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良田良產”須“旱澇保收”——關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的調研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廣鋒 字號:【

  2019年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具體提出了2020年“三農”方面10項重點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要“穩”字當頭,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努力提高產能。針對“穩糧保供”,國家已經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基層農村穩糧豐產的條件如何?生產一線的農民有什么需求?帶著這個疑問,我嘗試著在2020年春節返鄉期間探尋答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并沒有在老家開展大范圍的走訪調查,而是通過和農民代表座談、田間實地調查、電話微信訪談、查閱文件資料等方式開展調研,并結合本職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建議。因調研范圍有限,報告中的問題僅代表所調查區域。

  現狀

  我的家鄉位于魯西丘陵地區,北靠著鳳凰山、南鄰東平湖,是一個世代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的小村莊。仍記得兒時村里的農民勤勤懇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父親便是其中典型一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事著養殖捕魚和農業生產。春節回家過年,發現村里確實變了大模樣,二層小樓鱗次櫛比,返鄉的小轎車也把鄉間小道堵得水泄不通,村民臉上也都洋溢著幸福笑容,無不彰顯出在國家的利好政策下,農民越來越富、農村越來越美。

  在隨后幾天的調研中,發現農業生產狀況卻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有三個,分別表現在人、水、地三方面。

  一是農戶種糧積極性下降。通過座談了解到,大家明確表示農業投入品成本上漲,糧食種植的收入顯著下降,種地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如果算上人工成本則是“虧本買賣”,遠不如外出打工產生的效益。特別是近年來干旱等氣象災害多發,更是打擊了農戶的積極性。另外,村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大多以年齡過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老年人為主,并且在一些人眼里,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種地產業也變得“不甚光彩”,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笑談自己的身份不是農民,而是農民工。

  二是灌溉設施損毀嚴重。還記得小時候,得益于完善的灌溉系統,村莊的地塊都是旱澇保收田。之前的灌水作業主要是由村“兩委”組織,利用三級揚水站抽取東平湖湖水,然后發動群眾以村小組為單位進行輪灌,灌溉所產生的費用由村委承擔少部分后,大部分根據農戶灌水時間和面積分攤。但隨著種植經濟效益的持續走低,農戶不再想承擔灌溉費用,引水灌溉之事也不了了之。況且缺乏資金支持,渠系長期得不到修繕,幾乎全部喪失了輸水功能,即使農戶想灌水也已成為奢求。

  三是農田糧食產能不斷下滑。沒有了灌溉條件,村里的水澆地改為了旱地,良田退化成了望天田,也就談不上良產。如今村里土地的產能,尤其是小麥產能正逐漸弱化,農戶更傾向于種植便于管理、可以“靠天吃飯”的農作物,如玉米、谷子等,讓本是一年收兩季的耕作制度變成了一年一季;另外,家鄉的土地以山地丘陵為主,海拔高度不一,且支離分散,難以規模化流轉進行統一種植,所以大面積的土地逐漸被閑置,有的甚至變成了荒地,導致了良田不能良產的尷尬局面。

  建議

  俗話說,“人勤地不懶”。農戶作為農事操作者,雖然對農業生產起著主導作用,但田塊產能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通過分析上文中三個主要生產問題,就會發現灌溉起著重要作用。因為種植效益差,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不愿意加大灌溉、渠道維護等費時費工的投入,農田灌溉設施條件逐漸惡化,導致作物因缺少灌溉而影響單產,種植模式或制度逐漸改變,甚至出現耕地被迫撂荒,使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說灌溉在改變現有的生產窘境、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能方面起著關鍵支撐作用,即要達到“良田良產”所具備的良好灌溉條件,才能做到“旱澇保收”。

  調研中發現農戶對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土地因灌溉不暢等原因而被荒置,他們也很心疼。老家的農業生產現狀也許僅是個別現象,但我們仍要居安思危,增強防患意識。放眼整個華北平原,其實也同樣面臨著穩定糧食產能和灌溉能力下降現象。據有關資料測算,自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開始機井灌溉以來,華北地區地下水儲存量已累計虧損1800億立方米。筆者結合業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為穩定糧食供給作出貢獻。

  充分認識灌溉的重要性。灌溉是穩定糧食產能的有力保障。俗話說“有收無收在于水”,農業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總產多年持續遞增,更是實現了歷史性的“十六連豐”,不僅得益于國家惠農政策以及農業科技的有效推廣,也得益于農田生產條件大面積的改善,其中擴大灌溉面積增強抵御自然災害風險對提高耕地單產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僅6.7億畝,2018年有效灌溉面積增加至10.2億畝,有效灌溉面積增加52%的同時,糧食總產增加了115%,表明有效灌溉面積的增加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2019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22年建設10億畝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各地應以此為契機,同步推進農業灌溉設施建設。一是建好灌溉設施。多方發動、整合資源,根據《意見》有關要求,高標準開展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強化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措施的應用,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二是管好灌溉設施。明確建設與管理并重的原則,加快建立權責明確的灌溉設施管理維護機制體制,鼓勵農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使灌溉設施發揮長久效益;三是用好灌溉設施。積極推動土地規劃整治、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灌溉計量設施和簡化灌溉設施使用程序,提高灌溉設施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在強化節水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集成不同區域主要作物全程節水生產技術模式,加大高效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把過高的水資源消耗降下來,把利用效率提上去。一是推進工程節水。完善輸水渠系建設,大力推廣噴灌、滴灌、淺埋滴灌、管灌、微噴灌和測墑灌溉等高效灌溉技術,提高輸水、用水效率;二是推進農藝節水。因地制宜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大力建設新型軟體集雨窖池等設施,配套推廣集雨節灌、覆蓋保墑、深松蓄水、灌溉施肥等技術;三是推進結構節水。根據區域水資源特點,綜合考慮生態、經濟效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水定地、以水定種、以水定產,有計劃有步驟建立適水種植結構及制度。

  協調生產生態用水。農諺道“保水就是保谷倉,積水就是積米糧”,水是影響作物生長過程、產量和品質的基本要素,“保水”的本質就是在“保糧”。不論是對水資源實行“掠奪性”開采來實現糧食高產,還是棄種、盲目改變耕作制度降低糧食產能保護水資源的做法都不可取。在“穩糧保供”背景下,“保水”應做到兩個層面工作,服務糧食穩產豐產。一是保住“生態水”,即減少對水資源,特別是對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用,杜絕水污染現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中的水平衡,支撐農業可持續生產;二是保住“生產水”,通過高效的農田灌排體系和配套完善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大力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讓更多農田中有可用于生產的“水”,不斷提高糧食產能,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