品牌價值得不到體現,反過來又影響了經營主體創建和維護品牌的積極性。
農業總體支持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規劃引領不到位,市縣基本有了規劃,但鄉鎮村具體怎么搞,基層感到無所適從;資金投入不到位,特別是支持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專項資金少;人才、技術支撐不到位,高素質農民數量嚴重不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速度慢,農業科技服務手段落后。分析原因,地方各級對農業產業發展投入精力不足,關注不夠,配套政策泛化、趨同化嚴重,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基層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注意力不集中,大多還沒有進入狀態,對當地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研究不深不透,加之農民群眾市場意識、風險意識較差,在產業發展上相對保守,致使德州市產業振興一直沒能真正破題。
對策與建議
堅持因地制宜,穩步培植發展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必須因地制宜,不能貪大求洋,而是要根據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和當地特色種養傳統,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養則養,選準主導產業和產品。就種植業來講,基于德州農業資源稟賦以及良好的區位優勢,加上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各縣市區可在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名產上做文章,合理調減糧食種植面積,發展市場需求旺盛、比較效益高又有良好種養傳統的農產品。
堅持市場導向,不斷優化升級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必須瞄準市場需求,充分考慮了解、研究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的需求,細分市場。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生產提供不同產品,這也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發揮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網上農業”,引導農民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堅持“三品帶動”,加快推進“放心農場”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必須重視“三品”,即品種、品質、品牌。應當充分發掘地方優良品種資源,突出物種資源特色。發展特色產業必須把產品品質放在首位,保證產品優質,食用安全是基本要求,必須引導群眾嚴格按照國家農產品安全標準進行標準化生產,積極采用“二維碼”等產品質量可追溯手段,確保產品品質,并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品牌是特色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積極創建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靠品質贏得市場,靠品牌擴大影響。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的支持和獎補力度,提高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發特色農產品和品牌創建的積極性,加快全市“放心農場”建設步伐,努力打造京津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堅持產業融合,加快農業“新六產”發展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必須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深層次的價值。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農業產業鏈延伸長度不是看加工環節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滿足最終消費者需要,除了傳統的生產、加工、銷售這一農業產業鏈延伸維度,另一方面是利用農業收獲物發展鄉村手工業,如編織刺繡、紡織印染、雕刻等。手工業是鄉村產業融合的重要內容,具有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價值。二是農業與鄉村功能的擴展。鼓勵和支持各地大膽探索、創新創造,在保障農業生產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開發農業和鄉村特殊功能,實現“農文旅體養”融合,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科技引領,不斷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一是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新理念,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能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一些名優新特稀品種和技術,必須經過當地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技服務機構嚴格試驗示范,證明其在當地可行后才能推廣應用。二是大力用現代農業技術提升改造傳統農業和產品,為傳統名產注入新動能。德州市一些傳統名產如慶云大葉香菜、武城辣椒等也不能一成不變,要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研發新品種和綠色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不斷為傳統名產注入新的科技內涵。
堅持以點帶面,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發展特色產業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要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適度規模發展,先把產業、產品做優做精,開始不要過分追求數量快速擴張,而要靠品質和特色取勝。對于原來沒有產業基礎的地方發展特色產業,要選擇群眾基礎好、農業生產條件優勢、交通區位及物流優勢明顯,農村黨支部堅強有力的村莊、社區,通過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認識程度高、科技意識強的帶頭戶、示范戶先行先試,然后不斷總結經驗、典型引路,從而吸引和帶動其他小農戶踴躍加入,或通過土地流轉擴大規模,培植當地特色主導產業。要尊重群眾意愿,切忌通過行政命令強行推動發展某種產品或產業,造成好心辦壞事,欲速則不達。鄉鎮村要加強對農民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把握好市場規律,合理調整產業規模。同時,各地要認真研究農業產業發展特點,及時為農民群眾提供信息、技術、銷售及其他社會化服務,促進當地特色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真正實現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有益的借鑒和示范。
(作者:賀洪軍 馬愛民 孫季平 徐曉瑩 石瑩 趙文超 謝婕;單位:山東省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