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人才振興基礎靠教育培訓。2019年8月19日起施行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以黨內條例的形式規范農業農村工作,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推動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是鄉村人才振興的必然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堅持辦中國特色農民教育培訓
我國農村幅員廣闊、農民數量龐大,農民教育培訓具有面廣量大、形式和類型豐富等基本特征,滿足農民個性化和差異化教育培訓需求,最終要依靠多元化的教育培訓供給來解決,要走中國特色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
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教育的基本屬性是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農民教育培訓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服務于農民全面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全方位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鄉村振興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以滿足需求為導向。農民教育培訓發展方向同黨和國家,以及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要從三個層面去深刻認識農民教育培訓需求,一是有利于國家治理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等重大戰略工程實施,強化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把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二是有利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將農民教育培訓的目標、對象、大綱等與供給側改革要求、綠色發展導向、農業產業布局、鄉村治理部署等相匹配,真正解決誰來種地、誰來興村問題;三是有利于農民學習,農民教育培訓實施必須與農民生產生活規律、成長規律、認知規律相一致,讓農民能學、好學,學得會用得上。
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農民教育培訓量大面廣,人才培養不可能齊頭并進,要結合人才隊伍結構和產業發展需求,堅持效率和公平并重,推動資源優先配置和農民素質整體提高。一方面要針對急需重點領域,結合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實施,集中人財物優質資源,優先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重點人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培訓效益。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廣譜性農民教育培訓,開展核心價值觀、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健康生活為內容的教育培訓,全面整體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
堅持貼近農業、農村、農民。與傳統學生相比,農民作為學員,具有主體性、社會性等特點,其價值訴求已經形成且十分明確,即要求教育培訓具有實踐性、直觀性和實效性,能解決生產和經營管理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這也就決定了農民教育培訓必須不同于院校的圍墻教育,要堅持開放辦學,堅持靈活多樣的辦學經驗和方式,貼近農業、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辦在田間地頭、辦進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讓農民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實現在產業中培養人、實踐中培育人。
深化農民教育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傳統專業性、知識型、圍墻辦學式的農民教育培訓,難以滿足國家發展要求、產業升級需要、農民成長需求。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完善政策制度供給,打破體制機制障礙,保障供給投入,優化配置供給的領域、層次和方式。
強化農民教育培訓制度供給。目前農民教育的體制機制及呈現形式,使得其關注的重點是農村新生勞動力或農二代,廣大務農農民沒有真正從中受益。深化農民教育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解決務農農民和農業后繼者能夠學、愿意學、持續學的問題,關鍵要在體制機制上實現突破,完善相應制度供給。專門建立農民從培訓到中職、高職甚至更高層次教育的體制機制和扶持政策體系,打破制約農民學習的時空障礙,形成適應農民學習的內容形式,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就便學習。同時,更要關注農民學習后的使用與扶持,特別是產業發展、創業創新、信貸擔保和金融保險方面的支持,實現教育培訓與扶持發展的有機銜接,真正形成完整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體系,并納入整個國家農業農村的制度體系。法律保障是政策持續穩定發揮作用的前提和基礎。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農業就業率降到30%左右,就著手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業就業率已降到26%,通過立法保障持續政策供給的時機業已成熟,國家層面的農民教育培訓立法迫在眉睫。
拓展農民教育培訓供給領域。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融合主體大量涌現,農民教育培訓供給領域也應隨之拓展,一要從傳統產業向與新產業新業態協同發展拓展。傳統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支撐,作為國家穩定與發展的基石,必須納入供給領域。新產業新業態附加值高、經濟效益顯著、帶富能力強,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教育培訓必須緊緊跟隨。二要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和三產融合發展加速,鄉村產業發展從農林副牧漁為主轉向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農民教育培訓必須跟上步伐、與之適應,從聚焦產中向農業生產全過程拓展,向全產業鏈條覆蓋。三要從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共贏共生拓展。鄉村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等多重功能。農民不僅要發展生產、實現產業興旺,還要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宜居,更要治理有效、實現生活幸福。教育培訓不僅要關注農業生產,更要關注農民生活、農村生態,實現“三生”共贏。四要從技術技能向文化文藝健康領域拓展。掌握技術技能,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抓實體、抓生產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教育培訓最基本的內容和看家本領。同時,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康養旅游的快速發展,也要求農民教育培訓兼顧農耕文化、農耕文明、古法古技傳承、鄉土藝術創新,形成更具民族特色和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自信,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提高農民教育培訓供給層次。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聯合啟動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務農農民也能接受全日制高職教育,這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但是,我國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政策還沒有完全打開,農民教育培訓的鏈條、農民學歷層次、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業農村人才梯次結構之間仍不能相適應。一直以來,農民培訓關注多,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關注少,教育培訓“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情況依然突出。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平衡兩者關系,通過政策制度創設的突破,辦學機制、學制安排、內容方式的調整,建立滿足農民學習需求、符合農民學習特點和規律的中國特色農民教育培訓體制機制,實現培訓與中職教育、高職教育甚至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有機、順暢銜接。
