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坐落在陜北黃河沿岸的宜川縣壺口鎮昝家山村較往常顯得格外熱鬧。春節將至,村民自發組成表演隊,在陣陣鼓聲和爽朗的陜北民歌中抒發著他們一年來的收獲和感慨,滔滔的黃河水呼嘯而過,像是欣慰的回應,也像是母親般的叮囑,更像是對這個村莊擺脫貧困、走向振興的保駕護航。
黃土高坡,貧窮生根
昝家山行政村轄昝家山、上嶺、蘭家莊、姚家、石棗塬5個自然村,全村共304戶925人,總耕地面積8296畝。該村地處氟水區,交通閉塞,90%的耕地已退耕,自然條件的約束使這個村子常年面臨貧困問題。在村里常常流傳著一條順口溜:“種地靠的是老天,吆著毛驢下溝灘;吃的全是含氟水,牙黑還是羅圈腿”。地全是溝灘地,天一旱就要吃西北風,吃的水導致很多村民不到10歲就一口黃牙,年紀稍大就羅圈,姑娘長得再俊俏一口黃牙就嚇到了婆家。
村里共有貧困戶44戶143人,村民收入主要靠退耕還林補貼和外出打工,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人均純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閉塞,這里的村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外出務工人員少,自主性發展意識薄弱,長期的保守生產生活方式制約了當地的發展。2013年,昝家山村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
易地搬遷,勇拔窮根
2014年4月,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引導下,昝家山村結合現實的自然條件困境,組織村民通過移民搬遷工程終于邁出了下山的步子,搬遷至距離壺口瀑布6公里處,住上了二層小樓房,從此昝家山村的命運開始轉變。
搬遷后的昝家山村靠近壺口瀑布景區,如今隨著旅游熱度的持續增長和青蘭高速的通車,客流量逐年增長至現在的每年200萬人次。這無疑是昝家山實現變化的寶貴機遇。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旅游專業村。對于昝家山村來說,解決老百姓的收入來源是易地搬遷后面臨的重要問題。搬遷后的地方雖然交通好、具有旅游資源優勢,但是耕地面積少,農業發展受限。因此要徹底擺脫貧困,必須調整產業結構,開辟新的發展方向。2014年完成搬遷后,2015年壺口鎮因地制宜,提出了“黨建+旅游+扶貧”的思路,把昝家山村明確為旅游扶貧示范村,把旅游服務業作為全村優先發展產業,引導從經營餐飲、開辦旅館起步,不斷向休閑度假村方向發展。昝家山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旅游專業村建設,通過打造景區農家樂、民宿等配套服務,大大增加村民的第三產業收入。據統計,全村開業運營餐飲、住宿為一體農家樂20家,就業35人,平均每戶每月可實現經濟純收入1.5萬元;另有單獨經營住宿23家,就業23人,月均收入7000元。
發揮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2014年前,由于地處偏僻,物流成本高,昝家山村的蘋果、花椒等農產品很難獲取收益。隨著旅游時代的到來,蘋果、梨子等農產品的成熟季節與旅游旺季“不期而遇”,一些村民嘗試著在馬路邊擺起農產品小攤,效果卻出其意料的好。很多游客對這些土特產贊不絕口,這是昝家山村民最早一次感受母親河帶來的恩惠,這也讓昝家山村民第一次體會到走下山后,外面的世界不僅僅是靠天吃飯的無奈,而且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嘗到了“甜頭”后,每到旅游旺季,婦女老人都拿著自家的農特產去高速路旁、景點附近、農家樂民宿邊擺攤叫賣。為了吸引游客,有些年紀大的果農還把自家果子切成塊給游客品嘗。他們學年輕人打印支付二維碼放到小攤旁,并主動邀請游客添加微信,說著“可以包郵給您”……黃河的水像時代的齒輪一樣永不停息,也推著昝家山村民從閉關保守向主動爭取,從閉塞落后向現代化一步步邁進。
挖掘黃河精神,創新文旅融合。壺口斗鼓是陜北地區傳統民間藝術。因為鄰近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昝家山村成立“壺口鎮民間斗鼓協會”,對全村貧困戶提供全開放式、優先演出的斗鼓機會,不但增加了貧困戶收入,而且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通過平時演出,個人年收入增加3000~4000元。村里把斗鼓、陜北民歌、秧歌等傳統文化表演,融入農家大院的經營中,讓游客感受到地地道道的陜北風情的同時,拓寬了旅游收入,實現了文旅的有機結合。
能人帶動,發揮輻射效應。為了帶動群眾發展旅游服務業,村黨支部書記蘭天剛這個領頭人開始拿實事兒引導村民:“大家看不到現金,看不到眼前紅利,都是很難動彈,沒有積極性,要搶先機,別讓咱這塊寶地都給了別人做生意,我們吃人家吃剩的饃渣渣。”通過商議,村里成立了黃瀑人家合作社,運用村集體的20間門面發展餐飲農家樂,第一年就小掙了16萬元。村里的群眾看到效果后,所有有門面的家戶都被帶動開起了農家樂。合作社帶頭示范,加強對社員的行業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引領昝家山走出了一條以餐飲、住宿為主的旅游服務業發展之路。全村通過發展旅游服務業,直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65人。
電商當道,創新銷售渠道。隨著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昝家山村村民也積極追隨“潮流”。利用景點游客人流量大的便利,吸收一批線上顧客,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銷售媒介,大大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目前,昝家山村旅游服務業快速發展,旅游專業村形象正逐步樹立。2018年全村旅游服務業綜合收入突破1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基本實現全面脫貧。
黃河沿岸,落地生花
脫貧之后,昝家山村的發展之路并未停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昝家山村借助壺口瀑布景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繼續挖深做強,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使村子得到內在力量的再一次飛躍。
用好集體經濟,建立資產載體。要想繼續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就必須要從村集體經濟發展上下功夫。依靠壺口瀑布的旅游資源,結合陜北民俗文化特點,昝家山村成立了“壺口黃瀑人家農家樂合作社”和“壺口古鎮風情合作社”,用以聚集、承載全村集體經濟資產,為資金、物資、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整合打捆提供載體,吸收各類生產發展資金、扶持資金,確保資產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
積極宣傳引導,實行折股量化。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黨員干部對村民挨家挨戶調研走訪,深入交談,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礎上,經支委會研究決定,將全村所有集體資產集中到合作社。今后上級貧困扶持資金不再以任何形式分配,留作合作社的資本金,實行動態管理,把每人應分配的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做成股權向每個貧困群眾配股,貧困群眾享有股權和實際收益權。村黨支部加強對折股量化和配股工作的領導和監督,確保分配方案公正公平,資金使用公開透明。
整合集體資產,進行承包經營。昝家山村以合作社為主體,整合村內集體固定資產,將村集體資產20間門面房以及1萬余平方米的停車場,以入股方式加入“壺口黃瀑人家農家樂合作社”。利用新聞媒介進行招商引資,選取有實力的商戶進行承包經營,收益納入集體收入。在村黨支部的協調下,由駐村干部、群眾代表等組成工作組,開展“誠信經營示范點”評比工作,促使各合作社、農家樂良性互動、有序競爭,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截至目前,昝家山村集體資產總額達369.71萬元,其中凈資產總額為369.71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為40590.75畝,其中承包地為33890.87畝。
通過幾年的努力、突破和創新,昝家山村早已改頭換面,從縣里最貧困的村躋身到各個村效仿學習的現貨樣板。在鄰近村看來,昝家山村已經邁上了實現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