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順義城區向東15公里,便是風景秀麗的京東著名古鎮——楊鎮。近年來,楊鎮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鎮域基礎設施建造,將綠化美化與傳統民俗、淳樸民風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治理有效、百姓安樂的發展道路。春節期間,利用返鄉探親的機會,就家鄉楊鎮“美麗鄉村”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楊鎮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下轄42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萬余人。自古便是商賈云集之地,現有商貿服務、現代制造、都市農業和生態旅游四大支柱產業。走在這原本熟悉不過的小鎮上,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街道平坦寬敞,民居整潔明亮,鎮民生活安逸,整個小鎮煥發著新的活力與光彩。
經驗做法:小鎮煥發著新的活力與光彩
近年來,楊鎮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鎮域內人居環境不斷提升,鎮容鎮貌明顯改善。
用美化擦亮底色,為美麗鄉村建設提振精神。我的老家就在田家營村,一個緊鄰漢石橋濕地公園的傳統自然村,那里的青山環抱、綠樹掩映,是我童年的記憶。回鄉時,許久未見的劉大娘熱情地和我分享著生活的喜悅:“近兩年村里的衛生搞得很好,路面有人掃,垃圾有人收,村里的路修得也好,街上種了很多樹,也建起了人行步道,方便我們散步鍛煉身體,居住環境真是好太多了,街坊們也住得更舒心了。”村里積極響應鎮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百日攻堅戰”的號召,以“清臟、治亂、增綠、控污”為整治重點,全面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分批建立排污設施、改建養豬場、推進“廁所革命”、組建衛生保潔隊,生活污水和畜禽糞便得以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村莊“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完成村巷、村街硬化,實現自來水村村通,重新規劃空地,搞好美化綠化;曾經的窩棚等違建不復存在,村里對破舊房屋進行了修繕治理,拆舊補舊,保留了傳統村宅的肌理和形態。
用人文彰顯特色,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活力。近些年,鎮里依托“楊鎮大集”多次舉辦了富有鄉村本土文化的年貨大集,集市上除了種類豐富的年貨,舞獅、五虎棍、楊鎮骨雕、曾莊大鼓等非遺民俗也前來助陣,鑼鼓喧天,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龍燈會”是楊鎮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漸恢復了演出。楊鎮中心小學將“龍燈會”的歷史寫進課本、融入課程,由“龍燈會”老藝人傳授技藝。鎮里還立足順義本土民俗文化,開展各種活動讓村民和周邊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美麗鄉村建設不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傳統和鄉風民俗,也帶動了楊鎮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作為北京地區唯一的、天然的蘆葦型濕地,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建成以來,帶動周圍農戶就業、拉動當地旅游經濟,農家樂、采摘園相繼建成,原本農村特有的休閑味道,為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人打造了一座慢城,讓他們卸下疲憊。
用治理干出成色,為美麗鄉村建設指明方向。去年,鎮黨委研究制定了《楊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專題部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鎮里組成日常巡查組,采取拉練的方式定期現場檢查調度,將各村整治工作開展情況全鎮通報,全面梳理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督促問題整改,推進重難點村莊的整治工作。創新工作方法,將人居環境整治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結合,將整治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各村“兩委”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標。鎮黨委領導帶頭,圍繞黨建工作聯系村開展調研,指導幫助聯系村抓好整治工作;各級干部入戶與鄉親們溝通交流,了解民眾需求,解決實際困難。全鎮齊行動,共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思考:讓建設成果更好惠及百姓
美麗鄉村建設永遠在路上,當前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讓建設成果更好惠及百姓。
因地制宜,完善頂層設計。楊鎮的美麗鄉村建設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處于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學習階段,對于建設規劃、資金投入缺乏系統性的設計,難以突出楊鎮自己的特色。一是精準施策,規劃先行。立足地區特點,綜合考慮地理民風、發展水平和百姓關切,作出系統、全面、有序的建設規劃,制定“一村一策”的工作方案,建造特色民居、發展特色產業、弘揚特色文化。二是點面結合,樹立典型。在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重點選取類似田家營村這樣,基礎條件較好、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文化特色突出、群眾參與性高的村作為試點,樹立特色典型,示范帶動美麗鄉村建設。三是擴展渠道,整合資源。在加大財政投入、整合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和優惠政策,吸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資金捐助,合理安排、有效使用。
強化管理,健全長效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需要全鎮“一盤棋”。由于工作職能不同,各鄉鎮各部門長期各自為戰,項目、資金難以有序銜接。一是組織協調,部門聯動。加強城建、交通、農業農村等部門間的協作,實現資源整合最大化。暢通溝通渠道,建立“外部會商、內部協調”的工作機制,多方聯動、統籌推進,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方案落地。二是落實責任,長效管護。依托全鎮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布局,細化職責分工,各部門領任務、定方案。“建”“管”并重,建立由鎮黨委牽頭、各部門參與、全鎮共同發力的長效管護工作模式,使美麗鄉村建設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三是強化監管,嚴肅問責。建立健全監管體系,以村“兩委”日常管理為主、鎮黨委不定時督查為輔,加強整治工作的檢查,對各村長效管護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推行公開監管考核機制,宣傳優秀做法,通報典型問題,嚴肅監督問責。
思想引領,突出群眾主體。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農民群眾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不理解、不支持,參與積極性不高,特別是涉及個人利益時,甚至還有抵觸情緒。如田家營村清理違建時,受到部分村民阻撓。此外,由于村民生活習慣尚未根本改變,亂扔垃圾、亂倒污水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環境整治成效難以長期保持。一是宣傳教育,加強引導。強化思想教育,利用條幅、墻畫等媒介,宣傳黨中央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舉措和全鎮已取得的工作成效,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認識美麗鄉村建設與自己切身利益的關系,激發其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二是強化主體,積極參與。充分調動積極性,組織村民代表到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好的市內外村莊學習參觀,讓他們切身感受、帶頭參與,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三是群眾自治,共同維護。通過村民自治機制和村規民約,提升農民群眾自覺改善居住環境的思想認識,激勵他們將維護整潔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當成自己的事來做。
突出特色,增強內生動力。從調研情況看,楊鎮部分村莊沒有支柱產業,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缺乏美麗鄉村長期發展、長效管護所需的經濟基礎。同時,部分村莊本土文化缺失,傳統文化難以永久傳承。一是品牌引領,產業支撐。堅持發展特色產業,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建立農業標準化種植基地、農業示范園,加快培育楊鎮小店村西瓜、沙子營村紅薯等特色農產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二是文化傳承,彰顯文明。保護弘揚并重,挖掘鄉村文化,多形式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培養群眾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創新傳播載體,融入現代元素,將傳統文化拍攝成電影、短視頻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獲得感、幸福感。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農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飛速發展的楊鎮正散發著前所未有的美麗。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中國農學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