完善農民教育培訓供給方式。一要體現精準性。各地農民教育培訓要準確切入國家基本戰略工程,圍繞地方產業布局和特色產業發展,選對人、選準人,科學確定培訓目標、要求和標準;嚴格按照培養標準,分層分類落實培訓要求,選好教師、用好基地、配好教材;做好跟蹤評價反饋和指導服務,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體現精準性。二要體現實用性。農民教育培訓特點是實用管用好用,要契合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既幫助農民解決當前面臨的實用技術問題,也要解決農民長遠發展的理念思維問題。在內容供給上要圍繞當前先進技術成果、產業發展趨勢,綜合考慮農民學習能力,合理設置教育培訓專業、課程和內容。三要體現方便性。農民的學習必須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傳統院校圍墻式的辦學模式難以滿足農民既要學習也要從事生產勞動,更要照顧家庭的需求。農民教育培訓“送教下鄉、彈性學制”能夠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學習,實現學習與生產生活不脫節。四要體現快捷性。農民生產生活特點決定只能邊生產邊學習,機會成本較高,因此農民教育培訓必須快捷。要以信息化為突破,通過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農民提供快捷、靈活的伴隨式學習,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實用化需求。
保障農民教育培訓供給投入。目前我國鄉村就業人員約3.42億,此外,返鄉下鄉創業熱潮方興未艾,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人員年增速超過100萬。可以說,農民教育培訓的對象群體數量依然龐大,需求仍舊多樣。海量化、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教育培訓需求,帶來了巨大的資金需求,經費保障壓力非常大。國外的經驗做法表明,農民教育培訓離不開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和資金保障,但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投入。在堅持政府投入主導的同時,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推動社會各類資源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帶動社會資本多元投入,鼓勵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投身教育培訓,保障農民教育培訓渠道暢通,也示范帶動農民接受教育培訓,構建“政府+社會+涉農主體”經費保障渠道,真正形成農民教育培訓投入的長效機制。
著重調動四方面力量,形成強大動力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系統性、基礎性、長期性的事業,需要依靠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最主要應聚合四方面力量,形成推動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各級政府和各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提高站位,從鄉村人才振興和黨抓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兩個大局出發,切實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把農民教育培訓納入績效考核指標,完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設,在制度保障、資金投入、人員配置、體系建設上給予充分支持與保障,形成上下銜接的工作格局和健全的教育培訓體系。
強化專家學者理論研究。要通過各種激勵手段和有效措施,倡導和吸引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農業領域的高層次專家關注關心并投身農民教育培訓理論研究,形成一批從事專門研究的中堅力量。要強化各類涉農智庫之間以及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內外的融通與協作,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互融互促。要圍繞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創新、多元協作、體系建設等加強研究,為頂層設計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撐。鼓勵農業大學、農職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貢獻智慧,強化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為科學決策提供道路借鑒。培訓機構也要注重總結農民教育培訓經驗做法,梳理模式路徑,探尋規律,為實踐探索提供現實參照。
強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要堅持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發展觀,充分發揮各類資源優勢,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為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暢通渠道、建好平臺。一要支持建好用好全國農廣校體系,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上聯行政部門、橫聯各類機構、下聯農村農民,成為聚集社會力量的橋梁和服務農民的主渠道。二要鼓勵支持涉農院校、農業科研推廣機構,以及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多渠道、多領域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專家和產業優勢,形成發展合力。三要搭建服務平臺,辦好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充分發揮職教集團作用,建好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聚集各方力量,助力人才成長發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民教育培訓的強大合力。
強化農民學員內生動力。農民教育培訓能不能發展關鍵在農民學員的參與和支持,要充分發揮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建立農民導師制,鼓勵高素質農民把所學到知識、理念和產業技術傳播給小農戶;鼓勵高素質農民領辦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在教育培養、成果轉化、實踐示范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廣大小農戶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知識供給。要吸納“田秀才”“土專家”等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充實到師資隊伍,組織他們通過經驗傳授、現場診斷、跟蹤服務等形式幫助農民成長、發展。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