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浙江杭州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克服因人員流動限制帶來種養企業用工不足、因交通管制帶來物流受阻、因無法復工帶來效益受損等困難,千方百計增加生產,滿足市場供應和百姓生活需求,為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業產業經營的新變化
盡管這次疫情暴發的很突然,波及范圍很廣,給國民經濟帶來一定沖擊。但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阻擊戰。從長期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逐漸消退,并為我國農業產業經營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用戶線上買菜習慣將加速養成。農產品新零售觸動了一批原來沒有線上買菜意識但有線上買菜實力的人。疫情防控期間,杭州余杭區23家生產經營主體,依托“禹上田園”區域公用品牌,創新“網上訂購+基地直送”新模式,短短兩天時間,銷售信息閱讀轉發量就突破8萬人次,銷售農產品18噸,銷售額25萬元。目前,全市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創客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從事果蔬等農產品直送的達到近百家,品類包括蔬菜、糧油、畜禽、水產、水果等。但有能力開展這類業務的超千家,經營能力尚未完全釋放,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
農產品供應模式得到迭代進階。一是電商平臺以直供方式提供服務,消費者到無接觸社區自提點領取;二是大型超市深耕生鮮產品線上售賣服務;三是傳統農貿市場經營戶與周邊小區用戶建立買菜微信群,經營戶依據訂單配貨,送貨服務由“騎手”完成。“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宅配等新服務的出現,不僅為減少人員流動、有效遏制疫情、滿足市民日常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同時也加快了農產品供應模式的迭代進階,而且還有可能催生一些為社區、新零售和農產品配送企業供貨的二級供貨平臺。
農產品供應鏈進一步完善。在農產品供小于求的情況下,各家競爭的是供應鏈。包括有沒有、質量好不好、能不能高效送達、未來能否穩定供貨等。完整的供應鏈使新零售企業將自己與基地、渠道的關系變得緊密,產生新的“訂單農業”,產銷之間不再是隨行就市。進而促使新零售企業尋找或投資更多的穩定的優質供貨基地。
農產品產區直播等新業態將成為趨勢。某個季節什么農產品好賣,就到產區去直播,許多業主成主播。直播帶貨既可解決信任問題,又解決了粉絲的黏性問題。還有一種叫倉庫直播,把農產品加工、分揀等在倉庫完成的過程搬到手機上,效果也很不錯。
農產品冷鏈體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季節性和地域性是農產品長期保供的短板。疫情期間,物流不暢、儲備能力不足成為企業和居民的共同擔憂。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冷鏈體系,提升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能力,有利于彌補農產品季節性和靠外地調入這個短板。這將觸發工商資本對冷鏈和速凍食品加工企業的投資。
“共享員工”模式受推崇。這次疫情當中,企業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勞動力缺乏。“共享員工”作為一種創新,既可以在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借調,也可以促進同一區域內商超、餐飲、基地之間的跨界。“共享員工”模式,為緩解農業企業疫情困境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共享員工”為農家樂集聚村中的廚師、管家、服務員相互借調和臨時性企業用工拓寬了思路。
找準對策
強化農業產業發展
疫情既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對企業主經營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在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兩者沒有選擇題,只有必答題。
深化對新型經營主體服務活動。市縣兩級涉農部門機關干部,全面實施“一對一”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并做到經營主體全覆蓋。積極指導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各項防疫措施落實到位;幫助支持企業恢復生產,協助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為企業開展農產品新零售提供協助,幫助企業尋求新的市場機會;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幫助企業自強自救,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注重農產品銷售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培育。疫情之下萌發的一些新業態、新模式之前在經營中已有所體現。政府部門要協調解決推進中遇到的困難,疫情防控完成后要適時加強引導,加大培訓,積極營造寬松友好的營商環境,少些限制,多些支持,及時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努力當好產業振興的“店小二”。
加大農產品直送服務。疫情防控期間,杭州及時向市民通報全市果蔬等農產品直送點名單,為穩定市場供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從這次保障情況看,存在地區之間不平衡、供應品類不充分、供應信息不統一等不足。為此,建議市縣聯動、部門協同,以區縣市為單位,明確品類、供應能力、供應方式、供應范圍等要素,建立信息資源庫并動態管理,使全市所有有能力進行農產品直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到“一張網”集聚,確保平時用得上,急時叫得應。
注重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是冷鏈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近些年,杭州農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地產蔬菜可以滿足市場的日常消費;但從供應能力看,一旦省際交通受阻或出現類似事件,除葉菜外的其他農產品保供還有一定風險。因此,建議從戰略角度重視農產品冷鏈體系特別是冷凍冷藏能力建設。具體可以通過加大對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既提高政府的“菜籃子”戰略儲備能力和市場保供能力,又增強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發展潛力。
拓展薄弱村增收渠道。面對“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宅配等新服務的出現,山區鄉鎮必須抓住農產品供應模式進階迭代的機會,利用農產品質量可靠、集中采集方便等優勢,集聚本地資源,以薄弱村產業扶持資金為基礎,探索組建農產品直供平臺甚至開設直播,鄉鎮干部當主播,參與農產品供應鏈運營。全市結村幫扶鄉鎮可通過平臺與城區結對單位的食堂、社區以及城區餐飲商家、農產品配送企業和新零售企業等建立穩定的“訂單”關系,常年開展原產地直供,所得利潤為薄弱村的經營性收入。
加快城市大腦農業平臺建設。疫情阻擊戰為城市大腦——農業農村系統平臺的數字駕駛艙和運用場景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臺要利用新技術,加強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倒逼政府流程再造,加快構建農業農村領域的快速反應體系,提升服務質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
完善各類“應急預案”。現有的“應急預案”有些已經過時。要充分考慮交通網絡輻射性、季節(節慶)高發易感性、地域人群流動特殊性等諸多因素和時代變量。要注重案例收集,認真總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涉農部門的做法,尤其要注重對部門相關“應急預案”及時修訂與細化。建議市縣兩級在部門“應急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出臺《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農業生產管控方案》,對防疫、生產、倉儲、流通、用工等環節進行規范和預設。
(作者系浙江杭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